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舞蹈教育也在发展中不断的探索,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实现舞蹈教学和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剧目引导,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尝试,充分挖掘利用传统艺术资源,从2005年舞剧《一把酸枣》到2011年舞剧《粉墨春秋》的创作与演出成功,在建立高职舞蹈教育模式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特色教学之路,也为我们其他的各级高职院校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舞蹈 专业建设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85-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之时开始快速发展,现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的教育模式。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实用型艺术职业技能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而高职舞蹈教育也在发展中不断的探索,寻求真正具有特色的高职舞蹈专业建设之路,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实现舞蹈教学和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
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剧目引导,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于2005年开始创作并演出了舞剧《一把酸枣》,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又开始着手舞剧《粉墨春秋》的创作与排练,历经三年的辛苦磨练,于2011年演出并取得成功。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努力和尝试,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在建立高职舞蹈教育模式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特色教学之路,也为我们其他的各级高职院校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一、 充分挖掘利用传统艺术资源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艺术资源逐渐开始重视,很多艺术资源也都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方政府也都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建立专题的博物馆,进行文字、图片、影像等方面的收集和展览,组织专家进行新的创作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进行舞剧《一把酸枣》创作的同时,也大量的运用了山西本土的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的元素,这些特色鲜明的音乐及舞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的发展、舞剧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一把酸枣》一经推出,就展示出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利用舞蹈中山西民间舞"伞头秧歌"的动作元素生动地再现了晋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舞剧《粉墨春秋》则与《一把酸枣》有不同,它是用舞蹈的语汇叙说了戏曲故事,将舞蹈与传统的戏曲艺术进行了一次创新和融合。山西蒲剧特有的"踩跷"的表演,水袖的舞蹈,再一次将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艺术搬上了舞台;现代的创作手法,将现代舞、流行舞中的动作元素与传统艺术有机的结为一体,使舞蹈更加具有观赏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旨趣,从而获得了成功。此外,舞剧的音乐中也有大量的交响乐与戏曲音乐的结合,既有着交响乐的磅礴大气,又夹带着戏曲音乐的铿锵;大提琴的娓娓道来,小提琴的如泣如诉,与陶埙的宁静、 鼓的急促,共同营造了舞剧所需要的氛围,带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视听享受。
在这两大舞剧的创作之外,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于2009年,创作了以山西小花戏为主要动作元素的剧目《山花花开》,并在桃李杯大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2年,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在经过几年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后,终于将"山西小花戏"、"晋南花鼓""踢鼓秧歌""凤秧歌"及"榆社霸王鞭"等五种整理并出版教材《山西民间舞蹈》一书,为更好地利用山西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重视舞蹈基础教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进行着舞剧创作及演出的同时,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轻视日常的教学和训练。相反,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舞台上的表演任务,在常规训练中,增加了山西民间舞蹈的教学任务,对已整理的山西民间舞蹈进行规范性的训练,以保证学生在表演时对风格的准确把握。
在舞剧《粉墨春秋》的成功表演中,从大师兄、二师兄精彩的戏曲表演,二师兄和三姨太、三师弟与燕儿的双人舞表演,以及众弟子的髯口舞、阔太太们的娇媚百态、戏台上集体的水袖表演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独舞、双人舞,还是群舞的表演,演员们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都较以前更加扎实,也更加成熟,也正是这样,才将大师兄的忠厚仁义、二师兄的风流倜傥、三师弟的勤学苦练 等等人物形象生动的刻画并展献给观众,这些是日常训练在舞台上的充分展示。演员在长期的巡演中,并没有因为脱离课堂而出现懈怠的情绪,他们认真的态度、良好的台风和严谨的表演一次次的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充分表明,在高职舞蹈专业建设中,对舞蹈基础教学的重视,形成良好的、严谨的学风,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对舞台创作及舞台实践强有力的保障,是实现舞台表演的必要条件和成功基础。
三、 教学——舞台——教学
山西职业艺术学院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的加强常规舞蹈基础教学和训练,最终实现在舞台上的呈现;同时,又利用舞台的创作和表演有力的带动了日常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舞台——教学"的循环机制。
在常规教学中,是学生不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乐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当进入剧目表演时,学生就可根据角色的性格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诠释。例如在舞剧《粉墨春秋》第二幕军阀携三姨太出场时,三姨太的表情是漠然的,充分的表现了她内心的空洞;而当他看到旗子上"武潘安"三个大字时,两眼马上放出了光芒,身体开始前倾。仅这一点点眼睛和身体语汇的变化,足以表达她内心情感的强烈变化,表达出她欣喜、意外以及渴望见到二师兄的愿望。通过舞台的表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用以改进教学。同时,也正是由于有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也更好的带动低年级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训练,促进了常规教学训练。
"剧目引导,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实现了我国近年来课改中不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展示的机会,正如《粉墨春秋》中所说:"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主角";同时又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的要求在高职舞蹈教育中的体现,是高等职业教育。
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实现从教学到舞台,再由舞台推动教学这一目标时,难能可贵的是,在舞台上取得巨大成功时,仍然坚持对舞蹈常规教学的不断探索,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为山西其他各个高职学院的舞蹈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借鉴别人的经验时,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专业建设之路,而不可一味的跟风。高职舞蹈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不能一味的强调实践,而忽略了基础教学。只有在规范严谨的教学的保障下,舞台创作和表演才能够获得强有力的保障。教学和舞台互相平衡,"演学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够建立起高职舞蹈教育的特色,最终实现高职舞蹈教育的专业建设。
【关键词】高职舞蹈 专业建设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85-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之时开始快速发展,现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的教育模式。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实用型艺术职业技能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而高职舞蹈教育也在发展中不断的探索,寻求真正具有特色的高职舞蹈专业建设之路,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实现舞蹈教学和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
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剧目引导,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于2005年开始创作并演出了舞剧《一把酸枣》,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又开始着手舞剧《粉墨春秋》的创作与排练,历经三年的辛苦磨练,于2011年演出并取得成功。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努力和尝试,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在建立高职舞蹈教育模式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特色教学之路,也为我们其他的各级高职院校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一、 充分挖掘利用传统艺术资源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艺术资源逐渐开始重视,很多艺术资源也都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方政府也都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建立专题的博物馆,进行文字、图片、影像等方面的收集和展览,组织专家进行新的创作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进行舞剧《一把酸枣》创作的同时,也大量的运用了山西本土的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的元素,这些特色鲜明的音乐及舞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的发展、舞剧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一把酸枣》一经推出,就展示出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利用舞蹈中山西民间舞"伞头秧歌"的动作元素生动地再现了晋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舞剧《粉墨春秋》则与《一把酸枣》有不同,它是用舞蹈的语汇叙说了戏曲故事,将舞蹈与传统的戏曲艺术进行了一次创新和融合。山西蒲剧特有的"踩跷"的表演,水袖的舞蹈,再一次将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艺术搬上了舞台;现代的创作手法,将现代舞、流行舞中的动作元素与传统艺术有机的结为一体,使舞蹈更加具有观赏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旨趣,从而获得了成功。此外,舞剧的音乐中也有大量的交响乐与戏曲音乐的结合,既有着交响乐的磅礴大气,又夹带着戏曲音乐的铿锵;大提琴的娓娓道来,小提琴的如泣如诉,与陶埙的宁静、 鼓的急促,共同营造了舞剧所需要的氛围,带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视听享受。
在这两大舞剧的创作之外,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于2009年,创作了以山西小花戏为主要动作元素的剧目《山花花开》,并在桃李杯大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2年,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在经过几年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后,终于将"山西小花戏"、"晋南花鼓""踢鼓秧歌""凤秧歌"及"榆社霸王鞭"等五种整理并出版教材《山西民间舞蹈》一书,为更好地利用山西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重视舞蹈基础教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进行着舞剧创作及演出的同时,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轻视日常的教学和训练。相反,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舞台上的表演任务,在常规训练中,增加了山西民间舞蹈的教学任务,对已整理的山西民间舞蹈进行规范性的训练,以保证学生在表演时对风格的准确把握。
在舞剧《粉墨春秋》的成功表演中,从大师兄、二师兄精彩的戏曲表演,二师兄和三姨太、三师弟与燕儿的双人舞表演,以及众弟子的髯口舞、阔太太们的娇媚百态、戏台上集体的水袖表演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独舞、双人舞,还是群舞的表演,演员们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都较以前更加扎实,也更加成熟,也正是这样,才将大师兄的忠厚仁义、二师兄的风流倜傥、三师弟的勤学苦练 等等人物形象生动的刻画并展献给观众,这些是日常训练在舞台上的充分展示。演员在长期的巡演中,并没有因为脱离课堂而出现懈怠的情绪,他们认真的态度、良好的台风和严谨的表演一次次的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充分表明,在高职舞蹈专业建设中,对舞蹈基础教学的重视,形成良好的、严谨的学风,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对舞台创作及舞台实践强有力的保障,是实现舞台表演的必要条件和成功基础。
三、 教学——舞台——教学
山西职业艺术学院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的加强常规舞蹈基础教学和训练,最终实现在舞台上的呈现;同时,又利用舞台的创作和表演有力的带动了日常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舞台——教学"的循环机制。
在常规教学中,是学生不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乐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当进入剧目表演时,学生就可根据角色的性格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诠释。例如在舞剧《粉墨春秋》第二幕军阀携三姨太出场时,三姨太的表情是漠然的,充分的表现了她内心的空洞;而当他看到旗子上"武潘安"三个大字时,两眼马上放出了光芒,身体开始前倾。仅这一点点眼睛和身体语汇的变化,足以表达她内心情感的强烈变化,表达出她欣喜、意外以及渴望见到二师兄的愿望。通过舞台的表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用以改进教学。同时,也正是由于有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也更好的带动低年级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训练,促进了常规教学训练。
"剧目引导,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实现了我国近年来课改中不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展示的机会,正如《粉墨春秋》中所说:"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主角";同时又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的要求在高职舞蹈教育中的体现,是高等职业教育。
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实现从教学到舞台,再由舞台推动教学这一目标时,难能可贵的是,在舞台上取得巨大成功时,仍然坚持对舞蹈常规教学的不断探索,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在"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为山西其他各个高职学院的舞蹈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借鉴别人的经验时,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专业建设之路,而不可一味的跟风。高职舞蹈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不能一味的强调实践,而忽略了基础教学。只有在规范严谨的教学的保障下,舞台创作和表演才能够获得强有力的保障。教学和舞台互相平衡,"演学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够建立起高职舞蹈教育的特色,最终实现高职舞蹈教育的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