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培養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文章根据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5 Reading的两次课堂教学尝试和研讨,以英语教学为主题,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尝试,旨在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拓宽其广度。
【关键词】跨学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万艳,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初中英语教师。
【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探究”(L/2018/350)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英语学科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合,是每个学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通过不断反思从而融合知识、技能和情感进而发挥作用。
二、理论依据
英语学科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知识十分必要。“跨学科”一词最早由哥伦比亚心理学家伍德沃思(Woodworth)公开使用,学术界称之为“交叉学科”。跨学科教学是跨学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应用。跨学科学习是由英国科学家汉佛莱(Humphreys)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多个领域,如文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随后,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进一步发展了跨学科学习。他认为,跨学科的学习把教与学整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反映相互联系的关系。在本次研究中,跨学科并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英语核心素养为目的,与多门学科交叉、结合,其应用的范围覆盖英语教学的多方面。
笔者围绕跨学科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5 Reading部分为例,通过两次连续的教学和研讨,尝试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拓宽其广度,并在跨学科阅读教学尝试中挖掘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
三、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与总体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作曲家谭盾的经历、代表作品、音乐风格,理解“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的含义。在备课之初,笔者询问了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你知道谭盾吗?”“你知道《卧虎藏龙》这部电影吗?”“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颁奖音乐是谁创作的吗?”等,答案基本都是“不知道”或者“知道,但不具体”。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觉得文本与时代不符,很难引起共鸣。
为了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笔者将本节课分成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读前,先通过观看谭盾部分音乐作品和采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相关话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并教授本课时的重点语言知识,为接下来的阅读扫清语言障碍。读中,快速阅读完成B2的信息记录表和B3的填写对话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读后,通过对B4练习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理解“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并在文中找到例证。
2.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笔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学会了新的单词,也厘清了文本的脉络,了解了谭盾的求学经历和个人成就。本节课还运用了视频、音频等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音乐知识,完成了一次学科融合的教学,但某些环节和课堂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读前的导入与文化背景知识的激活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本节课以奥运会颁奖背景音乐和谭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视频作为导入,但是学生对这两段音频缺乏兴趣,或者说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看懂。例如,听完奥运会颁奖背景音乐后,笔者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回答很悲伤,有的回答很庄重,还有的回答不出来。那么这种导入就是无效的,没有将学生的情绪引导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笔者再问学生“谭盾对获得奥斯卡奖项有什么感受”。虽然学生可以回答,但此类问题可以用图片替代,不需要花费时间观看视频。由此可以看出,课前导入存在浪费教学时间和没有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2)读中环节过于单调
读中的两遍阅读,一遍泛读找出主旨大意,一遍精读找到文章细节,中间穿插若干视频、图片,只是粗略地将文章脉络梳理一遍,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对文章中的内在联系,学生并没有时间或者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梳理,因而对于谭盾的人物形象仍然是扁平化的认识。
(3)读后扩展环节不够开放,且层次较浅
在读后的扩展环节,笔者就“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这句话,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例证。虽然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但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只是围绕文本中的几句话,缺少自己的想法。这种设计只是从形式上考虑了对目标语言的操练,很少提及文本中传递出的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忽略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无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跨学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万艳,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初中英语教师。
【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探究”(L/2018/350)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英语学科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合,是每个学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通过不断反思从而融合知识、技能和情感进而发挥作用。
二、理论依据
英语学科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知识十分必要。“跨学科”一词最早由哥伦比亚心理学家伍德沃思(Woodworth)公开使用,学术界称之为“交叉学科”。跨学科教学是跨学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应用。跨学科学习是由英国科学家汉佛莱(Humphreys)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多个领域,如文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随后,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进一步发展了跨学科学习。他认为,跨学科的学习把教与学整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反映相互联系的关系。在本次研究中,跨学科并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英语核心素养为目的,与多门学科交叉、结合,其应用的范围覆盖英语教学的多方面。
笔者围绕跨学科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5 Reading部分为例,通过两次连续的教学和研讨,尝试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拓宽其广度,并在跨学科阅读教学尝试中挖掘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
三、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与总体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作曲家谭盾的经历、代表作品、音乐风格,理解“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的含义。在备课之初,笔者询问了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你知道谭盾吗?”“你知道《卧虎藏龙》这部电影吗?”“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颁奖音乐是谁创作的吗?”等,答案基本都是“不知道”或者“知道,但不具体”。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觉得文本与时代不符,很难引起共鸣。
为了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笔者将本节课分成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读前,先通过观看谭盾部分音乐作品和采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相关话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并教授本课时的重点语言知识,为接下来的阅读扫清语言障碍。读中,快速阅读完成B2的信息记录表和B3的填写对话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读后,通过对B4练习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理解“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并在文中找到例证。
2.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笔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学会了新的单词,也厘清了文本的脉络,了解了谭盾的求学经历和个人成就。本节课还运用了视频、音频等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音乐知识,完成了一次学科融合的教学,但某些环节和课堂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读前的导入与文化背景知识的激活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本节课以奥运会颁奖背景音乐和谭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视频作为导入,但是学生对这两段音频缺乏兴趣,或者说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看懂。例如,听完奥运会颁奖背景音乐后,笔者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回答很悲伤,有的回答很庄重,还有的回答不出来。那么这种导入就是无效的,没有将学生的情绪引导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笔者再问学生“谭盾对获得奥斯卡奖项有什么感受”。虽然学生可以回答,但此类问题可以用图片替代,不需要花费时间观看视频。由此可以看出,课前导入存在浪费教学时间和没有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2)读中环节过于单调
读中的两遍阅读,一遍泛读找出主旨大意,一遍精读找到文章细节,中间穿插若干视频、图片,只是粗略地将文章脉络梳理一遍,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对文章中的内在联系,学生并没有时间或者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梳理,因而对于谭盾的人物形象仍然是扁平化的认识。
(3)读后扩展环节不够开放,且层次较浅
在读后的扩展环节,笔者就“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这句话,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例证。虽然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但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只是围绕文本中的几句话,缺少自己的想法。这种设计只是从形式上考虑了对目标语言的操练,很少提及文本中传递出的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忽略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无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