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与培养逻辑思维,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本文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不断升华学生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 拓展思维 升华认知 有效性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操作探索的过程,课堂上要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动手操作,开拓思维。把小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下面就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探索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爷爷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学生踊跃地从情境中观察、思考、发现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知识迁移,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花。教师及时地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学生觉得特新鲜,自然产生了创新思维。
二、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在操作中学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主动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选择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由操作过渡到新学的量角,算角,得出了两个结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180°呢”“我认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验证结论,学生想出了不少办法:用量角计算、用剪拼、通过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得出结论,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探究、交流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通过动手操作,促进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还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锻炼了手的灵巧和左右脑的协调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动手操作取得成功而帶来的愉悦情感。
三、开放问题,拓展思维
思维系统要进化、要创新必须实行开放和远离平衡状态。开放性的生活实际问题,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极具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从学生普遍接触到的生活及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快乐和贴近于生活的环境中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就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太死,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要让他们充分地玩,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时,我创新地使用了教材,出了一道题目:我家上个月交水费15元,电费28元,卫生费36元,天然气费30元,我家一共要支付多少钱?在这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需要检索与这问题相联系的旧知,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等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挑战,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会想出不同的方法。4个数连加:15 28 36 10;两个两个的算:15 28=43,36 10=46,43 46=89等。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在这种真实的有用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也就从原有的旧知中,总结出新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创新。让学生体验在思维的世界中自由翱翔的乐趣,尽可能减少教师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不必要的思维束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四、自主探索,升华认知
教育的本质是民主,只有平等的民主,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个性发展。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质疑,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探求新知。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合并在一节课完成。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数一数、拆一拆、搭一搭、说一说、算一算等学具操作,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探索中寻找数学规律,应用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升华认知。
总之,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因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小学生心理上的自由,有效地反思数学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学会及时调整自己,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刚.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183.
[2]王冰. 浅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2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拓展思维 升华认知 有效性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操作探索的过程,课堂上要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动手操作,开拓思维。把小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下面就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探索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爷爷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学生踊跃地从情境中观察、思考、发现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知识迁移,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花。教师及时地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学生觉得特新鲜,自然产生了创新思维。
二、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在操作中学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主动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选择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由操作过渡到新学的量角,算角,得出了两个结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180°呢”“我认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验证结论,学生想出了不少办法:用量角计算、用剪拼、通过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得出结论,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探究、交流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通过动手操作,促进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还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锻炼了手的灵巧和左右脑的协调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动手操作取得成功而帶来的愉悦情感。
三、开放问题,拓展思维
思维系统要进化、要创新必须实行开放和远离平衡状态。开放性的生活实际问题,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极具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从学生普遍接触到的生活及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快乐和贴近于生活的环境中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就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太死,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要让他们充分地玩,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时,我创新地使用了教材,出了一道题目:我家上个月交水费15元,电费28元,卫生费36元,天然气费30元,我家一共要支付多少钱?在这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需要检索与这问题相联系的旧知,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等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挑战,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会想出不同的方法。4个数连加:15 28 36 10;两个两个的算:15 28=43,36 10=46,43 46=89等。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在这种真实的有用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也就从原有的旧知中,总结出新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创新。让学生体验在思维的世界中自由翱翔的乐趣,尽可能减少教师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不必要的思维束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四、自主探索,升华认知
教育的本质是民主,只有平等的民主,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个性发展。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质疑,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探求新知。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合并在一节课完成。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数一数、拆一拆、搭一搭、说一说、算一算等学具操作,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探索中寻找数学规律,应用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升华认知。
总之,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因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小学生心理上的自由,有效地反思数学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学会及时调整自己,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刚.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183.
[2]王冰. 浅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