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美国密苏里州的小城弗格森一夜成名:连日不断的和平抗议加上暴力骚乱,大批新闻媒体报道,网上有关的讨论满天飞,奥巴马总统都专门发表讲话,指派了司法部长(同时也是总检察长)亲自前去调查。
而这一切,只是源于一名黑人男子的意外死亡。
蝴蝶效应
8月9日,迈克尔·布朗在弗格森的街头被一名正在执勤的警察枪杀。对此而产生的争议,无非就是布朗有没有危险动作、警察是否该开枪,本来应该是个法律层面的问题。然而,一个细节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死者是一名非洲裔美国人,而开枪的警察则是一名白人。
仿佛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的发展迅速超出了控制。
最开始是死者的亲友走上街头抗议,随即有大批当地非裔美国人加入,高举标语牌进行抗议;然后,就有人开始诉诸暴力,跟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警方调动更多警力,配备防暴装备进行管控,并逮捕过激人员;再然后暴力升级,甚至把警方的指挥中心都给冲击了。
警方不得不调动直升机、防地雷车这样的重装备上街执勤,催泪弹、闪光弹、橡皮子弹都用上了;一些不法之徒则趁火打劫,洗劫了好些个商铺。当地秩序一片混乱,学校停课,商店关门。
最后,是奥巴马出面承诺会调查此事,FBI也表示已经介入;而国民警卫队直接进驻,接管了已经疲惫不堪的警察维持秩序。
目前,该地局势基本稳定,而且也没有死人,但此次骚乱带来的财产损失相当之大,堪比一场飓风灾害了。
反过来想,倘若死掉的是白人青年,而开枪的是黑人警察;或者双方都是白人,会不会有这样无谓的冲突?又是什么力量,才让当地成了一个火药桶,居然被这么一点火星就引爆了呢?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裔美国公民,对于美国警方普遍的不信任感。
时至今日,在林肯已经去世了149年、马丁·路德·金去世了46年后,美国的种族平等事业的确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有色人种不再与白人隔离开来,黑人可以做科学家、律师、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务卿、司法部长甚至总统,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些执法人员,特别是在南方一些州,依然对黑人有所歧视。最突出的例子,是1991年3月3日的罗德尼·金被滥用暴力案件。
当时,黑人青年罗德尼·金和两个朋友开着车,行驶在洛杉矶附近的高速公路上。警方发现其超速行驶,命令其停车,但他非但不停反而加速,和警车来了个飞车追逐;最终,在一处路障处被警察拦下。
一名警察喝令罗德尼·金下车,而他则推搡了该警察、拒绝被戴上手铐。5名洛杉矶警察局的警察(均为白人)一拥而上,用泰瑟枪(一种电击器)将其放倒。此刻,警方的行为还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没有问题。
然后,在罗德尼·金已经倒在地上、明显不可能再有反抗能力的情况下,几名警察用脚猛踢其头部,再抡起警棍一顿暴揍,打得他奄奄一息,直接送往医院治疗。一架警用直升机当时在上方盘旋,用探照灯将现场照得雪亮。而这些光亮则为附近一处居民提供了便利:他用家用摄像机拍下了整个过程,并将录像带交给了当地电视台。
录像带播出之后,舆论一片哗然。警方后面的举动,显然有滥用暴力之嫌。随即,4名白人警察被送上法庭受审。出乎意料的是,1992年4月29日,法庭宣布,4名警察都无罪释放。换句话说,法庭认为,罗德尼·金被揍是咎由自取。
此刻,有300多名黑人青年正聚集在法院外头的空地上,听闻判决,顿时开始骚动起来,围堵法官不让走出。当地警方早就严阵以待,轻松将其驱散。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次日,两名无辜白人在街头被数名黑人抢劫、殴打;当警方赶到后,一堆黑人冲上来,直接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洛杉矶骚乱拉开了大幕。洛杉矶警局虽然全员出动,但哪里架得住骚乱、抗议的人群。抗议者在街心堆码轮胎并点燃,作为阻挡警方的路障;宵小之徒趁机大肆抢劫街边店铺,抢过之后还顺道纵火……在短短6天时间里,警方逮捕了近1.1万人,骚乱规模可见一斑。
最终,市长调来了3500名士兵,荷枪实弹地巡逻,这才算是控制住了局面。但是,骚乱中已经有2000多人受伤,58人丧生,3000多处建筑被纵火焚烧,直接损失超过10亿美元。骚乱的结果,是促成了该案重审。4名白人警察中,两人被裁定犯有故意伤害等罪名,判处32个月的徒刑。
显然,这是个迟来的公正,而迟到的代价就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辜者的丧生。
矫枉过正
然而,这种不信任的情绪,也并非都是理性的。
正因为漫长的种族歧视,美国黑人对这个群体的利益高度重视,甚至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同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确实又是属于收入较低、失业率较高的阶层,所以对美国社会素有诸多不满。
因此,但凡出现迈克尔·布朗这样的案件,無论真相如何,美国黑人往往都会高度一致地认为,可能又是白人警察的歧视在作祟了,不满情绪正好发泄出来。
而美国的政客们,出于对自身选票的考虑,通常是不会得罪有色人种的:要么对黑人死者表示同情,要么模棱两可地说可能有选择性执法,就没几个敢于大声喊出“他未必就是冤枉的。”
比如,2012年,一名社区保安、白人乔治·齐默曼,因为枪杀了黑人男子加文·马丁而被控二级谋杀。在审判尚未完成之前,一向推崇“尊重司法独立”的奥巴马总统,却公开地说了一句酸溜溜的话:“如果我有一个儿子的话,估计也长得很像马丁吧。”尽管这还算不上干扰审判,但其态度却对抗议的黑人民众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审判结果出来,马丁被认定是暴力袭击了齐默曼,后者采取正当防卫,完全合法,当然无罪释放。不知道奥巴马看到这个结局,当作何感想?
至于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媒体们,更是要遵守“政治正确”的潜规则,往往在报道中偏向贴着“弱势群体”标签的黑人一边。比如,CNN的节目中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上是布朗的尸体躺在数米外,已经拉起了警戒线;画外音里一名男子指责警方滥杀无辜,但最后却小声地说了一句其实自己在开枪前也没看清是怎么回事。这种证据,真实性很可疑,证明效力很低,完全不应该播出以免误导公众,这样的道理CNN想必是心知肚明,却偏要这么干,恐怕也有难言之隐吧。
纵观美国历史,类似原因的骚乱并不罕见。比如,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人口不过200万,就分别于1967年、1987年、1989年因为“黑人青年被警察枪杀”而三次爆发骚乱,而1977年、1992年还因为别的警民冲突爆发过骚乱,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在这一个个具体的案件背后,是黑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实际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政治家讨好选民、媒体讨好读者等深层次的痼疾。因此,迈克尔·布朗之死引发的这次骚乱,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一切,只是源于一名黑人男子的意外死亡。
蝴蝶效应
8月9日,迈克尔·布朗在弗格森的街头被一名正在执勤的警察枪杀。对此而产生的争议,无非就是布朗有没有危险动作、警察是否该开枪,本来应该是个法律层面的问题。然而,一个细节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死者是一名非洲裔美国人,而开枪的警察则是一名白人。
仿佛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的发展迅速超出了控制。
最开始是死者的亲友走上街头抗议,随即有大批当地非裔美国人加入,高举标语牌进行抗议;然后,就有人开始诉诸暴力,跟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警方调动更多警力,配备防暴装备进行管控,并逮捕过激人员;再然后暴力升级,甚至把警方的指挥中心都给冲击了。
警方不得不调动直升机、防地雷车这样的重装备上街执勤,催泪弹、闪光弹、橡皮子弹都用上了;一些不法之徒则趁火打劫,洗劫了好些个商铺。当地秩序一片混乱,学校停课,商店关门。
最后,是奥巴马出面承诺会调查此事,FBI也表示已经介入;而国民警卫队直接进驻,接管了已经疲惫不堪的警察维持秩序。
目前,该地局势基本稳定,而且也没有死人,但此次骚乱带来的财产损失相当之大,堪比一场飓风灾害了。
反过来想,倘若死掉的是白人青年,而开枪的是黑人警察;或者双方都是白人,会不会有这样无谓的冲突?又是什么力量,才让当地成了一个火药桶,居然被这么一点火星就引爆了呢?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裔美国公民,对于美国警方普遍的不信任感。
时至今日,在林肯已经去世了149年、马丁·路德·金去世了46年后,美国的种族平等事业的确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有色人种不再与白人隔离开来,黑人可以做科学家、律师、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务卿、司法部长甚至总统,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些执法人员,特别是在南方一些州,依然对黑人有所歧视。最突出的例子,是1991年3月3日的罗德尼·金被滥用暴力案件。
当时,黑人青年罗德尼·金和两个朋友开着车,行驶在洛杉矶附近的高速公路上。警方发现其超速行驶,命令其停车,但他非但不停反而加速,和警车来了个飞车追逐;最终,在一处路障处被警察拦下。
一名警察喝令罗德尼·金下车,而他则推搡了该警察、拒绝被戴上手铐。5名洛杉矶警察局的警察(均为白人)一拥而上,用泰瑟枪(一种电击器)将其放倒。此刻,警方的行为还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没有问题。
然后,在罗德尼·金已经倒在地上、明显不可能再有反抗能力的情况下,几名警察用脚猛踢其头部,再抡起警棍一顿暴揍,打得他奄奄一息,直接送往医院治疗。一架警用直升机当时在上方盘旋,用探照灯将现场照得雪亮。而这些光亮则为附近一处居民提供了便利:他用家用摄像机拍下了整个过程,并将录像带交给了当地电视台。
录像带播出之后,舆论一片哗然。警方后面的举动,显然有滥用暴力之嫌。随即,4名白人警察被送上法庭受审。出乎意料的是,1992年4月29日,法庭宣布,4名警察都无罪释放。换句话说,法庭认为,罗德尼·金被揍是咎由自取。
此刻,有300多名黑人青年正聚集在法院外头的空地上,听闻判决,顿时开始骚动起来,围堵法官不让走出。当地警方早就严阵以待,轻松将其驱散。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次日,两名无辜白人在街头被数名黑人抢劫、殴打;当警方赶到后,一堆黑人冲上来,直接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洛杉矶骚乱拉开了大幕。洛杉矶警局虽然全员出动,但哪里架得住骚乱、抗议的人群。抗议者在街心堆码轮胎并点燃,作为阻挡警方的路障;宵小之徒趁机大肆抢劫街边店铺,抢过之后还顺道纵火……在短短6天时间里,警方逮捕了近1.1万人,骚乱规模可见一斑。
最终,市长调来了3500名士兵,荷枪实弹地巡逻,这才算是控制住了局面。但是,骚乱中已经有2000多人受伤,58人丧生,3000多处建筑被纵火焚烧,直接损失超过10亿美元。骚乱的结果,是促成了该案重审。4名白人警察中,两人被裁定犯有故意伤害等罪名,判处32个月的徒刑。
显然,这是个迟来的公正,而迟到的代价就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辜者的丧生。
矫枉过正
然而,这种不信任的情绪,也并非都是理性的。
正因为漫长的种族歧视,美国黑人对这个群体的利益高度重视,甚至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同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确实又是属于收入较低、失业率较高的阶层,所以对美国社会素有诸多不满。
因此,但凡出现迈克尔·布朗这样的案件,無论真相如何,美国黑人往往都会高度一致地认为,可能又是白人警察的歧视在作祟了,不满情绪正好发泄出来。
而美国的政客们,出于对自身选票的考虑,通常是不会得罪有色人种的:要么对黑人死者表示同情,要么模棱两可地说可能有选择性执法,就没几个敢于大声喊出“他未必就是冤枉的。”
比如,2012年,一名社区保安、白人乔治·齐默曼,因为枪杀了黑人男子加文·马丁而被控二级谋杀。在审判尚未完成之前,一向推崇“尊重司法独立”的奥巴马总统,却公开地说了一句酸溜溜的话:“如果我有一个儿子的话,估计也长得很像马丁吧。”尽管这还算不上干扰审判,但其态度却对抗议的黑人民众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审判结果出来,马丁被认定是暴力袭击了齐默曼,后者采取正当防卫,完全合法,当然无罪释放。不知道奥巴马看到这个结局,当作何感想?
至于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媒体们,更是要遵守“政治正确”的潜规则,往往在报道中偏向贴着“弱势群体”标签的黑人一边。比如,CNN的节目中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上是布朗的尸体躺在数米外,已经拉起了警戒线;画外音里一名男子指责警方滥杀无辜,但最后却小声地说了一句其实自己在开枪前也没看清是怎么回事。这种证据,真实性很可疑,证明效力很低,完全不应该播出以免误导公众,这样的道理CNN想必是心知肚明,却偏要这么干,恐怕也有难言之隐吧。
纵观美国历史,类似原因的骚乱并不罕见。比如,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人口不过200万,就分别于1967年、1987年、1989年因为“黑人青年被警察枪杀”而三次爆发骚乱,而1977年、1992年还因为别的警民冲突爆发过骚乱,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在这一个个具体的案件背后,是黑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实际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政治家讨好选民、媒体讨好读者等深层次的痼疾。因此,迈克尔·布朗之死引发的这次骚乱,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