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考试频繁,考试作弊现象也一直屡禁不止。从作弊行为的心理分析来看,属于学生对考试活动的意义价值的认识偏差和心理误区。那么,学校要杜绝考试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就要基于这种认知偏差和心理误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为学校建设一个诚实、公正、公平的考试环境。
关键词:虚荣心理;依赖心理;社会交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5-414
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仍然出现许多考试作弊现象。考试作弊已成为教育“頑症”,它践踏了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严重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妨碍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损害学校和学生的诚信形象。对此,许多学校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来进行教育和管理,但是,考试作弊现象却一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我们未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作弊心理进行分析,导致所采取的管理和教育措施没能针对学生作弊心理有效开展。
一、学生作弊心理分析
高中生作弊现象大致包括学生独立作弊行为、同学协同作弊行为以及场外人员协同作弊行为三大类。据此,可以将作弊行为学生分为两类来分别进行分析:一类是主动作弊学生;另一类是协同作弊学生;
主动作弊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虚荣心理。高中阶段,很多学校考试后都会张榜公布成绩,一分之差,成绩排名可能会提前或退后几十名。分数和名次影响着个人成就感、老师的关注、父母亲人的评价等。因此,分数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诱惑,那些意志力不够坚定、诚信意识不够坚决的学生,为了成绩排名可以靠前一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羡慕等虚荣心理,就会在考试中采取作弊行为。
2、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又希望获得好成绩。通过考试作弊行为轻易获得好成绩后,便极容易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心态。这种心态常导致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产生依赖心理,容易在平时学习时放弃努力,寄希望在考试中通过作弊来取得好成绩。
3、从众行为。很多高中生学习勤奋努力,却一直无法取得令自己、家长和老师满意的成绩。在这种压力下,看到周围有同学没怎么努力,依靠作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名次,还得到老师的肯定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们的不平衡心理。在这种环境和同伴压力下,很多学生便采取了从众行为——“既然别人能作弊,我也能作弊。”
4、侥幸冲动心理。有一部分作弊学生,在最初考试时并没有作弊的动机和行为,但是在考试进行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或者一时想不起来的题目时,经过自身努力无法解答时,也会左顾右盼。如果有作弊的机会和条件,在侥幸和冲动心理的作用下,常会采取作弊行为。
5、学业困难。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教师在进行班级制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对于那些不努力、学业基础弱、学习兴趣低的学生,常没有有效的方法提高其学业成绩。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差,意志力薄弱,诚信观念也不强,在考试过程中常常靠作弊应付。
协同作弊学生心理特点:
1、社会交换心理。很多学生把协同他人作弊当成人际互动中互惠交换的筹码,认为自己为同学作弊提供条件和帮助,可以获得同学的尊重、情感或某些承诺,甚至是获得一些物质利益的回报。
2、讲义气心理。很多协同作弊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同学。对方提出了作弊请求后,自己拒绝就意味着自己不够朋友。这种心理让很多协同作弊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弊行为理直气壮,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带来多大的危害。
3、不负责任的表现。有些协同作弊的学生自身成绩不错,也清楚地意识到作弊行为没有好处,容易养成依赖心理,无法通过考试发现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同学提出作弊的请求后,他们仍会提供作弊帮助。这类学生常常认为别人想抄就抄吧,帮助他人作弊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失,自己不帮忙他们还对自己有意见。即便是作弊有害处,也是对主动作弊的人有害处,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二、防止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对策
在学校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和管理是双翼,缺一不可。其中教育应该重于管理。因为教育是在未产生问题之前“禁于未发”。同时,管理要起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禁止”的作用。
1、加强思想修养,诚信教育先行。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师应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因素,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意志力品质。针对部分学生总想投机取巧,认为作弊不可耻,而是获取好成绩的捷径的心态,加强诚信教育,促进诚信品质的养成。这样,学习过程也就成为了学生意志力增强和人格健全与发展过程 。
2、弱化对成绩的关注,加强对考试过程以及考试后成绩结果分析的关注。教师和家长要弱化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加强对学习过程及考试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并引导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努力。另外,不能只看到学生的“作弊”行为,而应看到作弊行为背后追求进步不甘落后的心,适时地给予支援,教学生学会学习。
3、从教学入手,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成绩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低下,是考试作弊行为的主要根源,对此,教师应该在研究改进教法和学生学法,利用合作互助式学习方式,让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源上降低和消除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
4、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使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
5、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管,不给考试作弊的行为留有任何机会。让学生理解监考的实质意义是为每一位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任何作弊行为都将破坏这种公平和公正,这对其他同学是不公平的。
从作弊行为的心理分析来看,属于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偏差和心理误区。那么,学校要杜绝考试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就要基于这种认知偏差和心理误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为学校建设一个诚实、公正、公平的考试环境,培养学生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优秀品质,使其在考试过程中不但能经受住知识的检验,更能经受住人格品质的考验。
关键词:虚荣心理;依赖心理;社会交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5-414
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仍然出现许多考试作弊现象。考试作弊已成为教育“頑症”,它践踏了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严重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妨碍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损害学校和学生的诚信形象。对此,许多学校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来进行教育和管理,但是,考试作弊现象却一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我们未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作弊心理进行分析,导致所采取的管理和教育措施没能针对学生作弊心理有效开展。
一、学生作弊心理分析
高中生作弊现象大致包括学生独立作弊行为、同学协同作弊行为以及场外人员协同作弊行为三大类。据此,可以将作弊行为学生分为两类来分别进行分析:一类是主动作弊学生;另一类是协同作弊学生;
主动作弊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虚荣心理。高中阶段,很多学校考试后都会张榜公布成绩,一分之差,成绩排名可能会提前或退后几十名。分数和名次影响着个人成就感、老师的关注、父母亲人的评价等。因此,分数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诱惑,那些意志力不够坚定、诚信意识不够坚决的学生,为了成绩排名可以靠前一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羡慕等虚荣心理,就会在考试中采取作弊行为。
2、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又希望获得好成绩。通过考试作弊行为轻易获得好成绩后,便极容易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心态。这种心态常导致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产生依赖心理,容易在平时学习时放弃努力,寄希望在考试中通过作弊来取得好成绩。
3、从众行为。很多高中生学习勤奋努力,却一直无法取得令自己、家长和老师满意的成绩。在这种压力下,看到周围有同学没怎么努力,依靠作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名次,还得到老师的肯定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们的不平衡心理。在这种环境和同伴压力下,很多学生便采取了从众行为——“既然别人能作弊,我也能作弊。”
4、侥幸冲动心理。有一部分作弊学生,在最初考试时并没有作弊的动机和行为,但是在考试进行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或者一时想不起来的题目时,经过自身努力无法解答时,也会左顾右盼。如果有作弊的机会和条件,在侥幸和冲动心理的作用下,常会采取作弊行为。
5、学业困难。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教师在进行班级制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对于那些不努力、学业基础弱、学习兴趣低的学生,常没有有效的方法提高其学业成绩。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差,意志力薄弱,诚信观念也不强,在考试过程中常常靠作弊应付。
协同作弊学生心理特点:
1、社会交换心理。很多学生把协同他人作弊当成人际互动中互惠交换的筹码,认为自己为同学作弊提供条件和帮助,可以获得同学的尊重、情感或某些承诺,甚至是获得一些物质利益的回报。
2、讲义气心理。很多协同作弊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同学。对方提出了作弊请求后,自己拒绝就意味着自己不够朋友。这种心理让很多协同作弊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弊行为理直气壮,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带来多大的危害。
3、不负责任的表现。有些协同作弊的学生自身成绩不错,也清楚地意识到作弊行为没有好处,容易养成依赖心理,无法通过考试发现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同学提出作弊的请求后,他们仍会提供作弊帮助。这类学生常常认为别人想抄就抄吧,帮助他人作弊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失,自己不帮忙他们还对自己有意见。即便是作弊有害处,也是对主动作弊的人有害处,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二、防止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对策
在学校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和管理是双翼,缺一不可。其中教育应该重于管理。因为教育是在未产生问题之前“禁于未发”。同时,管理要起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禁止”的作用。
1、加强思想修养,诚信教育先行。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师应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因素,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意志力品质。针对部分学生总想投机取巧,认为作弊不可耻,而是获取好成绩的捷径的心态,加强诚信教育,促进诚信品质的养成。这样,学习过程也就成为了学生意志力增强和人格健全与发展过程 。
2、弱化对成绩的关注,加强对考试过程以及考试后成绩结果分析的关注。教师和家长要弱化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加强对学习过程及考试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并引导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努力。另外,不能只看到学生的“作弊”行为,而应看到作弊行为背后追求进步不甘落后的心,适时地给予支援,教学生学会学习。
3、从教学入手,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成绩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低下,是考试作弊行为的主要根源,对此,教师应该在研究改进教法和学生学法,利用合作互助式学习方式,让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源上降低和消除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
4、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使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
5、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管,不给考试作弊的行为留有任何机会。让学生理解监考的实质意义是为每一位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任何作弊行为都将破坏这种公平和公正,这对其他同学是不公平的。
从作弊行为的心理分析来看,属于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偏差和心理误区。那么,学校要杜绝考试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就要基于这种认知偏差和心理误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为学校建设一个诚实、公正、公平的考试环境,培养学生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优秀品质,使其在考试过程中不但能经受住知识的检验,更能经受住人格品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