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只有丰富语文的教学形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通过目标激励,联系生活,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成就鼓励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兴趣;培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生交际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呢?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能学好语文,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前提,下面主要探究一下在教学中如何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目标激励培养兴趣
心理学表明:目标产生动力,动力激发兴趣。毕因土腓特说:“成功之秘诀,在始终不变其目的”。车尔尼霍夫斯基也说:“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可见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产生动力,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今后在工作生活中进行交际的工具。可以说学生终生都离不开语文素质,我们就要用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来激励学生学好语文,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动力,当这种动力持久作用下去,就能使學生对丰富的语文内容产生兴趣,反过来推动学习。艺术大师梅兰芳热爱京剧,想成为京剧演员,为克服口吃的障碍,他口衔着石头练习说话、唱歌,把一口语言说得字正腔圆,成为一代京剧大师。
用目标激励要重视从小目标到大目标的积累,把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德国诗人歌德说:“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进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想成白衣天使、有人想成人民教师、有人想成一代歌星、有人想成发明大师……但无论多么美好的梦,都离不开语文“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工具作用,交际作用和表达作用,必须一步一步的学好语文知识,从识字开始,到积累词汇,再到阅读写作能力的真培养提高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为追梦而产生动力,因动力而激发兴趣,最终喜欢学习语文。
二、参与生活培养兴趣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语文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有人说“语文即生活”,这种大语文观比较准确的反映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语言现象都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是对生活的反映。鲁迅在论文学起源时说,人们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发出“吭唷、吭唷”的声音,这就是简单的诗歌,这就是“吭唷、吭唷”派。战国时的思想学术自由形成了诸子百家的繁荣;唐代的经济繁盛产生了诗歌的繁荣;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产生了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腐朽产生了批判现实主义,今天的网络发展则产生了网络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两句诗深刻的总结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同时也是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用生活影响和感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经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增强了语文的无穷魅力,也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供了平台,它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语文的美妙魅力,从而产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重视在校园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场蓝球比赛中去感受胜利的喜悦与豪迈,失利的打击与抗争,去描绘搏击的动态与顽强,在一场演讲中去感受青春的激情与美好,去描绘声情并茂的飞扬神采与生动丰富的语言……,其次,要引导学生观注和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是我们的家,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生活的变迁,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文艺演出,故事比赛……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姿多彩,生活中的语文充满活力、充满创意,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习兴趣
“创新”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程标准》的“创新”理念,既包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包括我们要创新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在开发教学资源中努力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创新教学形式提供了先进的硬件设施,我们要充分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通过音频,视频等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增强直观性、生动性。我们为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可以制作一个展示春天的视频课件,配上轻音乐,随着充满活力的春天景色的慢慢展现,师生随之轻轻的朗读起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就会陶醉在美妙的境界中,想不热爱语文也不行。
我们要善于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好奇永远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动力,这是心理运动的规律。因此,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就能紧紧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求知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形式。有的适用探究式学习,有的适用讨论式学习,有的适用实验式学习,有的适用表演式学习,有的适用练习式学习……这样,我们语文教学形式就会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要我们真正培养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语文的主人,就会提高语文素质。当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重在坚持不懈,方式也还有很多,这里仅是本文作者的一点体会。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泉、丁贵兴主编《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与教学实施——初中语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兴趣;培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生交际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呢?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能学好语文,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前提,下面主要探究一下在教学中如何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目标激励培养兴趣
心理学表明:目标产生动力,动力激发兴趣。毕因土腓特说:“成功之秘诀,在始终不变其目的”。车尔尼霍夫斯基也说:“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可见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产生动力,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今后在工作生活中进行交际的工具。可以说学生终生都离不开语文素质,我们就要用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来激励学生学好语文,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动力,当这种动力持久作用下去,就能使學生对丰富的语文内容产生兴趣,反过来推动学习。艺术大师梅兰芳热爱京剧,想成为京剧演员,为克服口吃的障碍,他口衔着石头练习说话、唱歌,把一口语言说得字正腔圆,成为一代京剧大师。
用目标激励要重视从小目标到大目标的积累,把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德国诗人歌德说:“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进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想成白衣天使、有人想成人民教师、有人想成一代歌星、有人想成发明大师……但无论多么美好的梦,都离不开语文“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工具作用,交际作用和表达作用,必须一步一步的学好语文知识,从识字开始,到积累词汇,再到阅读写作能力的真培养提高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为追梦而产生动力,因动力而激发兴趣,最终喜欢学习语文。
二、参与生活培养兴趣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语文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有人说“语文即生活”,这种大语文观比较准确的反映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语言现象都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是对生活的反映。鲁迅在论文学起源时说,人们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发出“吭唷、吭唷”的声音,这就是简单的诗歌,这就是“吭唷、吭唷”派。战国时的思想学术自由形成了诸子百家的繁荣;唐代的经济繁盛产生了诗歌的繁荣;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产生了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腐朽产生了批判现实主义,今天的网络发展则产生了网络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两句诗深刻的总结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同时也是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用生活影响和感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经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增强了语文的无穷魅力,也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供了平台,它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语文的美妙魅力,从而产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重视在校园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场蓝球比赛中去感受胜利的喜悦与豪迈,失利的打击与抗争,去描绘搏击的动态与顽强,在一场演讲中去感受青春的激情与美好,去描绘声情并茂的飞扬神采与生动丰富的语言……,其次,要引导学生观注和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是我们的家,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生活的变迁,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文艺演出,故事比赛……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姿多彩,生活中的语文充满活力、充满创意,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习兴趣
“创新”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程标准》的“创新”理念,既包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包括我们要创新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在开发教学资源中努力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创新教学形式提供了先进的硬件设施,我们要充分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通过音频,视频等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增强直观性、生动性。我们为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可以制作一个展示春天的视频课件,配上轻音乐,随着充满活力的春天景色的慢慢展现,师生随之轻轻的朗读起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就会陶醉在美妙的境界中,想不热爱语文也不行。
我们要善于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好奇永远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动力,这是心理运动的规律。因此,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就能紧紧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求知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形式。有的适用探究式学习,有的适用讨论式学习,有的适用实验式学习,有的适用表演式学习,有的适用练习式学习……这样,我们语文教学形式就会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要我们真正培养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语文的主人,就会提高语文素质。当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重在坚持不懈,方式也还有很多,这里仅是本文作者的一点体会。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泉、丁贵兴主编《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与教学实施——初中语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