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究竟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呢?我们认为,那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语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选好“切口”注意“开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呢?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的确如此,要想把课教活,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而切口与开掘的教学设计艺术能够“以少胜多”“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教学有无效率、学生学习能力能否得到培养的关键之一。切口的选择有好多角度也有不少方法,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切口选择的角度
1.从词语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它要求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中可以贯穿全文的词去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进”字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切入点。用“进”字来贯穿教学内容,可引出以下三个问题:(1)“进”程中先到了哪里?后到了哪里?又去了哪里?(2)行“进”时看到了哪些人?(3)林黛玉“进”时的神态特征怎样?第一问,意在让学生了解贾府的环境和行文结构;第二问,意在让学生把握众多人物的出场;第三问意在让学生品味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神态。这三问分别培养了学生运用质疑、朗读的方法去感知的能力;找出重点句子,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的能力;对林黛玉的神态特征进行感悟品味的能力。
从词语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关键是要抓住足以支撑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词。一般来讲,这种词或是在文中,据以突出课文主要内容的词,或是反复出现在课文之中具有一定表达魅力的词,或是隐伏于课文之内,需要提炼和补充出来,同时又能直接点示课文、表达课文特点的词。以这些词语为切口既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能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
2.从句子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文中,往往有些句子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这些句子或深含哲理,或饱含激情,或表达深刻的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用“八股式”教法把思想风格情调不相同的文章用相同的方式去教,而应灵活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一向讲究用语简练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啰唆’?”“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怎么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这样的语句出现的前后语境,反复阅读,对照分析。“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就如一把钥匙,它的反复出现,给了我们阅读全文的反复启迪。运用它,就能迅速解读全文,从整体上准确追踪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最后在讨论、朗读中达成共识,感悟到作者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教训,“更奋然而前行”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3.从段落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可选取课文中的关键段、精美段、深刻段、疑难段、知识内容丰富段、手法巧妙段等“有嚼头”的段落进行细腻深入地品读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教《项链》,学生读完小说感到写得很美,但又不知美在何处。针对这种情况,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说结尾。结局是出人意料的,是偶然的,然而,“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恩格斯语),由此,让学生分组寻求小说“偶然性”结局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即小说中的暗示、伏笔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议。这一切口,提纲挈领,带动了对小说全篇脉络的理顺和探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小说布局上的这种艺术匠心,可就此进行课内课外的勾连,给学生介绍类似的名篇。如契诃夫的著名短篇《万卡》,其全部魅力就在一个绝妙的结尾上。小说《万卡》和《项链》一样,结尾大放异彩,可以说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故事的延伸,选择这样的切口组织教学,可以使整堂课前后呼应,血脉流贯,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自主阅读、分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二、切口选择的方法
1.比较切入法
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探新求真的乐趣,可以促进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鉴别鉴赏的能力。如分析《荷花淀》的人物性格可用比较的方法切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群青年妇女,白洋淀边的这群纯朴的农家女对丈夫一往情深,这是她们的共性,但爱的内容、表达爱情的方式却迥然不同。由此切入,可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探求哪些“不同”。对话仅仅是片言只语,但人物的不同形象却跃然纸上。海明威说,作品有如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壮观、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要从片言只语上分析人物的性格、情感,就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探幽发微,透过字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揣摩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感情,领悟八分之七的言外之意,使分析讨论走向深入。
2.问题切入法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找准问题切入点,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碎问琐问。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结构很清晰,而内容的含蓄则是一个难点。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可先让学生找出每一段中的两个(或三个)意象,然后让他们根据字面意思将意象联系起来,并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第一组同学把五段11个意象列在黑板上了,善画画的同学上黑板,将悟出的意象间的关系勾勒在自己的创意中,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语言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启发学生认识裴多菲作为爱国诗人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和奉献精神。这样,一首难懂的诗,便很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了。一节课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奋中,并且会有很多新鲜的创意。教师如果能这样用问题的方法切入,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就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呢?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的确如此,要想把课教活,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而切口与开掘的教学设计艺术能够“以少胜多”“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教学有无效率、学生学习能力能否得到培养的关键之一。切口的选择有好多角度也有不少方法,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切口选择的角度
1.从词语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它要求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中可以贯穿全文的词去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进”字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切入点。用“进”字来贯穿教学内容,可引出以下三个问题:(1)“进”程中先到了哪里?后到了哪里?又去了哪里?(2)行“进”时看到了哪些人?(3)林黛玉“进”时的神态特征怎样?第一问,意在让学生了解贾府的环境和行文结构;第二问,意在让学生把握众多人物的出场;第三问意在让学生品味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神态。这三问分别培养了学生运用质疑、朗读的方法去感知的能力;找出重点句子,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的能力;对林黛玉的神态特征进行感悟品味的能力。
从词语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关键是要抓住足以支撑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词。一般来讲,这种词或是在文中,据以突出课文主要内容的词,或是反复出现在课文之中具有一定表达魅力的词,或是隐伏于课文之内,需要提炼和补充出来,同时又能直接点示课文、表达课文特点的词。以这些词语为切口既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能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
2.从句子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文中,往往有些句子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这些句子或深含哲理,或饱含激情,或表达深刻的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用“八股式”教法把思想风格情调不相同的文章用相同的方式去教,而应灵活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一向讲究用语简练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啰唆’?”“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怎么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这样的语句出现的前后语境,反复阅读,对照分析。“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就如一把钥匙,它的反复出现,给了我们阅读全文的反复启迪。运用它,就能迅速解读全文,从整体上准确追踪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最后在讨论、朗读中达成共识,感悟到作者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教训,“更奋然而前行”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3.从段落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可选取课文中的关键段、精美段、深刻段、疑难段、知识内容丰富段、手法巧妙段等“有嚼头”的段落进行细腻深入地品读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教《项链》,学生读完小说感到写得很美,但又不知美在何处。针对这种情况,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说结尾。结局是出人意料的,是偶然的,然而,“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恩格斯语),由此,让学生分组寻求小说“偶然性”结局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即小说中的暗示、伏笔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议。这一切口,提纲挈领,带动了对小说全篇脉络的理顺和探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小说布局上的这种艺术匠心,可就此进行课内课外的勾连,给学生介绍类似的名篇。如契诃夫的著名短篇《万卡》,其全部魅力就在一个绝妙的结尾上。小说《万卡》和《项链》一样,结尾大放异彩,可以说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故事的延伸,选择这样的切口组织教学,可以使整堂课前后呼应,血脉流贯,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自主阅读、分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二、切口选择的方法
1.比较切入法
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探新求真的乐趣,可以促进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鉴别鉴赏的能力。如分析《荷花淀》的人物性格可用比较的方法切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群青年妇女,白洋淀边的这群纯朴的农家女对丈夫一往情深,这是她们的共性,但爱的内容、表达爱情的方式却迥然不同。由此切入,可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探求哪些“不同”。对话仅仅是片言只语,但人物的不同形象却跃然纸上。海明威说,作品有如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壮观、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要从片言只语上分析人物的性格、情感,就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探幽发微,透过字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揣摩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感情,领悟八分之七的言外之意,使分析讨论走向深入。
2.问题切入法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找准问题切入点,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碎问琐问。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结构很清晰,而内容的含蓄则是一个难点。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可先让学生找出每一段中的两个(或三个)意象,然后让他们根据字面意思将意象联系起来,并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第一组同学把五段11个意象列在黑板上了,善画画的同学上黑板,将悟出的意象间的关系勾勒在自己的创意中,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语言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启发学生认识裴多菲作为爱国诗人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和奉献精神。这样,一首难懂的诗,便很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了。一节课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奋中,并且会有很多新鲜的创意。教师如果能这样用问题的方法切入,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就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