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兴趣培养、文段鉴赏、阅读积累、习惯养成这四个方面,探索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 深情诵读,体验语言文字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培养语感、陶冶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诵读美文,读出文意,读出文情,读出文境。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就利用图片、音乐等,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匆匆》一文时,通过范读、齐读、个别读、领读、对读等方式,让学生深情诵读,用心感受,体验语言文字之美。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有效提升思维品质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阅读、思考、讨论,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走在大街上,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形,你会对种花的人说什么?”让学生紧扣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体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各式各样的优美词句来赞美种花的人,从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信息资源
语文教材内容集人文社会、自然风貌、人性情感之美于一身,优质信息含量大。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深入地展示语文文本中所包含的优质人文信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幫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深情朗读、角色体验、情感想象、交流感受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和异国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熏陶。
三、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1. 课前布置阅读任务。给学生布置阅读课外书籍的课前任务,让他们搜集好词好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前,让学生积累描写花的句子、诗句、词语等;在学习《怀念母亲》前,让他们搜集积累热爱祖国的名言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2. 课后推荐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展课外阅读分享交流会。通过这种做法,能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激发学生潜心阅读、品味名著的兴趣。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开展了“与鲁滨逊一起去漂流”读书活动,提出了若干阅读要求:(1)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2)与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片段;(3)用几句话评价鲁滨逊;(4)摘抄作品中给人启示的句子。在阅读分享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走进作品,回顾读法——交流阅读这部作品的方法;(2)了解作者,感知内容——交流作者和作品的写作背景;(3)品味细节,评价人物——播放视频,交流印象深刻的片段,给鲁滨逊致颁奖词;(4)品读名言,升华情感——用漂流瓶的方式交流读书收获。这次阅读活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语文学习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一环。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尽其所能地培养学生查阅字典、收集信息、朗读课文、说话交流、写字作文等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例如,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动书”,养成做批注、大胆质疑的好习惯;设“美文本”,让学生摘抄名著中的好词好句,养成自觉积累语言文字的好习惯;设“金钥匙本”,让学生养成记录读写知识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会逐渐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诵读、赏析文本,体验、交流阅读收获,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 深情诵读,体验语言文字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培养语感、陶冶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诵读美文,读出文意,读出文情,读出文境。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就利用图片、音乐等,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匆匆》一文时,通过范读、齐读、个别读、领读、对读等方式,让学生深情诵读,用心感受,体验语言文字之美。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有效提升思维品质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阅读、思考、讨论,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走在大街上,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形,你会对种花的人说什么?”让学生紧扣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体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各式各样的优美词句来赞美种花的人,从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信息资源
语文教材内容集人文社会、自然风貌、人性情感之美于一身,优质信息含量大。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深入地展示语文文本中所包含的优质人文信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幫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深情朗读、角色体验、情感想象、交流感受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和异国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熏陶。
三、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1. 课前布置阅读任务。给学生布置阅读课外书籍的课前任务,让他们搜集好词好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前,让学生积累描写花的句子、诗句、词语等;在学习《怀念母亲》前,让他们搜集积累热爱祖国的名言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2. 课后推荐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展课外阅读分享交流会。通过这种做法,能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激发学生潜心阅读、品味名著的兴趣。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开展了“与鲁滨逊一起去漂流”读书活动,提出了若干阅读要求:(1)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2)与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片段;(3)用几句话评价鲁滨逊;(4)摘抄作品中给人启示的句子。在阅读分享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走进作品,回顾读法——交流阅读这部作品的方法;(2)了解作者,感知内容——交流作者和作品的写作背景;(3)品味细节,评价人物——播放视频,交流印象深刻的片段,给鲁滨逊致颁奖词;(4)品读名言,升华情感——用漂流瓶的方式交流读书收获。这次阅读活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语文学习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一环。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尽其所能地培养学生查阅字典、收集信息、朗读课文、说话交流、写字作文等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例如,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动书”,养成做批注、大胆质疑的好习惯;设“美文本”,让学生摘抄名著中的好词好句,养成自觉积累语言文字的好习惯;设“金钥匙本”,让学生养成记录读写知识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会逐渐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诵读、赏析文本,体验、交流阅读收获,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