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心为绿绮 时时有清音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突然想起多年前大家熟知的一则广告文案:“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如果我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展到原始社会,当黑夜降临,世间万物都隐匿在一片深沉的夜色中时,能让我们的先民感知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恐怕就只有声音了。所以我们也就能够十分理解东坡居士夜半乘兴泛舟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慨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清风明月如果只有画面而缺少了声音,清雅自在之韵也会大打折扣了吧。像张潮这样一位极具风雅之心的才子,在面对万籁之时,又怎会无动于衷呢?所以才有了如下的机言妙语。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


  我认为《幽梦影》一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将中华文化中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之间紧密的关系进行了凝练的高度概括。很多时候一种声音或许只有在那个独特的情境中才表现出其回味无穷的魅力。我们可能说不出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是作为文化基因融入血脉中了,所以那种情境才会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杜甫在《绝句》中写道:“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和景明,令人欣喜。万物萌发,寂寞一个冬天的眼睛在感受春日的繽纷的同时,那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也开始衔泥筑巢了,沙窝里的鸳鸯在享受着春光的温暖惬意地休憩。只是画面想想便觉温馨且极富生机,偏偏耳朵也不甘寂寞,将鸟声尽收耳中。春听鸟声,听的是生机。
  时入盛夏,再也没有午睡惬意的了,如果有蝉不断鸣叫,本是特别烦躁的一件事。好在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这一句,让人的思绪可以随蝉鸣飘入深林,绕树三匝,悠悠不断。心,仿佛也吹入了林间清风,竟清凉了许多。
  秋风萧飒,木叶尽落。人的心难免也生出几多感叹,那一阵阵的虫鸣就会应景地响起,替人把内心的感慨与愁索唱出来。所以欧阳修在《虫鸣》中才会说:“虫鸣催岁寒,唧唧机杼声。时节忽已换,壮心空自惊。”秋虫鸣叫伴着户内夜织的机杼声,奏出的是一曲岁月更替的悲歌。纵使多么壮怀激烈,也很难不在岁时更替中空自伤怀。
  当一袭银装席卷天地,冬天轰轰烈烈地开拔而來。万物萧条,雪阻路难。世界仿佛在一个夜晚之后迅速地寂静下来。但是在善感的人耳中,冬天尤可听雪。
  想象一下那“斜风闪灯影,迸雪打窗声”(《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刘禹锡)该让很多人想念亲朋良友了吧?如果能在温暖的室内一边守在红泥小火炉旁,细呷着绿蚁新醅酒,一边看着晚来天欲雪,悠然地道出那句“能饮一杯无”,该是多么自在怡然啊!
  可以让人品味的声音何止四时天籁?一昼一夜间,人为的声响也有百般意趣。
  《唐语林》中留下的诗人李远的这首残诗“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道出了多少文人雅士精神上的最高追求。功名利禄再高高得过青山吗?只消三杯酒入肠,再高的山又能怎样呢?漫漫长日百无聊赖,只消一局对弈,百转千回间,或许早已是烂柯之年。白昼间但能敲得数子,世间的争斗与计较,怎么还能惊扰内心的青山呢?白居易的《池上二绝》勾描的声色画面则更妙:“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究竟是棋如人生?还是人生本就是局棋?究竟是竹林掩映了人影,还是人本就是竹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或许是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写得太过妙绝,“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果不是这首诗,二十四桥这个桥名是无论如何也与风月沾不上边的。一切的一切只因为,那夜的月光很好,桥就在那里,月就在桥上,记忆中的、想象中的、飘渺中的、心中的箫声就那么响起了。王冕对箫声更是偏爱,在《竹斋集》中连着写了好多首关于箫的诗。与杜牧想起友人不同,他想到的是另一个更为超脱的世界——仙界。“五云缥缈隔蓬莱,仙子吹箫月下回。”(《竹斋集五》) “骑鹤归来城郭是,月明箫管起谁家?” (《竹斋集十二》)把情思寄托仙界,也算是向往悠然自得的雅致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张潮自幼就生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他的精神是被这样的文化滋养成熟的,所以对声音的审美才拿捏得那样精准到位。声音,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机去听才是最佳的。所以他在后面紧接着说只有把这些声音都听过了,“方不虚此生耳”。当然,他也有讨厌的声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概括起来就是“不和谐”。如果听到这些声音,他恨恨地说:“真不若耳聋也。”真是讨厌到了极点。
  诸君何不斫心为琴,捻万籁为弦,让心灵的每一次跃动,都抚奏出最美的乐音。
其他文献
食色,性也。饮食除果腹外,还承载着情感和记忆。一座城市的特色美食,不仅牵动着本乡人的味蕾,更吸引着外来游客对这座城的渴望。从南到北,饮食习惯何止千差万别?从古至今,烹饪方式何止千变万化?长安,大唐的都城,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也曾烹调出无数令人魂牵梦萦的中国滋味。而在如今的西安,那些久负盛名的美食,亦飘散着萦回了千年的香。  肉夹馍  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一家名为“西安名吃”的中餐店超级火爆。美国
期刊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们先从字面上把这一章大致了解一下——孔,就是大。德,是道的功用。恍惚,就是若有若无。窈冥,深遠暗昧。物,可以看见形状的叫物。象,来体现气的叫象,比如火焰上的空气受热后所显现的情形,或者海市蜃楼,都可以算是
期刊
不妨推演一个模型,这个广大的地球村里有好多以血缘结成的猴子部落。绝大多数的猴子部落都是一样互相劫掠、同类相残:最强壮的猴子做大王,垄断了其他猴子理论上的一切权利;猴子年老后就被驱赶出社会,任其老死;采集来的物品只有强壮的猴子得到,别的猴子只有通过偷抢来分配;在种群之间,不同的猴群彼此征战,互相吞食,达成微妙的平衡。  嗯,这种事情现在都在峨眉山或是亚马逊雨林这样地球的角落里上演着——估计也将永远上
期刊
西元1257年,蒙哥汗派出了要将宋征服的大军。只是蒙哥汗这个人本身却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来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时改国号为元。  自此开始,宋确实感受到了元的压迫,而往灭亡之路前进。西元1276年,杭州开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时即已灭亡。  有些顽强的抗战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从杭州临安府逃出。这就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悲壮抵抗的开始。  忽必烈对那些顽固的抗战派下令讨伐
期刊
谈到文天祥,宋理宗曾有过这样高度的评价——“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诚然,作为一个以一身浩然正气彪炳千秋的傲骨之人,文天祥是汗青史册中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我们从他的身上汲取了太多正气,太多铮铮铁骨,他如同一朵清雅高洁的青莲,给我们以润物无声的心灵滋养。  散尽家资充军费  《宋史·文天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身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捧着诏书
期刊
文天祥生活在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复杂的时代,自小仰慕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前代名臣的功绩文章,及其“忠”之高德,立志要名列其中。初师从“清文粹德”的儒者曾凤,在抗元战争爆发之后,曾凤一家俱死于战乱,文天祥触动极大,写下悲切祭文。20岁时,文天祥以廉试榜首之名进入白鹭州书院深造,就学于当世名儒欧阳守道。欧阳守道德高如沐,学识精深,以处子之心治学,待学生如己出,且忧国忧民,主张
期刊
长安,一个光耀古典的地名,一个中华民族在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屡屡念及的“音符”,一个意象万千的城市,一个历史的最宏大的存在,一个盛世情结的绝佳参照物,一个色彩斑斓、狂飙突进的动感时代。是的,今天的西安,隋唐的长安城,其风物景色究竟什么模样,且看唐代那些诗歌大佬们留下的“第一手资料”。  初唐卢照邻有一首《长安古意》,起首就把人镇住:长安的“帝国”大道与“狭斜”的胡同纵横交错,青牛、白马、七香车塞满街衢
期刊
游刃  我上大学时,同室的女孩画画,每天捧着《芥子园画谱》。我便随手翻,看到李渔二字,又看到他的书《闲情偶寄》。  我那时尚年少,只喜欢西方哲学和看不懂的艺术,翻了翻,只觉是春花秋月、吃喝玩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轰轰烈烈的时代,社会和人心都是热的,我们还用手写信,还坐绿皮火车千里万里去看一个人,还那么坚信诗和远方。  忽然人至中年,忽然到今日。扑面而来的是种种应接不暇的相亲节目、极度娱乐化节目…
期刊
远古,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称为“乐舞”。这些乐舞与先民们的日常生活、战争等多方面有关。在乐舞的艺术长河中,汉朝的乐舞以清新、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在歷经春秋战国的纷争之后,汉朝的乐舞以热烈的姿态,展示了泱泱风采。  汉:清新苍劲,泱泱风采  和先秦乐舞的雍容典雅不同,汉朝长安的乐舞之风洋溢着豪放、质朴的艺术魅力,焕发出泱泱中华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之后的勃勃生机。汉朝时,中国传
期刊
编者按:在中国风盛行的今天,有一位设计师将古风元素化零为整,更好的融入当下时代,他的设计天分就如同他对艺术的热爱,天生而不造作,对于比例、色彩的掌控具有精致、高超的掌握技巧。他就是创立青岛木子壹麟服装设计有限公司的任立忠先生。通过与任立忠先生简洁的一问一答,我们能学习到的,不止是服饰之美、设计之辛,更重要的是那于实践中丝丝入扣的中国匠心……  名家简介:任立忠,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