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占据我的大部分时间,之余的最大爱好是云游、访古。名山大川尤好,野山野水亦可,和旅行、旅游、驴友不是一个概念,是一种林泉之志、山川神遇的品格指向,是一种悠游为纳、绘画为吐的写生方式,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禅悟路径。亲身游历中的真山真水皆化作胸中丘壑滋养着身心和笔墨。
1978年出生,广西桂林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
《艺术沙龙》:提到“山水”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廖星君:想到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主张要任性自然,超于象外,神游太虚,逍遥解脱。认为一旦不为物役,超越了死生、世俗、自我的一切羁绊,人的精神就能像宇宙天地一般自由辽阔。这样的人,就再也不是物的奴隶、物的工具,困惑就可以得到消弥,心灵就可以得到安顿!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
含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艺术沙龙》:在中国人的文化体系中,“山水”又是什么?
廖星君: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道德经》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从人与自然的发生学的一致性上追求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其蕴含的生命意识、人文思想都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山水画本身又从图式色彩、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上全方位地印证着天人合一观,可以说,山水和山水画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极致的文艺范儿。
《艺术沙龙》:你觉得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为什么会对“山水”情有独钟?
廖星君: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道出“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的六大理由:“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韁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文人和画家,面对山水自然,观其象捕其神,妙会感神,从而描绘出一幅凝聚作家情思的作品,以达到纪游存念澄怀畅神的目的。
抑或是,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回味游览自然山水的印象,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即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
《艺术沙龙》:你觉得“山水”对绘画、园林、建筑、文学构成了哪些影响?
廖星君:山水与绘画、园林、建筑、文学都有独特的审美领域和审美方式,山水是山水画描绘、园林造景的蓝本,是建筑的承载基础,是诗词歌赋的吟咏对象。山水与绘画、园林、建筑、文学在功能上又有着共通性,为人们提供了可行、可赏、可望、可游、可居、可记的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郭熙所云“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人生长于山水间,山水对人文栖居产生着无以复加的影响。
《艺术沙龙》:你最欣赏的古代山水画大家是哪位?他的特点是什么?
廖星君:我一直喜欢元代的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卒于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他的号也很仙幻:萧闲仙卿、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等。倪瓒早年家境富裕,藏珍颇丰,三代钟鼎铜器,历朝法书名画,各类名琴古玩以及经史子集、佛经道书都无所不备,著名的藏书楼“清閟阁”就在他的园中,因此,他从小就具备了与常人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后因时局变迁,扁舟辞家,漫游栖止于太湖山水间,脱去尘事,专心书画,终以意境淡远、笔墨荒寒、诗章疏冷、品格高逸的艺术境界,成就了自己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至高的地位。
《艺术沙龙》:你的作品已经不能算是单纯的山水画了,山山水水是你用来表达那种玄幻主义色彩的一件件道具吗?
廖星君:《华严经》中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所谓芥子纳须弥,微尘藏大千。正是从佛学中领悟的这种对自然界以宇宙的规模从宏观上把握,涉及到事物的细微之处时,则从微观上观察,视点既对置于无限大,又面向于无限小的意识,让我近年的山水观念发生转变,从早期的文人类山水样式转换为具有当代性质的异化语言。也就是逐渐不以山水、花鸟、人物这三个门类来界定,而是根据画面构思意象穿插,星辰山海、麟毛瑞兽、鸟虫蝶蚁、莲花灵草皆可运用其中,恰好契合自己玄幻主义审美取向的构建。因为这画境的一切就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碍,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就能够一砂一山水,一石一境界。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一切众生皆能时时成道,念念成佛。
《艺术沙龙》:你可曾有过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现实中的山水会带给你的绘画哪些改变?
廖星君:绘画占据我的大部分时间,之余的最大爱好是云游、访古。名山大川尤好,野山野水亦可,和旅行、旅游、驴友不是一个概念,是一种林泉之志、山川神遇的品格指向,是一种悠游为纳、绘画为吐的写生方式,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禅悟路径。亲身游历中的真山真水皆化作胸中丘壑滋养着身心和笔墨。正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言“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
1978年出生,广西桂林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
《艺术沙龙》:提到“山水”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廖星君:想到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主张要任性自然,超于象外,神游太虚,逍遥解脱。认为一旦不为物役,超越了死生、世俗、自我的一切羁绊,人的精神就能像宇宙天地一般自由辽阔。这样的人,就再也不是物的奴隶、物的工具,困惑就可以得到消弥,心灵就可以得到安顿!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
含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艺术沙龙》:在中国人的文化体系中,“山水”又是什么?
廖星君: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道德经》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从人与自然的发生学的一致性上追求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其蕴含的生命意识、人文思想都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山水画本身又从图式色彩、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上全方位地印证着天人合一观,可以说,山水和山水画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极致的文艺范儿。
《艺术沙龙》:你觉得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为什么会对“山水”情有独钟?
廖星君: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道出“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的六大理由:“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韁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文人和画家,面对山水自然,观其象捕其神,妙会感神,从而描绘出一幅凝聚作家情思的作品,以达到纪游存念澄怀畅神的目的。
抑或是,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回味游览自然山水的印象,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即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
《艺术沙龙》:你觉得“山水”对绘画、园林、建筑、文学构成了哪些影响?
廖星君:山水与绘画、园林、建筑、文学都有独特的审美领域和审美方式,山水是山水画描绘、园林造景的蓝本,是建筑的承载基础,是诗词歌赋的吟咏对象。山水与绘画、园林、建筑、文学在功能上又有着共通性,为人们提供了可行、可赏、可望、可游、可居、可记的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郭熙所云“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人生长于山水间,山水对人文栖居产生着无以复加的影响。
《艺术沙龙》:你最欣赏的古代山水画大家是哪位?他的特点是什么?
廖星君:我一直喜欢元代的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卒于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他的号也很仙幻:萧闲仙卿、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等。倪瓒早年家境富裕,藏珍颇丰,三代钟鼎铜器,历朝法书名画,各类名琴古玩以及经史子集、佛经道书都无所不备,著名的藏书楼“清閟阁”就在他的园中,因此,他从小就具备了与常人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后因时局变迁,扁舟辞家,漫游栖止于太湖山水间,脱去尘事,专心书画,终以意境淡远、笔墨荒寒、诗章疏冷、品格高逸的艺术境界,成就了自己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至高的地位。
《艺术沙龙》:你的作品已经不能算是单纯的山水画了,山山水水是你用来表达那种玄幻主义色彩的一件件道具吗?
廖星君:《华严经》中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所谓芥子纳须弥,微尘藏大千。正是从佛学中领悟的这种对自然界以宇宙的规模从宏观上把握,涉及到事物的细微之处时,则从微观上观察,视点既对置于无限大,又面向于无限小的意识,让我近年的山水观念发生转变,从早期的文人类山水样式转换为具有当代性质的异化语言。也就是逐渐不以山水、花鸟、人物这三个门类来界定,而是根据画面构思意象穿插,星辰山海、麟毛瑞兽、鸟虫蝶蚁、莲花灵草皆可运用其中,恰好契合自己玄幻主义审美取向的构建。因为这画境的一切就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碍,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就能够一砂一山水,一石一境界。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一切众生皆能时时成道,念念成佛。
《艺术沙龙》:你可曾有过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现实中的山水会带给你的绘画哪些改变?
廖星君:绘画占据我的大部分时间,之余的最大爱好是云游、访古。名山大川尤好,野山野水亦可,和旅行、旅游、驴友不是一个概念,是一种林泉之志、山川神遇的品格指向,是一种悠游为纳、绘画为吐的写生方式,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禅悟路径。亲身游历中的真山真水皆化作胸中丘壑滋养着身心和笔墨。正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言“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