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河傣族的葫芦丝音乐,不论是外形还是音色、音域都展现了傣族“柔美”的文化特点。本文主要介绍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并对其形制、演奏技法以及与梁河地方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
关键词: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
一、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概述
1.历史文化渊源。葫芦属藤本植物,在我国西南民族文化中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彝族民间长诗《梅葛》中说:汉、傣、彝、傈僳都是来自一个葫芦里的亲兄弟,拉祜族的民间长诗《牡帕密帕》认为:各民族都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 德宏州梁河县傣族地区自古代就盛产葫芦和竹子,傣族将葫芦与竹子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葫芦丝乐器。同时,在不断使用中赋予它很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族文化内涵。傣族认为“葫芦象征了女性、竹子象征着男性,美妙音符就是他们的孩子”。葫芦丝是一个完美的整体,饱含着“夫妻和睦恩爱,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含义。
2.名称由来和起源考证。葫芦丝最早不称此名,在我身许多民族中都有其身影,故而有多种称谓,德宏傣语称为“筚朗道”,德昂语称为“筚格宝”,阿昌语称为“拍勒翁”。 随着近现代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葫芦丝在民间多称为“葫芦萧”或者“葫芦笙”。在《德宏采风报告》中提到:1953年,省文工团的艺术家来德宏地区采风,发现了葫芦萧乐器,当地傣族的汉语发音不准,将“萧”误读为“丝”而有现在的名称。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哈尼族的“芦笙”相区别。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多数人认为前者更接近事实。
葫芦丝在梁河傣族地区的流传历史很悠久,但并没详细的史料记载,所以它起源的具体时间便无从考证。从现有传承人口中一般也只能收集到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故事。但在梁河勐养镇曾出土过葫芦形的孔雀翎纹的土罐,说明葫芦在勐养先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明代《百夷传》中称当时的德宏傣族已经有吹奏“芦笙”的歌舞乐表演,说明在明代早期,梁河可能就已经产生了葫芦丝乐器。另《梁河县地史志》115页载:清道光十四年,芒东镇有一个“章毕村”,译为汉语就是“擅长制作和吹奏葫芦丝的村子。”
3.传承。今天,德宏州梁河县勐养乡、芒东乡等傣族聚居乡镇還传承着葫芦丝制作和演奏技艺,绝大部分属于自然传承。葫芦丝的制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的主要师承关系均以家族或家庭为主,代代相传。因此,除了家传之外,其他热爱葫芦丝的人,就要寻师学艺。几十年来德宏州先后涌现出了:“冯绍兴、哏德全、龚全国、龚家铭、莫安荣、杜德光、钱有周等一大批蜚声全国的演奏大师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的形制及演奏技法
1.传统葫芦丝的形制。葫芦丝的整体结构是由一个葫芦和三根发音竹管组成,基本由葫芦、吹口、主管、附管(最早的葫芦丝没有附管)、簧片五个部分组成,两根附管的加入增强了葫芦丝音乐的表现力。“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正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栓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簧片接入葫芦之中。” 其尾端装有软塞。
2.传统葫芦丝的演奏技法。传统的演奏技法可分为八种:传统指法、气息运用、滑音、单吐、颤音、波音、叠音、打音。其指法:“全按主音管为5(sol)、由下往上开启一孔为6(la)、开启三孔为1(do)、再往上依次开启各孔为2(re)、3(mi)、4(fa)、5(sol)、6(la)”。 呼吸方法与别的民族管乐基本一致,一般来说有三种呼吸方法,第一种是胸式呼吸,第二种是腹式呼吸,第三种是胸腹式呼吸。在音色上有滑音,或是用手指逐渐开合音孔配合气息,产生与人说话相似的音色效果。而吐音则是传统葫芦丝演奏中较为常见的演奏技巧,可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单吐又有短吐和连吐的区分。此外还有颤音、波音、叠音、打音等技法。
3.传统葫芦丝音乐的曲调。音乐曲调有“山歌调”和“古调”两种。山歌调比较随意,是即景抒情的一种演奏方式,无固定的曲调或演奏要求。古调可分为“喊班陶”调和“幸筚班陶”调。前者不但可以演奏也可用来演唱,具有长音丰富、旋律悠扬,抑扬顿挫和调式多样的特点,内容、旋律可以按照所处的环境及个人感情的抒发而产生十分大的变化;“幸筚班陶”调只能使用傣族的葫芦丝演奏,其音色缠绵、凄婉和哀怨。
三、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1.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梁河傣族葫芦丝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早期的葫芦丝音乐文化,以族群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要的特点。首先,在葫芦丝制作方面,傣族地区生产的竹子和葫芦为葫芦丝的制作提供了物质条件。葫芦丝在演奏中的发音略带鼻音,发音轻柔、飘逸,同傣族古代文化遗存、民族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生产生活方式都有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傣族的孔雀舞,使用葫芦丝音乐作为伴奏,葫芦丝音质柔美,能够表现孔雀舞舞姿灵动的美感,在无形当中与舞蹈完美的结合起来,赋予孔雀舞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舞蹈也使得葫芦丝在梁河傣族地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傣族语言色彩与葫芦丝的音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追求本民族音乐色彩的时候,天然的选取了与自己的语言音调相近的音乐形式。
2.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关系。梁河傣族的传统葫芦丝音乐文化与傣族音乐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傣族人民喜爱歌唱,更喜爱葫芦丝,它如天籁般的音质独具傣族音乐的特色。这种音质与傣族民歌十分匹配,傣族群众经常随身携带葫芦丝,随时随地都能演奏民歌,或为歌唱伴奏。
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在傣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归纳起来原因有三:其一,葫芦丝音乐展现了傣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傣族音乐主要的特色是柔曼、婉转,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葫芦丝独特的音色完全表现出了傣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无论是傣族歌舞音乐中还是在傣剧表演中人们都能发现葫芦丝的踪迹。其三,傣族葫芦丝音乐的发展表现了傣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独具特色的傣族葫芦丝音乐交织成了色彩绚烂如傣家织锦般的德宏傣族的魅力民族音乐画卷,展现了傣族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是当前傣族音乐艺术发展的主流。
3.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在傣族众多的民俗节日里,都有葫芦丝的身影,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傣族群众都会自发的表演葫芦丝音乐,音乐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形式、格调却基本不变。同时,在众多的集体性活动如嫁娶生育,起房建屋,赕佛仪式及逢年过节等活动时,往往会邀请民间歌手来演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通常会用到葫芦丝、西玎等乐器进行伴奏,其曲调与语言紧密相结合,说唱节奏韵味深长。葫芦丝作为傣族民俗活动的主要伴奏乐器往往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葫芦丝与傣族的民俗文化是紧密相结合的。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1.
[2]王家富.为傣族乐器葫芦笙正名[J].民族音乐,2008(2):51.
[3]徐辉斌.葫芦丝初探[J].民族音乐,2009(5):43.
[4]张云.葫芦丝王哏德全[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4.
[5]刘凤山.葫芦丝 巴乌演奏教程[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5.
[6]宛煜.浅谈葫芦丝演奏[J].文艺评论,2010(5):28.
作者简介:吕隽(1974-),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方向:云南边疆民族历史教育。
关键词: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
一、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概述
1.历史文化渊源。葫芦属藤本植物,在我国西南民族文化中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彝族民间长诗《梅葛》中说:汉、傣、彝、傈僳都是来自一个葫芦里的亲兄弟,拉祜族的民间长诗《牡帕密帕》认为:各民族都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 德宏州梁河县傣族地区自古代就盛产葫芦和竹子,傣族将葫芦与竹子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葫芦丝乐器。同时,在不断使用中赋予它很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族文化内涵。傣族认为“葫芦象征了女性、竹子象征着男性,美妙音符就是他们的孩子”。葫芦丝是一个完美的整体,饱含着“夫妻和睦恩爱,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含义。
2.名称由来和起源考证。葫芦丝最早不称此名,在我身许多民族中都有其身影,故而有多种称谓,德宏傣语称为“筚朗道”,德昂语称为“筚格宝”,阿昌语称为“拍勒翁”。 随着近现代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葫芦丝在民间多称为“葫芦萧”或者“葫芦笙”。在《德宏采风报告》中提到:1953年,省文工团的艺术家来德宏地区采风,发现了葫芦萧乐器,当地傣族的汉语发音不准,将“萧”误读为“丝”而有现在的名称。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哈尼族的“芦笙”相区别。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多数人认为前者更接近事实。
葫芦丝在梁河傣族地区的流传历史很悠久,但并没详细的史料记载,所以它起源的具体时间便无从考证。从现有传承人口中一般也只能收集到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故事。但在梁河勐养镇曾出土过葫芦形的孔雀翎纹的土罐,说明葫芦在勐养先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明代《百夷传》中称当时的德宏傣族已经有吹奏“芦笙”的歌舞乐表演,说明在明代早期,梁河可能就已经产生了葫芦丝乐器。另《梁河县地史志》115页载:清道光十四年,芒东镇有一个“章毕村”,译为汉语就是“擅长制作和吹奏葫芦丝的村子。”
3.传承。今天,德宏州梁河县勐养乡、芒东乡等傣族聚居乡镇還传承着葫芦丝制作和演奏技艺,绝大部分属于自然传承。葫芦丝的制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的主要师承关系均以家族或家庭为主,代代相传。因此,除了家传之外,其他热爱葫芦丝的人,就要寻师学艺。几十年来德宏州先后涌现出了:“冯绍兴、哏德全、龚全国、龚家铭、莫安荣、杜德光、钱有周等一大批蜚声全国的演奏大师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的形制及演奏技法
1.传统葫芦丝的形制。葫芦丝的整体结构是由一个葫芦和三根发音竹管组成,基本由葫芦、吹口、主管、附管(最早的葫芦丝没有附管)、簧片五个部分组成,两根附管的加入增强了葫芦丝音乐的表现力。“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正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栓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簧片接入葫芦之中。” 其尾端装有软塞。
2.传统葫芦丝的演奏技法。传统的演奏技法可分为八种:传统指法、气息运用、滑音、单吐、颤音、波音、叠音、打音。其指法:“全按主音管为5(sol)、由下往上开启一孔为6(la)、开启三孔为1(do)、再往上依次开启各孔为2(re)、3(mi)、4(fa)、5(sol)、6(la)”。 呼吸方法与别的民族管乐基本一致,一般来说有三种呼吸方法,第一种是胸式呼吸,第二种是腹式呼吸,第三种是胸腹式呼吸。在音色上有滑音,或是用手指逐渐开合音孔配合气息,产生与人说话相似的音色效果。而吐音则是传统葫芦丝演奏中较为常见的演奏技巧,可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单吐又有短吐和连吐的区分。此外还有颤音、波音、叠音、打音等技法。
3.传统葫芦丝音乐的曲调。音乐曲调有“山歌调”和“古调”两种。山歌调比较随意,是即景抒情的一种演奏方式,无固定的曲调或演奏要求。古调可分为“喊班陶”调和“幸筚班陶”调。前者不但可以演奏也可用来演唱,具有长音丰富、旋律悠扬,抑扬顿挫和调式多样的特点,内容、旋律可以按照所处的环境及个人感情的抒发而产生十分大的变化;“幸筚班陶”调只能使用傣族的葫芦丝演奏,其音色缠绵、凄婉和哀怨。
三、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1.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梁河傣族葫芦丝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早期的葫芦丝音乐文化,以族群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要的特点。首先,在葫芦丝制作方面,傣族地区生产的竹子和葫芦为葫芦丝的制作提供了物质条件。葫芦丝在演奏中的发音略带鼻音,发音轻柔、飘逸,同傣族古代文化遗存、民族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生产生活方式都有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傣族的孔雀舞,使用葫芦丝音乐作为伴奏,葫芦丝音质柔美,能够表现孔雀舞舞姿灵动的美感,在无形当中与舞蹈完美的结合起来,赋予孔雀舞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舞蹈也使得葫芦丝在梁河傣族地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傣族语言色彩与葫芦丝的音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追求本民族音乐色彩的时候,天然的选取了与自己的语言音调相近的音乐形式。
2.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关系。梁河傣族的传统葫芦丝音乐文化与傣族音乐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傣族人民喜爱歌唱,更喜爱葫芦丝,它如天籁般的音质独具傣族音乐的特色。这种音质与傣族民歌十分匹配,傣族群众经常随身携带葫芦丝,随时随地都能演奏民歌,或为歌唱伴奏。
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在傣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归纳起来原因有三:其一,葫芦丝音乐展现了傣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傣族音乐主要的特色是柔曼、婉转,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葫芦丝独特的音色完全表现出了傣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无论是傣族歌舞音乐中还是在傣剧表演中人们都能发现葫芦丝的踪迹。其三,傣族葫芦丝音乐的发展表现了傣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独具特色的傣族葫芦丝音乐交织成了色彩绚烂如傣家织锦般的德宏傣族的魅力民族音乐画卷,展现了傣族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是当前傣族音乐艺术发展的主流。
3.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在傣族众多的民俗节日里,都有葫芦丝的身影,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傣族群众都会自发的表演葫芦丝音乐,音乐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形式、格调却基本不变。同时,在众多的集体性活动如嫁娶生育,起房建屋,赕佛仪式及逢年过节等活动时,往往会邀请民间歌手来演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通常会用到葫芦丝、西玎等乐器进行伴奏,其曲调与语言紧密相结合,说唱节奏韵味深长。葫芦丝作为傣族民俗活动的主要伴奏乐器往往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葫芦丝与傣族的民俗文化是紧密相结合的。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1.
[2]王家富.为傣族乐器葫芦笙正名[J].民族音乐,2008(2):51.
[3]徐辉斌.葫芦丝初探[J].民族音乐,2009(5):43.
[4]张云.葫芦丝王哏德全[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4.
[5]刘凤山.葫芦丝 巴乌演奏教程[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5.
[6]宛煜.浅谈葫芦丝演奏[J].文艺评论,2010(5):28.
作者简介:吕隽(1974-),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方向:云南边疆民族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