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承转合一直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主要作用。但是,当学生学习代替了教师讲授的核心位置时,教师如何重新演绎语文课堂的“起承转合”呢?
目前,我们正在构建“活动单导学”的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每组3~5人)为单位,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单”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堂上“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起承转合”就是做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开启智慧的引领者、活动过程的调节者、学习激情的助推者。
一.起: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活动单导学”课堂由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活动连接而成,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活动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发挥潜力。
学习活动设计要坚持目标性和主体性原则。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紧扣学习目标,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比如,《秋天的思念》课堂“活动一”:“走近‘我’,体会‘我’的痛苦。方法:小组合作,朗读1~3段,找出作者不能接受现实的句子,并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展示时可以1+1,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另一个人接着说‘我’的心情。”这样的设计,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激趣性,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趣味盎然地研读、思考、交流、争论、展示。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起”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抓住语文课堂里的生成性资源,及时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激情,促进学生感知、体悟、拓展、提升,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善知。
总而言之,活动设计要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程序化,程序具体化。
二.承:开启智慧的引领者。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开启智慧的引领者。“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引领思维方向,有目的地引领学生由一个活动走向另一个活动。教学引领要根据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温故知新的过程性,体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顺序性。下面摘一段《泡桐花开》的课堂实录:
师:紫色的泡桐花是作者心中坚守的情感,是从灵魂深处如清泉一般流出来的,似花开一样溢出来的,是一段超脱、悠闲、宁静岁月的回忆,是对田园牧歌生活的留恋。读到这样的文字,也许,在记忆深处,有这样的景,有这样的情,有这样的感动。那就是“让我们在岁月里,找一找那份清澈无尘和那份依然如昨的温暖;在我们的岁月里,翻一翻心灵相约的感动和曾经拥有的美好……”(课件)同学们,说一说你记忆中触动情怀的景和寄托的情吧!”
……
生:儿时,常常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情境设置是开启智慧的心灵钥匙。从上述实录可见,当学生在活动中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时,教师的即时引领就像是一柄火炬,一瞬间,点燃了情感的火焰,使感动得以生成、表达得以流畅、情绪得以升华。
课堂上,小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有见解的分歧甚至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造成学习目标的偏向。这时候,教师的“承”显得十分重要。见解分歧,是课堂上珍贵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及时抓住它,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合作,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思维撞击,让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判断、推理,既要学会诉说和给予,也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当学生间通过合作、讨论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或理解不够深透时,老师就应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为学生搭桥铺路,指点迷津,真正使自己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引领者,让学生在互动中,对课文的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
三.转:活动过程的调控者。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控,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师的调节使课堂更加严谨、合理、有效。
一方面,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要进行适时调控。教师要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置身于课堂的日常管理中,让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学生及时回归学习活动,要引导小组成员自我监督、互相监督,人人都投入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对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更要多加调控。有的学生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那些思维快的同学将答案抢先说出来,我还来不及思考。”“展示环节,有几个小组老是抢先……”面对上述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控到位。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安静地思考、自由地争辩、自然地生成。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序地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展示的机会。
另外,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的活动中,教师要“因事制宜”,对活动程序要做临时性的调整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如果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充分,遇到问题冷场了,教师必须作即时性调整,给时间,让学生“补预习”。教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没有“补预习”的情况下,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生由于没有必要的熟悉和积累,半懂不懂地参加讨论,其结果既不成熟,也没有深度,更加难以有什么创造性。
四.合:学习激情的助推者。
教师在课堂上的“合”,一般指对课堂教学的总结、提升。而“活动单导学”课堂上的“合”还包括教师对每一个活动环节的即时评价、总结、点拨和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精神的引领,进行思维导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效性。
1.即时评价。教师要深入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即时评价,规范学习行为,引领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因。
我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即时评价:“你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解读傣族少女的细腻美,很好!我特别欣赏你们小组的解读,真美呀!哪个小组愿意与他们PK一下?”教师的语言激发了个体的表现热情,强化了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意识。当然,在即时性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期待的心理和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
即时评价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评或组内、组间的互评。这样做,充分发扬民主,强化合作意识,增强组内凝聚力。在《枣核》课堂上,学生有这样的评价:“老师,他们这一组在朗读时语速很好,朗读重音也把握得很好,特别是‘托’、‘急切’、‘论公斤’等关键词语。他们把人物爱国思乡的迫切情感朗读出来了。我们小组用‘1+2’的形式进行朗读,请大家欣赏,好吧?”
适时的评价手段在课堂上点燃了学习激情,形成了鞭策后进、鼓励进步、欣赏他人、互相竞争的良好氛围。
2.即时总结。教师对活动过程要作即时总结,总结已经习得的成绩,总结前一个活动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下面摘一段《观沧海》的课堂实录:
小组上台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第3小组的两个同学上台朗读,声音洪亮,感情充沛,朗读时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诗人强烈情感外露的过程,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进行了重复朗读,一唱三叹,余音绕梁。把诗人笑傲沙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开阔胸怀与豪迈气概表达了出来。向第3小组学习,我们一起来齐诵一遍!
3.即时点拨和提升。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适时作一些方向性点拨,促进学习成果的自然生成。比如,当学生阅读、讨论进入了某种意境,对作者描绘的某种情境有所触动时,教师灵活地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及时点拨、提升,推动强烈情感的生成,强化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味”就更浓了。下面摘一段《绿》的课堂实录:
师:画面美,你朗读的声音也那么美,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请你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找出关键词。(朗读……)
生1:使用的“我”和“你”,第一和第二人称,有一种亲切感。
生2:对梅雨潭就像对子女一样的爱惜,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娇宠。
生3:最后一句让我联想到少女的心,所以让我感受到柔美。
师:啊,这位女生如此清纯、如此美丽。同学们,这一段是情感的高潮之处,再读,我为你们配上乐曲――《春风》。
(播放音乐,朗读……)
师:作者炽热地爱恋着什么?
生:大自然,生活,生命,作者如此的爱恋。作者的文字像梦一样美,像酒一样纯……
很明显,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和配送的美妙音乐在推动生成、提升情感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扮演了学习激情的助推者。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比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学生主体性的显现,需要教者的呼唤!课堂上,教师要有对学生拥有无限潜能、禀赋尚待开发的认识,要有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情境的营造,要有活动过程中的相机诱导,要有对学生展现自我学习成果积极性的保护。语文老师,要做好“起承转合”的工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丁佐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本文编校:洪 鸣
目前,我们正在构建“活动单导学”的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每组3~5人)为单位,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单”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堂上“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起承转合”就是做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开启智慧的引领者、活动过程的调节者、学习激情的助推者。
一.起: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活动单导学”课堂由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活动连接而成,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活动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发挥潜力。
学习活动设计要坚持目标性和主体性原则。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紧扣学习目标,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比如,《秋天的思念》课堂“活动一”:“走近‘我’,体会‘我’的痛苦。方法:小组合作,朗读1~3段,找出作者不能接受现实的句子,并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展示时可以1+1,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另一个人接着说‘我’的心情。”这样的设计,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激趣性,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趣味盎然地研读、思考、交流、争论、展示。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起”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抓住语文课堂里的生成性资源,及时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激情,促进学生感知、体悟、拓展、提升,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善知。
总而言之,活动设计要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程序化,程序具体化。
二.承:开启智慧的引领者。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开启智慧的引领者。“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引领思维方向,有目的地引领学生由一个活动走向另一个活动。教学引领要根据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温故知新的过程性,体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顺序性。下面摘一段《泡桐花开》的课堂实录:
师:紫色的泡桐花是作者心中坚守的情感,是从灵魂深处如清泉一般流出来的,似花开一样溢出来的,是一段超脱、悠闲、宁静岁月的回忆,是对田园牧歌生活的留恋。读到这样的文字,也许,在记忆深处,有这样的景,有这样的情,有这样的感动。那就是“让我们在岁月里,找一找那份清澈无尘和那份依然如昨的温暖;在我们的岁月里,翻一翻心灵相约的感动和曾经拥有的美好……”(课件)同学们,说一说你记忆中触动情怀的景和寄托的情吧!”
……
生:儿时,常常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情境设置是开启智慧的心灵钥匙。从上述实录可见,当学生在活动中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时,教师的即时引领就像是一柄火炬,一瞬间,点燃了情感的火焰,使感动得以生成、表达得以流畅、情绪得以升华。
课堂上,小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有见解的分歧甚至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造成学习目标的偏向。这时候,教师的“承”显得十分重要。见解分歧,是课堂上珍贵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及时抓住它,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合作,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思维撞击,让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判断、推理,既要学会诉说和给予,也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当学生间通过合作、讨论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或理解不够深透时,老师就应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为学生搭桥铺路,指点迷津,真正使自己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引领者,让学生在互动中,对课文的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
三.转:活动过程的调控者。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控,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师的调节使课堂更加严谨、合理、有效。
一方面,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要进行适时调控。教师要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置身于课堂的日常管理中,让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学生及时回归学习活动,要引导小组成员自我监督、互相监督,人人都投入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对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更要多加调控。有的学生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那些思维快的同学将答案抢先说出来,我还来不及思考。”“展示环节,有几个小组老是抢先……”面对上述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控到位。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安静地思考、自由地争辩、自然地生成。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序地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展示的机会。
另外,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的活动中,教师要“因事制宜”,对活动程序要做临时性的调整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如果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充分,遇到问题冷场了,教师必须作即时性调整,给时间,让学生“补预习”。教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没有“补预习”的情况下,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生由于没有必要的熟悉和积累,半懂不懂地参加讨论,其结果既不成熟,也没有深度,更加难以有什么创造性。
四.合:学习激情的助推者。
教师在课堂上的“合”,一般指对课堂教学的总结、提升。而“活动单导学”课堂上的“合”还包括教师对每一个活动环节的即时评价、总结、点拨和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精神的引领,进行思维导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效性。
1.即时评价。教师要深入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即时评价,规范学习行为,引领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因。
我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即时评价:“你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解读傣族少女的细腻美,很好!我特别欣赏你们小组的解读,真美呀!哪个小组愿意与他们PK一下?”教师的语言激发了个体的表现热情,强化了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意识。当然,在即时性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期待的心理和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
即时评价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评或组内、组间的互评。这样做,充分发扬民主,强化合作意识,增强组内凝聚力。在《枣核》课堂上,学生有这样的评价:“老师,他们这一组在朗读时语速很好,朗读重音也把握得很好,特别是‘托’、‘急切’、‘论公斤’等关键词语。他们把人物爱国思乡的迫切情感朗读出来了。我们小组用‘1+2’的形式进行朗读,请大家欣赏,好吧?”
适时的评价手段在课堂上点燃了学习激情,形成了鞭策后进、鼓励进步、欣赏他人、互相竞争的良好氛围。
2.即时总结。教师对活动过程要作即时总结,总结已经习得的成绩,总结前一个活动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下面摘一段《观沧海》的课堂实录:
小组上台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第3小组的两个同学上台朗读,声音洪亮,感情充沛,朗读时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诗人强烈情感外露的过程,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进行了重复朗读,一唱三叹,余音绕梁。把诗人笑傲沙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开阔胸怀与豪迈气概表达了出来。向第3小组学习,我们一起来齐诵一遍!
3.即时点拨和提升。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适时作一些方向性点拨,促进学习成果的自然生成。比如,当学生阅读、讨论进入了某种意境,对作者描绘的某种情境有所触动时,教师灵活地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及时点拨、提升,推动强烈情感的生成,强化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味”就更浓了。下面摘一段《绿》的课堂实录:
师:画面美,你朗读的声音也那么美,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请你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找出关键词。(朗读……)
生1:使用的“我”和“你”,第一和第二人称,有一种亲切感。
生2:对梅雨潭就像对子女一样的爱惜,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娇宠。
生3:最后一句让我联想到少女的心,所以让我感受到柔美。
师:啊,这位女生如此清纯、如此美丽。同学们,这一段是情感的高潮之处,再读,我为你们配上乐曲――《春风》。
(播放音乐,朗读……)
师:作者炽热地爱恋着什么?
生:大自然,生活,生命,作者如此的爱恋。作者的文字像梦一样美,像酒一样纯……
很明显,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和配送的美妙音乐在推动生成、提升情感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扮演了学习激情的助推者。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比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学生主体性的显现,需要教者的呼唤!课堂上,教师要有对学生拥有无限潜能、禀赋尚待开发的认识,要有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情境的营造,要有活动过程中的相机诱导,要有对学生展现自我学习成果积极性的保护。语文老师,要做好“起承转合”的工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丁佐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本文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