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查干础鲁金矿位于乌力吉—锡林浩特铜、铁、铬、金、萤石Ⅳ级成矿带的中西段。本次通过对矿床特征及控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及热液来源一是伴随断裂构造的热液自深部向上运移过程中,从围岩中萃取有用组分;二是由地表水、地下水自深部循环时,从围岩中淋滤而来的成矿元素,由于岩浆作用,使有用元素活化、迁移、富集,在次火山岩中的构造裂隙发育部位或构造破碎带内成矿。总结该区的找矿标志,为该区寻找类似矿床提供方向。
关键词: 金矿; 次火山岩型; 次石英粗安岩; 查干础鲁
1. 绪言
查干础鲁地处中蒙边境,与蒙古国、新疆、甘肃等地相毗邻,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环境,属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陆台间的过渡带。区域上深大断裂纵横交错,岩浆岩十分发育,且跨越时间长,呈跳跃式产出,岩性多样。铜、金、钼等矿床、矿点星罗棋布,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金属成矿省之一[1、2、3、4]。目前区域上发现的矿床有蒙古境内的额德尼特铜钼矿床、特萨嘎安斑岩铜钼矿床、塔林金矿床;我国境内有乌努格吐斑岩铜矿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欧布拉格铜金矿、朱拉扎嘎大型金矿床[5、6、7]等。
1999年~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巴音诺日公—阿拉坦敖包一带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①;1998年~1999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对乌力吉幅〔K—48—(27)〕进行了1∶20万区化扫面②;2000年~200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对该地区内的1∶20万区化重点异常区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加密测量;200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开展了乌力吉幅〔K-48-(27)〕1∶20万区域重力测量③。200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乌力吉温都尔毛道一带进行化探异常检查,发现了巴音高勒及查干础鲁金矿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查干础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行政区划隶属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距阿拉善左旗旗政府所在地巴音浩特北270km。研究区地處华北陆块北缘西段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以乌兰套海—恩格尔乌苏深断裂为界,北邻塔里木板块。成矿区带位于乌力吉—锡林浩特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铁、铬、金、萤石Ⅲ级成矿带的中西段,Ⅳ级成矿带属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金成矿带④。
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金成矿带分布于因格井—乌力吉—银根—巴格毛德一带,该成矿带内铁、铜、金等矿点众多。在成矿带东部的燕山期火山岩、次火山岩中发现了欧布拉格铜金矿(中型),研究区周边已知有呼口赛勒、呼和沙拉矽卡岩型铜矿点,阿格达阿根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点;巴音高勒矽卡岩型金矿点,金矿体赋存在阿木山组二段与石英斑岩体的外接触带。此外在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小型矽卡岩型铁铜矿点众多,沿东西向断裂构造破碎带中发育赤铁矿点;在查干础鲁金矿北部近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赋存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点。
区域上主要出露的地层为古生界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中生界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及第四系全新统。其中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为金矿(化)体的围岩。
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内侵入时间为华力西期至燕山期,侵入状态包括从深成相到超浅成相,岩性从超基性到酸性都有分布,以华力西期酸性侵入岩为主。构成近东西向展布的复合岩浆岩带。
超基性岩主要沿查干础鲁金矿北部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分布,呈岩脉状。岩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岩性为蛇纹岩、辉石橄榄岩等。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规模较大,呈岩株—岩基状侵入阿木山组。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规模较小,呈岩株状产出。
燕山早期的石英斑岩、次石英粗安岩在研究区内分布较广,呈不规则脉状侵入于阿木山组之中。属于浅成—超浅成相的产物。岩石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普遍破碎,呈碎裂状,并伴有褐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等蚀变,为区内金矿化的母岩。
研究区内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向,其中规模较大的沙拉扎山褶皱隆起带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背向斜构造组成。其北部为苏红图断陷盆地、南部为库乃头喇嘛庙—乌力吉拗陷。大的断裂构造为阿德乌兰哈达—瑙滚塔拉深大断裂,两侧形成一系列正断层、逆断层及挤压破碎带,北西向逆断层切割近东西向构造带。岩石破碎强烈,挤压片理发育,沿破碎带岩石具褐铁矿化。北北西—近南北向断层规模相对较小,表现为左旋平移断层。北东向的断裂构造是最新的一期断裂。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查干础鲁金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一段为浅海相中酸性火山碎屑岩、长石砂岩、板岩等;二段以灰岩、砂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为主,属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三段以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属浅海—滨海相粗碎屑岩建造。区域上三段之间呈整合接触。由于受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岩石变形明显,挤压、破碎强烈,多呈捕虏体及断块的形式存在(图1)。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分布于矿区的南北两侧,以不整合的形式上覆于阿木山组之上。
3.2 岩浆岩
矿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根据其产出状态及岩石结构构造特征等进一步划分为深成侵入岩及超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
3.2.1 深成侵入岩:酸性侵入岩有燕山期斜长花岗岩呈岩株—岩脉状分布于矿区的中东部,为查干础鲁金矿床的成矿提供了热源;闪长岩呈不规则小岩株脉状分布于矿区的中部。
3.2.2 次火山岩:矿区内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岩发育,均顺层或斜切层理侵入阿木山组中,呈似层状或宽脉状,主要有燕山早期花岗斑岩、次石英粗安岩、细粒闪长玢岩及华力西期的花岗闪长斑岩。次火山岩的展布方向与矿区内的断裂构造方向一致。次石英粗安岩是查干础鲁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岩石(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近南东向),其次为细粒闪长玢岩(主要为北东向、局部近南东向)。石英斑岩为燕山早期的产物①,细粒闪长玢岩脉侵入时间早于石英斑岩,花岗斑岩最新。 Qhpal第四系,K2w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C2a3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三岩段,C2a2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二岩段,C2a1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一岩段,γο斜长花岗岩,ν辉长岩,δ闪长岩,q石英岩,γπ花岗斑岩,γ花岗岩脉,τα次石英粗安岩,δμ闪长玢岩,Au金矿体,30勘探线编号,△构造破碎带。
3.3 构造
查干础鲁金矿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为矿区内最发育的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区内地层及岩浆岩的展布。主体断裂构造位于矿区的北侧,以构造破碎带的形式出现,长度大于10km,宽10m~50m,产状近于直立,局部北倾,倾角70°~80°,属逆断层。沿断裂构造可见有超基性岩脉断续分布,说明该断裂切割深度较大,为成矿前期构造。
在主矿区内该方向的构造异常发育,次级构造中,也以南倾或北倾的逆断层为主,断层面倾角一般在20°~40°之间,有时断层面与层面近于平行,部分地段该方向的断裂多被后期构造改造。致使次石英粗安岩呈碎裂状。同时成为查干础鲁金矿的控矿构造。
北北西—近南北向断裂构造错断近东西向的断裂,呈近平行状排列。断层线呈波状湾曲,地表倾向南西,倾角大于70°,据深部工程控制地下倾向转为北东向,倾角50°左右,两侧岩层有拖拉现象,为左旋正断层,走向上具有分支复合现象。该组断裂亦为成矿期构造,控制矿床的分布,但是由于后期继续活化,对矿体亦有破坏作用。
北东向断裂构造为矿区内的较新一期的断裂构造,对矿床有破坏作用,多被花岗斑岩脉充填。
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阿木山组地层呈宽缓的向斜,其枢纽呈近东西向展布,该向斜构造受后期挤压应力的作用,北翼呈S型,构成了良好的容矿场所。
4. 赋矿岩石的地质特征
矿区内次石英粗安岩总长大于10km,宽度在10m~100m之间,矿区中西部出露连续,而东部零星。岩石呈浅肉红色—灰红色,隐晶质、霏细结構,块状碎裂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65%~70%)、钾长石(10%)、石英(15%),岩石中见有次生石英及长石(>5%),方解石及铁质少量。岩石普遍具碎裂现象,且具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多分布于绢云母化较强的裂隙处。
经化探岩石取样分析,该岩性中相对富集的元素是:Au、As、Bi、Mo、Pb、Sb,分异性较强的是Au、Ag、Sb、Bi;尤其是Au元素变异系数大,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最大。次石英粗安岩属贫钙型铝过饱和系列。
5. 矿床地质特征
5.1 矿体特征
查干础鲁金矿区内圈定二条金矿化带(图1),矿与非矿肉眼难以区分,仅根据基本分析样分析结果圈定。
Ⅰ号矿化带赋矿岩石为次石英粗安岩,地表出露长300m,走向7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50°~65°,金品位在0.15g/t~7.29g/t之间。
Ⅱ号矿化带主要赋矿岩石为次石英粗安岩,部分为闪长玢岩、构造角砾岩。长200m,走向160°,倾向北东东,倾角50°~65°,金品位在1.22g/t~17.3g/t之间。
5.1.1 Au-Ⅰ矿体特征
该矿化带根据地表槽探、钻探工程控制,地表40m以下见有三层矿体,最大控制斜长60m,最大真厚4m左右,呈平行状排列的透镜状矿体,矿石品位变化于0.72g/t~7.29g/t之间。Ⅰ-3矿体由于其规模小、品位低,沿走向未作进一步控制,在此不再论述。
Ⅰ-1矿体地表规模较大且矿化较好,呈宽脉状、囊状,地表宽度13.2m,长48m,斜深小于15m。矿体品位变化区间在1.0g/t~7.29g/t,平均品位3.29g/t。
Ⅰ-2矿体规模小,地表宽0.8m,沿侵向呈透镜状产出,最大厚度2.19m。细脉状,厚度变化系数69%,较稳定;矿体平均品位1.24g/t,变化于0.72×10-6~1.32×10-6之间。
5.1.2 Au-Ⅱ矿体特征
分布于Ⅱ矿化带中。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圈出4个金矿体,平行状排列,自西向东编号分别为Ⅱ-1、Ⅱ-2、Ⅱ-3、Ⅱ-4(图2)。
Ⅱ-1矿体平面呈脉状,剖面形态呈囊状体,地表长33m,最宽处12.5m,斜向延深小于20m,平均厚度7.8m。平均品位9.45g/t,品位变化系数Vc=83.82%,属较均匀型。
Ⅱ-2矿体呈脉状,倾向上具膨缩现象,地表长33m ,经工程控制矿体总体产状75°∠56°,矿体平均厚度1.45m,斜长大于220m,平均品位3.09g/t。
Ⅱ-3矿体呈脉状,沿倾向具膨缩现象,与Ⅱ-2号矿体呈平行展布,伏于Ⅱ-2矿体之上。矿体平均真厚3.52m,厚度变化系数69%,较稳定。
Ⅱ-4矿体也呈脉状,矿体平均真厚1.21m。平均品位2.59g/t。
通过对查干础鲁金矿化带的地表槽探加密工程控制及深部钻探工程验证,综合分析认为查干础鲁矿区金矿沿走向、倾向变化均很复杂,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金矿受近东西向与北北西—近南北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至少发育二期金成矿作用,近东西向金成矿作用早于北北西—近南北向。金矿体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羽裂状分布,金矿化体规模不大,钻探工程控制其倾向延深大于走向延长。
5.2 矿石特征
金矿化次石英粗安岩的矿石矿物为自然金、假象黄铁矿及褐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土。金矿化闪长玢岩中的矿石矿物成分除自然金外,见有黄铁矿及褐铁矿,黄铁矿呈微粒(0.11mm~0.002mm)半自形—它形晶,分布不均;脉石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及石英。
5.3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具碎裂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和交代假象结构;为星散浸染状、角砾状、网脉状构造。 5.4 金的赋存状态及其特征
自然金赋矿岩石为次石英粗安岩和蚀变闪长玢岩,金的颜色均呈金黄色,粒度0.001mm~1.120mm,形态主要为片状、弯曲片状、不规则片状。
金矿化次石英粗安岩中自然金均与石英脉关系密切,以晶隙金为主,包体金及裂隙金较少。金矿化闪长玢岩中的自然金以裂隙金为主。
5.5 围岩蚀变特征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及高岭土化。硅化具多期的特点,面状硅化在含矿岩石中较为普遍,可能为成矿前期热液蚀变;线状硅化叠加在面状蚀变之上,晚期石英细脉切穿早期石英细脉,少数垂直裂隙壁呈柱状生长。褐铁矿化呈细脉状充填于脆性裂隙中。绢云母化强烈,多数交代斜长石,少数沿裂隙充填。高岭土化沿构造裂隙密集带发育。碳酸盐化是最晚期的产物,呈细脉状,由方解石组成,切穿石英细脉。
6. 讨论及结论
6.1 矿区位于阿德乌兰哈达—瑙滚塔拉深大断裂带的边部,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且断裂活动具多期性。Ⅰ号矿化带受近东西向逆冲断裂的控制,Ⅱ号矿化带受北北西—近南北向断裂的控制,显示了两期成矿的特点,近东西向早于南北向。金矿化主要发育于次火山岩岩石中的构造薄弱部位。
6.2 查干础鲁金矿矿体形态呈囊状、透镜状、细脉状,且具斜列式分布的特点,走向延长不大,但倾向延深较大。金矿体主要产于次石英粗安岩中,其次产于蚀变闪长玢岩中,次火山岩与金矿有密切的来源关系。矿与非矿肉眼难于区分,仅根据分析结果圈定。
6.3 矿石中常见的构造有星散浸染状、角砾状、网脉状构造。矿石中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且以叶片状晶隙金为主,其次为裂隙金。
6.4 热液蚀变有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碳酸盐化等,而且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与金的品位呈正相关关系,是很好的找矿标志。
6.5 断裂构造的次生密集裂隙带和网脉状系统是主要的容矿构造。查干础鲁金矿床产于一个较长期活动的近东西向与南北向断裂的发育部位,这些断裂构造与金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矿液的运移提供通道和金的聚集场所,也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其矿化体发育于断裂构造产状发生变化的部位。
6.6 成矿物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伴随断裂构造的热液自深部向上运移时,从围岩中萃取有用组分;二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向深部循环时,从围岩中淋滤成矿元素。岩浆侵位使有用元素活化、迁移、富集,在构造裂隙发育部位或构造破碎带内成矿。
其成因类型属受构造叠加的次火山岩型,其工业类型为构造角砾岩型。
6.7 找矿标志及资源潜力分析
燕山早期次火山岩及次火山岩发生硅化、褐铁矿化和绢云母化是直接的找矿标志。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或北北西—近南北向的断裂破碎带是其构造标志。同时1∶5万化探异常具有面积大、强度高、元素套合好的特点,且以金异常为主。
该区次一级近东西向、北北西—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发育区,有次石英粗安岩和金铜综合化探异常的存在,是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的有利地段。金矿化体均发育于断裂构造上盘的底部,工业矿体产于断裂面的波状起伏部位(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次石英粗安岩中见有金盲矿化体,因此,在注意面上开展找矿工作的同时,注重深部矿床的找寻。
参考文献:
[1]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找矿方向与找矿方法文集第 2辑 [C].地质出版社, 1 994.
[2] 张振法. 内蒙古地轴中段新地沟金异常综合找矿模式 [J].内蒙古地质, 1 998, 1 .
[3] 陈柏林.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找矿模式 [J].地质论评 , 1 999(45)2∶3 .
[4] 邵和明. 内蒙古中、上元古界地层的找金远景 [J] 内蒙古地质,1 999,(1 ):5
[5] 赵月明, 黄占起等. 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2.4.4:47~53.
[6] 杨岳清, 江思宏, 聂凤军等. 朱拉扎嘎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J]. 地质与资源, 2001.9.10(3):146~152.
[7] 杨月清, 张建华, 刘妍等, 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礦床中火山岩的发现 [J] 中国地质,2001,(9):1 4— 1 5
关键词: 金矿; 次火山岩型; 次石英粗安岩; 查干础鲁
1. 绪言
查干础鲁地处中蒙边境,与蒙古国、新疆、甘肃等地相毗邻,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环境,属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陆台间的过渡带。区域上深大断裂纵横交错,岩浆岩十分发育,且跨越时间长,呈跳跃式产出,岩性多样。铜、金、钼等矿床、矿点星罗棋布,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金属成矿省之一[1、2、3、4]。目前区域上发现的矿床有蒙古境内的额德尼特铜钼矿床、特萨嘎安斑岩铜钼矿床、塔林金矿床;我国境内有乌努格吐斑岩铜矿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欧布拉格铜金矿、朱拉扎嘎大型金矿床[5、6、7]等。
1999年~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巴音诺日公—阿拉坦敖包一带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①;1998年~1999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对乌力吉幅〔K—48—(27)〕进行了1∶20万区化扫面②;2000年~200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对该地区内的1∶20万区化重点异常区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加密测量;200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开展了乌力吉幅〔K-48-(27)〕1∶20万区域重力测量③。200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乌力吉温都尔毛道一带进行化探异常检查,发现了巴音高勒及查干础鲁金矿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查干础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行政区划隶属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距阿拉善左旗旗政府所在地巴音浩特北270km。研究区地處华北陆块北缘西段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以乌兰套海—恩格尔乌苏深断裂为界,北邻塔里木板块。成矿区带位于乌力吉—锡林浩特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铁、铬、金、萤石Ⅲ级成矿带的中西段,Ⅳ级成矿带属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金成矿带④。
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金成矿带分布于因格井—乌力吉—银根—巴格毛德一带,该成矿带内铁、铜、金等矿点众多。在成矿带东部的燕山期火山岩、次火山岩中发现了欧布拉格铜金矿(中型),研究区周边已知有呼口赛勒、呼和沙拉矽卡岩型铜矿点,阿格达阿根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点;巴音高勒矽卡岩型金矿点,金矿体赋存在阿木山组二段与石英斑岩体的外接触带。此外在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小型矽卡岩型铁铜矿点众多,沿东西向断裂构造破碎带中发育赤铁矿点;在查干础鲁金矿北部近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赋存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点。
区域上主要出露的地层为古生界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中生界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及第四系全新统。其中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为金矿(化)体的围岩。
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内侵入时间为华力西期至燕山期,侵入状态包括从深成相到超浅成相,岩性从超基性到酸性都有分布,以华力西期酸性侵入岩为主。构成近东西向展布的复合岩浆岩带。
超基性岩主要沿查干础鲁金矿北部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分布,呈岩脉状。岩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岩性为蛇纹岩、辉石橄榄岩等。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规模较大,呈岩株—岩基状侵入阿木山组。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规模较小,呈岩株状产出。
燕山早期的石英斑岩、次石英粗安岩在研究区内分布较广,呈不规则脉状侵入于阿木山组之中。属于浅成—超浅成相的产物。岩石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普遍破碎,呈碎裂状,并伴有褐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等蚀变,为区内金矿化的母岩。
研究区内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向,其中规模较大的沙拉扎山褶皱隆起带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背向斜构造组成。其北部为苏红图断陷盆地、南部为库乃头喇嘛庙—乌力吉拗陷。大的断裂构造为阿德乌兰哈达—瑙滚塔拉深大断裂,两侧形成一系列正断层、逆断层及挤压破碎带,北西向逆断层切割近东西向构造带。岩石破碎强烈,挤压片理发育,沿破碎带岩石具褐铁矿化。北北西—近南北向断层规模相对较小,表现为左旋平移断层。北东向的断裂构造是最新的一期断裂。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查干础鲁金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一段为浅海相中酸性火山碎屑岩、长石砂岩、板岩等;二段以灰岩、砂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为主,属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三段以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属浅海—滨海相粗碎屑岩建造。区域上三段之间呈整合接触。由于受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岩石变形明显,挤压、破碎强烈,多呈捕虏体及断块的形式存在(图1)。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分布于矿区的南北两侧,以不整合的形式上覆于阿木山组之上。
3.2 岩浆岩
矿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根据其产出状态及岩石结构构造特征等进一步划分为深成侵入岩及超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
3.2.1 深成侵入岩:酸性侵入岩有燕山期斜长花岗岩呈岩株—岩脉状分布于矿区的中东部,为查干础鲁金矿床的成矿提供了热源;闪长岩呈不规则小岩株脉状分布于矿区的中部。
3.2.2 次火山岩:矿区内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岩发育,均顺层或斜切层理侵入阿木山组中,呈似层状或宽脉状,主要有燕山早期花岗斑岩、次石英粗安岩、细粒闪长玢岩及华力西期的花岗闪长斑岩。次火山岩的展布方向与矿区内的断裂构造方向一致。次石英粗安岩是查干础鲁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岩石(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近南东向),其次为细粒闪长玢岩(主要为北东向、局部近南东向)。石英斑岩为燕山早期的产物①,细粒闪长玢岩脉侵入时间早于石英斑岩,花岗斑岩最新。 Qhpal第四系,K2w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C2a3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三岩段,C2a2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二岩段,C2a1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一岩段,γο斜长花岗岩,ν辉长岩,δ闪长岩,q石英岩,γπ花岗斑岩,γ花岗岩脉,τα次石英粗安岩,δμ闪长玢岩,Au金矿体,30勘探线编号,△构造破碎带。
3.3 构造
查干础鲁金矿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为矿区内最发育的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区内地层及岩浆岩的展布。主体断裂构造位于矿区的北侧,以构造破碎带的形式出现,长度大于10km,宽10m~50m,产状近于直立,局部北倾,倾角70°~80°,属逆断层。沿断裂构造可见有超基性岩脉断续分布,说明该断裂切割深度较大,为成矿前期构造。
在主矿区内该方向的构造异常发育,次级构造中,也以南倾或北倾的逆断层为主,断层面倾角一般在20°~40°之间,有时断层面与层面近于平行,部分地段该方向的断裂多被后期构造改造。致使次石英粗安岩呈碎裂状。同时成为查干础鲁金矿的控矿构造。
北北西—近南北向断裂构造错断近东西向的断裂,呈近平行状排列。断层线呈波状湾曲,地表倾向南西,倾角大于70°,据深部工程控制地下倾向转为北东向,倾角50°左右,两侧岩层有拖拉现象,为左旋正断层,走向上具有分支复合现象。该组断裂亦为成矿期构造,控制矿床的分布,但是由于后期继续活化,对矿体亦有破坏作用。
北东向断裂构造为矿区内的较新一期的断裂构造,对矿床有破坏作用,多被花岗斑岩脉充填。
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阿木山组地层呈宽缓的向斜,其枢纽呈近东西向展布,该向斜构造受后期挤压应力的作用,北翼呈S型,构成了良好的容矿场所。
4. 赋矿岩石的地质特征
矿区内次石英粗安岩总长大于10km,宽度在10m~100m之间,矿区中西部出露连续,而东部零星。岩石呈浅肉红色—灰红色,隐晶质、霏细结構,块状碎裂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65%~70%)、钾长石(10%)、石英(15%),岩石中见有次生石英及长石(>5%),方解石及铁质少量。岩石普遍具碎裂现象,且具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多分布于绢云母化较强的裂隙处。
经化探岩石取样分析,该岩性中相对富集的元素是:Au、As、Bi、Mo、Pb、Sb,分异性较强的是Au、Ag、Sb、Bi;尤其是Au元素变异系数大,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最大。次石英粗安岩属贫钙型铝过饱和系列。
5. 矿床地质特征
5.1 矿体特征
查干础鲁金矿区内圈定二条金矿化带(图1),矿与非矿肉眼难以区分,仅根据基本分析样分析结果圈定。
Ⅰ号矿化带赋矿岩石为次石英粗安岩,地表出露长300m,走向7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50°~65°,金品位在0.15g/t~7.29g/t之间。
Ⅱ号矿化带主要赋矿岩石为次石英粗安岩,部分为闪长玢岩、构造角砾岩。长200m,走向160°,倾向北东东,倾角50°~65°,金品位在1.22g/t~17.3g/t之间。
5.1.1 Au-Ⅰ矿体特征
该矿化带根据地表槽探、钻探工程控制,地表40m以下见有三层矿体,最大控制斜长60m,最大真厚4m左右,呈平行状排列的透镜状矿体,矿石品位变化于0.72g/t~7.29g/t之间。Ⅰ-3矿体由于其规模小、品位低,沿走向未作进一步控制,在此不再论述。
Ⅰ-1矿体地表规模较大且矿化较好,呈宽脉状、囊状,地表宽度13.2m,长48m,斜深小于15m。矿体品位变化区间在1.0g/t~7.29g/t,平均品位3.29g/t。
Ⅰ-2矿体规模小,地表宽0.8m,沿侵向呈透镜状产出,最大厚度2.19m。细脉状,厚度变化系数69%,较稳定;矿体平均品位1.24g/t,变化于0.72×10-6~1.32×10-6之间。
5.1.2 Au-Ⅱ矿体特征
分布于Ⅱ矿化带中。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圈出4个金矿体,平行状排列,自西向东编号分别为Ⅱ-1、Ⅱ-2、Ⅱ-3、Ⅱ-4(图2)。
Ⅱ-1矿体平面呈脉状,剖面形态呈囊状体,地表长33m,最宽处12.5m,斜向延深小于20m,平均厚度7.8m。平均品位9.45g/t,品位变化系数Vc=83.82%,属较均匀型。
Ⅱ-2矿体呈脉状,倾向上具膨缩现象,地表长33m ,经工程控制矿体总体产状75°∠56°,矿体平均厚度1.45m,斜长大于220m,平均品位3.09g/t。
Ⅱ-3矿体呈脉状,沿倾向具膨缩现象,与Ⅱ-2号矿体呈平行展布,伏于Ⅱ-2矿体之上。矿体平均真厚3.52m,厚度变化系数69%,较稳定。
Ⅱ-4矿体也呈脉状,矿体平均真厚1.21m。平均品位2.59g/t。
通过对查干础鲁金矿化带的地表槽探加密工程控制及深部钻探工程验证,综合分析认为查干础鲁矿区金矿沿走向、倾向变化均很复杂,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金矿受近东西向与北北西—近南北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至少发育二期金成矿作用,近东西向金成矿作用早于北北西—近南北向。金矿体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羽裂状分布,金矿化体规模不大,钻探工程控制其倾向延深大于走向延长。
5.2 矿石特征
金矿化次石英粗安岩的矿石矿物为自然金、假象黄铁矿及褐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土。金矿化闪长玢岩中的矿石矿物成分除自然金外,见有黄铁矿及褐铁矿,黄铁矿呈微粒(0.11mm~0.002mm)半自形—它形晶,分布不均;脉石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及石英。
5.3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具碎裂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和交代假象结构;为星散浸染状、角砾状、网脉状构造。 5.4 金的赋存状态及其特征
自然金赋矿岩石为次石英粗安岩和蚀变闪长玢岩,金的颜色均呈金黄色,粒度0.001mm~1.120mm,形态主要为片状、弯曲片状、不规则片状。
金矿化次石英粗安岩中自然金均与石英脉关系密切,以晶隙金为主,包体金及裂隙金较少。金矿化闪长玢岩中的自然金以裂隙金为主。
5.5 围岩蚀变特征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及高岭土化。硅化具多期的特点,面状硅化在含矿岩石中较为普遍,可能为成矿前期热液蚀变;线状硅化叠加在面状蚀变之上,晚期石英细脉切穿早期石英细脉,少数垂直裂隙壁呈柱状生长。褐铁矿化呈细脉状充填于脆性裂隙中。绢云母化强烈,多数交代斜长石,少数沿裂隙充填。高岭土化沿构造裂隙密集带发育。碳酸盐化是最晚期的产物,呈细脉状,由方解石组成,切穿石英细脉。
6. 讨论及结论
6.1 矿区位于阿德乌兰哈达—瑙滚塔拉深大断裂带的边部,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且断裂活动具多期性。Ⅰ号矿化带受近东西向逆冲断裂的控制,Ⅱ号矿化带受北北西—近南北向断裂的控制,显示了两期成矿的特点,近东西向早于南北向。金矿化主要发育于次火山岩岩石中的构造薄弱部位。
6.2 查干础鲁金矿矿体形态呈囊状、透镜状、细脉状,且具斜列式分布的特点,走向延长不大,但倾向延深较大。金矿体主要产于次石英粗安岩中,其次产于蚀变闪长玢岩中,次火山岩与金矿有密切的来源关系。矿与非矿肉眼难于区分,仅根据分析结果圈定。
6.3 矿石中常见的构造有星散浸染状、角砾状、网脉状构造。矿石中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且以叶片状晶隙金为主,其次为裂隙金。
6.4 热液蚀变有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碳酸盐化等,而且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与金的品位呈正相关关系,是很好的找矿标志。
6.5 断裂构造的次生密集裂隙带和网脉状系统是主要的容矿构造。查干础鲁金矿床产于一个较长期活动的近东西向与南北向断裂的发育部位,这些断裂构造与金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矿液的运移提供通道和金的聚集场所,也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其矿化体发育于断裂构造产状发生变化的部位。
6.6 成矿物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伴随断裂构造的热液自深部向上运移时,从围岩中萃取有用组分;二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向深部循环时,从围岩中淋滤成矿元素。岩浆侵位使有用元素活化、迁移、富集,在构造裂隙发育部位或构造破碎带内成矿。
其成因类型属受构造叠加的次火山岩型,其工业类型为构造角砾岩型。
6.7 找矿标志及资源潜力分析
燕山早期次火山岩及次火山岩发生硅化、褐铁矿化和绢云母化是直接的找矿标志。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或北北西—近南北向的断裂破碎带是其构造标志。同时1∶5万化探异常具有面积大、强度高、元素套合好的特点,且以金异常为主。
该区次一级近东西向、北北西—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发育区,有次石英粗安岩和金铜综合化探异常的存在,是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的有利地段。金矿化体均发育于断裂构造上盘的底部,工业矿体产于断裂面的波状起伏部位(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次石英粗安岩中见有金盲矿化体,因此,在注意面上开展找矿工作的同时,注重深部矿床的找寻。
参考文献:
[1]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找矿方向与找矿方法文集第 2辑 [C].地质出版社, 1 994.
[2] 张振法. 内蒙古地轴中段新地沟金异常综合找矿模式 [J].内蒙古地质, 1 998, 1 .
[3] 陈柏林.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找矿模式 [J].地质论评 , 1 999(45)2∶3 .
[4] 邵和明. 内蒙古中、上元古界地层的找金远景 [J] 内蒙古地质,1 999,(1 ):5
[5] 赵月明, 黄占起等. 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2.4.4:47~53.
[6] 杨岳清, 江思宏, 聂凤军等. 朱拉扎嘎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J]. 地质与资源, 2001.9.10(3):146~152.
[7] 杨月清, 张建华, 刘妍等, 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礦床中火山岩的发现 [J] 中国地质,2001,(9):1 4—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