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由于认识上的失误,有轻视诵读教学的倾向。我们重新讨论中学语文的诵读教学的意义是有必要的。并进行诵读教学的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关键词]诵读教学 倾向 意义 经验 方法
传统的诵读教学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忽视诵读教学依然存在,这有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本文试图从诵读教学的倾向、意义、经验、方法进行讨论,以激起人们对诵读教学的探索与交流。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轻视诵读教学的倾向,依然较严重。这主要表现在:
教师不敢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曾有人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有整整六年时间,学生受到的诵读训练仅有108小时。而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畅地表情地朗读,至少需要200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朗读要求高,练习的时间不应低于小学阶段。从对比中我们可看出,当前的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还抓得不够。
诵读无足轻重。有人曾在所听的150节中学语文课作过统计,仅有65节用于朗读,占43.3%,其它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可见,目前的中学语文对于诵读教学,认为有没有诵读都是无所谓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诵读实际上成为教师讲课的调节。他们着意不在诵读的训练,而是把注意力吸引到准备教学的内容上。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读一段,讲解一段。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标志的“书声琅琅”,似乎正在削弱、消失,有些教师甚至连早读课也不放过,还得讲练习的答案,分析测验的题目。
诵读的形式比较单调。诵读的形式有齐读、轮读、跟读、范读、个别读、领读、分角色读等。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使用少数的几种形式。曾有人作过统计,在65节有朗读的课中,60%以上采用齐读、轮读的形式。采用齐读的形式,大家都能参与,对字的读音、语法停顿和学习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同学之间的协调都是有好处的。采用轮读形式,在形式有些变化,互相之间能够比较和促进。但是这两种形式都着意在正确地朗读的范畴内,不能够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不到流畅地、传神地朗读,不能品味语言的风格,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传达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指导不力。朗读的质量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正确地朗读、流畅地朗读、传神地朗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而目前的诵读教学基本上只达到正确的朗读这个层次,只要求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语法停顿,不错不漏就可以了。教师的示范,因为本身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常常只指导到正确的朗读这个层次。因此,学生没有获得更大的发展,就感到乏味了。
当前中学语文诵读教学出现的这种不容乐观的情状,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这种错误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重新讨论诵读教学的意义。
诵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古往今来,我国许多国学大师所取得的成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诵读。他们的苦读经历,令人惊叹不已。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编。”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就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代小说,“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实践证明,诵读不但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诵读识记效果最佳。有的学者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要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诵读不仅把视听觉结合起来,而且还伴随大脑的一个思考过程,因而其识记效果最佳。
诵读教学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诵读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所谓诵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书面语言,通过神经反映到大脑辨认、转译、想象、联想、判断、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活动,然后又通过发音神经器官转化为有声语言,再从耳神经转入大脑神经中枢进行鉴别、评价等的活动。这是诵读产生的生理、心理机制。诵读教学就是根据诵读产生的这种机制,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以朗讀、吟诵的方式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知道,一个初学汉语文的人,一般都经历由诵读到小声读,再到默读这样三个阶段。任何初学语文者都不可能撇开吐字发音的历练而直接凭视觉学习书面语,理解书面语,非得读出字音才能理解领会,文字不可能像语言那样自然习得。离开了出声诵读,想要真正学好语文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此,朱熹才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叶圣陶才会三番五次地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实际上,在诵读中,视觉准确捕捉文字的能力,视觉神经系统准确、迅速传导能力,大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都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阅读能力。其次,诵读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内的思想能力。在诵读教学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促使语言信息不断地反复地刺激大脑,大脑运用概念去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判断、推理、抽象,从而使抽象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读者又通过语言材料的转译、直观、重现、再造、想象,等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会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如果学生达到“烂熟”的程度,作者的语言、思想往往会变成他的语言、思想,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再次,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章之美,是一种综合艺术美。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能一步到位的,要分步进行。欣赏文章的美,也应该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在到深层的过程。表层的直觉的感性认识,向深层的领悟、理性的认识发展。学生通过诵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诵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我们千万不要在学生的诵读上吝啬时间。对于文章的形式美,学生通过诵读就可以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的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随着诵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诵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要树立诵读教学观念,吸取诵读教学成功的经验。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诵读教学观,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这样语文的积累就会多起来,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在这方面,湖北公安一中史绍典老师的经验:把握好诵读的趣味性,识记的组快性,理解的整体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便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实验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引导他积极去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取得比别人更优秀的成绩。诵读也是如此,你对诵读感兴趣的话,你就能够在诵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就能提高你的语文素质。那么,要想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条途径。提供好的诵读材料。美好的诵读材料,本身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我们要结合教材,实现诵读教学的多样化。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对于不同的文体,我们要运用不同的诵读方法。例如,对于诗歌,我们可以运用吟诵的方法,在吟诵中体味诗歌的韵味;对于散文,我们可以用朗读的方法,通过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品味出散文的神韵;对于小说、戏剧,我们可以用分角色来读和按角色来读,使学生在诵读中掌握小说、戏剧的个性化语言,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提高语文素质是多种多样的,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法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那是无庸置疑的。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具有悠久传统的诵读教学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我们提倡诵读教学。在目前的诵读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课题需要解决。例如,在重视诵读基础上,如何解决诵读与实践的矛盾,诵读与大量阅读的矛盾,诵读与其他阅读形式的矛盾,诵读的测量尺度在质和量的方面应如何规定等课题。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诵读教学的规律,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诵读教学 倾向 意义 经验 方法
传统的诵读教学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忽视诵读教学依然存在,这有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本文试图从诵读教学的倾向、意义、经验、方法进行讨论,以激起人们对诵读教学的探索与交流。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轻视诵读教学的倾向,依然较严重。这主要表现在:
教师不敢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曾有人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有整整六年时间,学生受到的诵读训练仅有108小时。而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畅地表情地朗读,至少需要200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朗读要求高,练习的时间不应低于小学阶段。从对比中我们可看出,当前的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还抓得不够。
诵读无足轻重。有人曾在所听的150节中学语文课作过统计,仅有65节用于朗读,占43.3%,其它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可见,目前的中学语文对于诵读教学,认为有没有诵读都是无所谓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诵读实际上成为教师讲课的调节。他们着意不在诵读的训练,而是把注意力吸引到准备教学的内容上。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读一段,讲解一段。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标志的“书声琅琅”,似乎正在削弱、消失,有些教师甚至连早读课也不放过,还得讲练习的答案,分析测验的题目。
诵读的形式比较单调。诵读的形式有齐读、轮读、跟读、范读、个别读、领读、分角色读等。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使用少数的几种形式。曾有人作过统计,在65节有朗读的课中,60%以上采用齐读、轮读的形式。采用齐读的形式,大家都能参与,对字的读音、语法停顿和学习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同学之间的协调都是有好处的。采用轮读形式,在形式有些变化,互相之间能够比较和促进。但是这两种形式都着意在正确地朗读的范畴内,不能够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不到流畅地、传神地朗读,不能品味语言的风格,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传达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指导不力。朗读的质量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正确地朗读、流畅地朗读、传神地朗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而目前的诵读教学基本上只达到正确的朗读这个层次,只要求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语法停顿,不错不漏就可以了。教师的示范,因为本身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常常只指导到正确的朗读这个层次。因此,学生没有获得更大的发展,就感到乏味了。
当前中学语文诵读教学出现的这种不容乐观的情状,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这种错误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重新讨论诵读教学的意义。
诵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古往今来,我国许多国学大师所取得的成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诵读。他们的苦读经历,令人惊叹不已。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编。”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就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代小说,“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实践证明,诵读不但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诵读识记效果最佳。有的学者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要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诵读不仅把视听觉结合起来,而且还伴随大脑的一个思考过程,因而其识记效果最佳。
诵读教学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诵读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所谓诵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书面语言,通过神经反映到大脑辨认、转译、想象、联想、判断、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活动,然后又通过发音神经器官转化为有声语言,再从耳神经转入大脑神经中枢进行鉴别、评价等的活动。这是诵读产生的生理、心理机制。诵读教学就是根据诵读产生的这种机制,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以朗讀、吟诵的方式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知道,一个初学汉语文的人,一般都经历由诵读到小声读,再到默读这样三个阶段。任何初学语文者都不可能撇开吐字发音的历练而直接凭视觉学习书面语,理解书面语,非得读出字音才能理解领会,文字不可能像语言那样自然习得。离开了出声诵读,想要真正学好语文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此,朱熹才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叶圣陶才会三番五次地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实际上,在诵读中,视觉准确捕捉文字的能力,视觉神经系统准确、迅速传导能力,大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都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阅读能力。其次,诵读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内的思想能力。在诵读教学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促使语言信息不断地反复地刺激大脑,大脑运用概念去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判断、推理、抽象,从而使抽象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读者又通过语言材料的转译、直观、重现、再造、想象,等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会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如果学生达到“烂熟”的程度,作者的语言、思想往往会变成他的语言、思想,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再次,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章之美,是一种综合艺术美。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能一步到位的,要分步进行。欣赏文章的美,也应该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在到深层的过程。表层的直觉的感性认识,向深层的领悟、理性的认识发展。学生通过诵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诵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我们千万不要在学生的诵读上吝啬时间。对于文章的形式美,学生通过诵读就可以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的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随着诵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诵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要树立诵读教学观念,吸取诵读教学成功的经验。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诵读教学观,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这样语文的积累就会多起来,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在这方面,湖北公安一中史绍典老师的经验:把握好诵读的趣味性,识记的组快性,理解的整体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便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实验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引导他积极去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取得比别人更优秀的成绩。诵读也是如此,你对诵读感兴趣的话,你就能够在诵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就能提高你的语文素质。那么,要想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条途径。提供好的诵读材料。美好的诵读材料,本身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我们要结合教材,实现诵读教学的多样化。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对于不同的文体,我们要运用不同的诵读方法。例如,对于诗歌,我们可以运用吟诵的方法,在吟诵中体味诗歌的韵味;对于散文,我们可以用朗读的方法,通过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品味出散文的神韵;对于小说、戏剧,我们可以用分角色来读和按角色来读,使学生在诵读中掌握小说、戏剧的个性化语言,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提高语文素质是多种多样的,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法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那是无庸置疑的。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具有悠久传统的诵读教学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我们提倡诵读教学。在目前的诵读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课题需要解决。例如,在重视诵读基础上,如何解决诵读与实践的矛盾,诵读与大量阅读的矛盾,诵读与其他阅读形式的矛盾,诵读的测量尺度在质和量的方面应如何规定等课题。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诵读教学的规律,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