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迈进了变革的新时代。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办好每所学校,发展好每位教师,培养好每个学生,是教育者肩负的时代使命。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提出了“打造全国一流教育,实现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中区创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深入开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研究,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从重视“育分”走向全面“育人”,形成了市中课程建设的新体系,探索出了课程改革的“市中模式”。
提升育人品质,让学生站在教育中央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早在2012年,市中区就确立了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市中学子这一区域育人目标,全区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体化”工程。把人的发展置于学校教育的制高点,课程变革便拥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促进学校实现从单一关注“学科教学”到综合设计“课程育人”的转型。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新一轮课程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前,我们以实现“一校一品、一师一优、一生一长”为落脚点,发挥顶层设计、行政主导、专业支撑的作用,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整体建构,实现课程定制化、综合化、实践化和产品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市中教育“让学生站在教育中央”的课程育人追求。
凝聚各方动能,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以省级重点课题“区域内一校一品、优质均衡的实践研究”为带动,整合省内外课程专家资源,以全国品质课程联盟为学术基地,深化实施《市中区品质课程改革五年规划》。一是建立品质课程建设示范基地学校。以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等七所省、市教学示范校为龙头,实行专家引领下的项目组负责制,围绕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全新建构与课程特色实践经验的典型梳理。二是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及推进课程精品化多样化蓝本。开展区域内品质课程系列推介研讨活动,紧密围绕“推进课程深度变革,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这一主题,研究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构、课堂教学的转型、实施路径的优化,为课程建设的高位发展提供了科学而又前沿的实践经验。三是指导学校建构有逻辑的课程图谱。通过品质课程开发策略的实践研究,精准把握学生成长需求,理清每一所学校品质课程建设的路线图,让课程有逻辑地“落地”。
区教研室以培养教师课程研发能力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教育全域发展、学校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人发展”的目标做课程,实施国家课程,改进校本课程,开展学科内的教学内容整合研究,推进学科间的跨界融合,拓展学科外的实践活动。我们利用课程联盟校,组织开展了小学课程实施论坛活动,提炼总结各校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组织教师赴各地名校考察课程建设和实施情况,进一步引领学校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各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特点,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多种方式,开展区域性主题课程研讨活动,落实培育“身心两健、气质独特”市中学子的目标和措施。各学科结合学科素养的培养,开展课程框架下的学科课程探索。小学语文学科结合语文学科素养对阅读的要求,进行“整合”研究,加快教学节奏,每周省出2?3课时,用于学生进学校图书馆阅读和“整合方案”中的课上阅读与课外实践;通过单元主题的内容整合,多活动、多实践,回归学科教学本真,无缝隙“链接”生活。
激活自主创新,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聚焦素养,重构课程体系框架。2017年,区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学校的课程研发自主权,鼓励学校在保证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基础性课程整合实验,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突出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济南十六里河中学由五所乡镇中学合并组成,特色发展的路径一直不明确。在教研室和教科室指导下,学校进行了课程的整体建构和规划实施,确立了“三操一球一会”体育课程,引进“板球”课程项目,推廣“1260课”课练项目,创新“全员运动会”,走上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馆驿街小学是一所新市民子女学校,他们围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建构了由“童馆课程”和“驿曲课程”组成的“馆驿课程”。“童馆课程”研发了7门校本课程和1门曲艺特色课程,“驿曲课程”包括了人文艺术、运动健康、思维训练、实践探究四大类29门选修课程。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杜绝“抢跑”,全域实施“零起点教学”。为扭转长期困扰教学的“抢跑”现象,2014年9月,市中区率先开始“零起点教学”的探索。2017年,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做好小学零起点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了“零起点教学”的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拔高要求,不加快进度,不忽视差异,不扼杀兴趣,坚守教育启蒙权,坚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同时教研室制定了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师零起点实施指导建议,对教学起点、教学难度、实施方法进行了统一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习惯培养,把学生习惯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二是明确教学原则。明确提出要将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课堂研究的基点,要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欲”;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借助游戏儿歌、操作体验等多种形式提高趣味性和实效。由此全区形成了零起点教学“六有”特质:教学设计有情有趣,策略实施有道有法,目标达成有效有意义。三是注重家庭启蒙。编写《零起点入学指导手册》(家长篇),注重家校合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激发潜能,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我们积极探索新时期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如人工智能、研学旅行、创客教育、戏剧课程、STEAM教育等。教研室和学校共同对已经开发课程进行再研究,提高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实效性。 为丰富学校课程内容,凸显学校课程特色,我们充分挖掘教师的研究潜能和教学特色,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老师研发专属课程,让老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和学生一起成长。以纬二教育集团为例,从2016年起,集团借助每年召开的教师专属课程峰会,激励教师自主研发个人专属课程,形成了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专属课程群。济南市纬三路小学朱杨老师的“动漫梦工厂”课程,济南市馆驿街小学李凡老师的“曲艺2+N+1”课程,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李传芳老师的“诵读‘四书’”课程,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济南市秀山小学是位于市中区东南部山区的一所普通乡村学校,他们结合学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培养“孝德雅行”的秀山学子为办学目标,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孝行”德育、“田园”养殖、棒垒球运动为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大山里的孩子不仅从乡土先贤的故事与传说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在春耕秋拾的劳动中体验创造价值的欣悦,还可以在开心农场的欢乐驯养中懂得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在棒垒球充满搏击动感的赛场上领悟现代体育的真谛。校园成为每一个孩子“看得见炊烟、记得住乡愁”的成长乐土和精神家园。
济南实验初级中学以“学院制体验性校本课程群建设”项目为载体,十年中先后开发出“卓越学子论坛”“北斗星光学院”等特色校本课程群。课程的开发带动了以教师“专属课程”为核心的“自组织”发展,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身边的课程专家。
教研评价并进,强化课程实施管理
深化课堂研究,强化学术实践。建立课堂研究基地校,基于“课堂观察”与“合作学习”等教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中小学逐步推行了“真、实、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实现课堂研究的即时分享,教研室通过“课堂示范推介活动”将不同学校的实践成果在全区分享。济南市永长街回民小学的课堂研究形成了“乐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变身“大同学”,学生变身“小先生”,在“课堂示范推介活动”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教研员是区域学科建设的“中枢”。区教育局赋予教研员教研自主权、培训自主权和专业自主权,使得教研员能够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和顶端,组织针对性强、学科特质突出的研训活动。2017年,在全区地理、生物学科教师野外研学培训项目中,教研室根据对教师的问卷确定了培训方案,专门聘请了山东师范大学专家,带领50名专业老师,完成了沿黄河一线的“大河之旅”野外主题实践培训。2018年又将野外研学培训项目搬到了“秦岭——太白山”一线。这种订制培训唤醒了老师们的专业热忱,激活了学科教师自觉开展学科链接与课程整合的热情。另外,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海量阅读、经典诵读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让思维可见”研究,小学科学“挑战科学家”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大语文”教学研究,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新闻时评”课程研究,中学物理实验室课程的推进,音乐学科的戏剧课程的探索等一大批由教研员开发的实践性教研培训,引领学科专业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改进评价方式,引领办学导向。2017年,区教研室围绕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十大因素,组织了中小学生学科素养及学业水平综合调研,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内容重点涵盖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校归属感、学习体验等关键要素,关注学生汉字、英文书写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自主生活能力等,初步掌握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动态数据。并着手开展低年级评价改革研究,探索情景式、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从中发现了很多学校的创新做法。如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期末考查由教师整合所学内容,形成智力闯关题,学生通过口头回答、动手操作、讲述思路等游戏形式闯关,完成学業评价。这给了大家全新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教研人员从题型设计、能力考查、知识考查、难度考查四个维度进行学科命题研究,聚焦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关键指标,尝试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成果展示等多元测评方式,做到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长测试相结合,推动学业质量测评从单一化的纸笔型模式向表现型模式转型。
不仅如此,我们还依托大数据分析,借助区域团队力量,以主题培训方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依据数据进行“诊断、分析、策略、实施”的能力,使管理和教学趋于科学化和人本化,做到心中有数、有术、有学生。大数据分析不仅充分挖掘学校办学的优势,也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短板。每年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课程实施质量分析会上,这种以数据诊断为核心的质量评价,总结了成果经验,提升了工作状态,引导学校向专业管理、专业研究要成绩,真正走上追求绿色质量之路。
教育说到底是为了每个“人”更美好。市中区精准把握学生成长需求,确立“为了每一个、关注百分百”和“尊重两律、高质低负”的办学思想,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营造“自主进步,全面发展”与“ 绿色质量、优质均衡”兼得的良好教育生态,改变了课程的碎片化格局,构建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有逻辑地落地,形成了课程改革的“市中模式”,以课程特色凝聚市中智慧,走出了精彩的教育之路。
提升育人品质,让学生站在教育中央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早在2012年,市中区就确立了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市中学子这一区域育人目标,全区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体化”工程。把人的发展置于学校教育的制高点,课程变革便拥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促进学校实现从单一关注“学科教学”到综合设计“课程育人”的转型。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新一轮课程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前,我们以实现“一校一品、一师一优、一生一长”为落脚点,发挥顶层设计、行政主导、专业支撑的作用,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整体建构,实现课程定制化、综合化、实践化和产品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市中教育“让学生站在教育中央”的课程育人追求。
凝聚各方动能,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以省级重点课题“区域内一校一品、优质均衡的实践研究”为带动,整合省内外课程专家资源,以全国品质课程联盟为学术基地,深化实施《市中区品质课程改革五年规划》。一是建立品质课程建设示范基地学校。以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等七所省、市教学示范校为龙头,实行专家引领下的项目组负责制,围绕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全新建构与课程特色实践经验的典型梳理。二是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及推进课程精品化多样化蓝本。开展区域内品质课程系列推介研讨活动,紧密围绕“推进课程深度变革,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这一主题,研究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构、课堂教学的转型、实施路径的优化,为课程建设的高位发展提供了科学而又前沿的实践经验。三是指导学校建构有逻辑的课程图谱。通过品质课程开发策略的实践研究,精准把握学生成长需求,理清每一所学校品质课程建设的路线图,让课程有逻辑地“落地”。
区教研室以培养教师课程研发能力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教育全域发展、学校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人发展”的目标做课程,实施国家课程,改进校本课程,开展学科内的教学内容整合研究,推进学科间的跨界融合,拓展学科外的实践活动。我们利用课程联盟校,组织开展了小学课程实施论坛活动,提炼总结各校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组织教师赴各地名校考察课程建设和实施情况,进一步引领学校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各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特点,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多种方式,开展区域性主题课程研讨活动,落实培育“身心两健、气质独特”市中学子的目标和措施。各学科结合学科素养的培养,开展课程框架下的学科课程探索。小学语文学科结合语文学科素养对阅读的要求,进行“整合”研究,加快教学节奏,每周省出2?3课时,用于学生进学校图书馆阅读和“整合方案”中的课上阅读与课外实践;通过单元主题的内容整合,多活动、多实践,回归学科教学本真,无缝隙“链接”生活。
激活自主创新,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聚焦素养,重构课程体系框架。2017年,区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学校的课程研发自主权,鼓励学校在保证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基础性课程整合实验,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突出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济南十六里河中学由五所乡镇中学合并组成,特色发展的路径一直不明确。在教研室和教科室指导下,学校进行了课程的整体建构和规划实施,确立了“三操一球一会”体育课程,引进“板球”课程项目,推廣“1260课”课练项目,创新“全员运动会”,走上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馆驿街小学是一所新市民子女学校,他们围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建构了由“童馆课程”和“驿曲课程”组成的“馆驿课程”。“童馆课程”研发了7门校本课程和1门曲艺特色课程,“驿曲课程”包括了人文艺术、运动健康、思维训练、实践探究四大类29门选修课程。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杜绝“抢跑”,全域实施“零起点教学”。为扭转长期困扰教学的“抢跑”现象,2014年9月,市中区率先开始“零起点教学”的探索。2017年,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做好小学零起点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了“零起点教学”的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拔高要求,不加快进度,不忽视差异,不扼杀兴趣,坚守教育启蒙权,坚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同时教研室制定了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师零起点实施指导建议,对教学起点、教学难度、实施方法进行了统一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习惯培养,把学生习惯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二是明确教学原则。明确提出要将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课堂研究的基点,要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欲”;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借助游戏儿歌、操作体验等多种形式提高趣味性和实效。由此全区形成了零起点教学“六有”特质:教学设计有情有趣,策略实施有道有法,目标达成有效有意义。三是注重家庭启蒙。编写《零起点入学指导手册》(家长篇),注重家校合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激发潜能,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我们积极探索新时期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如人工智能、研学旅行、创客教育、戏剧课程、STEAM教育等。教研室和学校共同对已经开发课程进行再研究,提高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实效性。 为丰富学校课程内容,凸显学校课程特色,我们充分挖掘教师的研究潜能和教学特色,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老师研发专属课程,让老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和学生一起成长。以纬二教育集团为例,从2016年起,集团借助每年召开的教师专属课程峰会,激励教师自主研发个人专属课程,形成了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专属课程群。济南市纬三路小学朱杨老师的“动漫梦工厂”课程,济南市馆驿街小学李凡老师的“曲艺2+N+1”课程,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李传芳老师的“诵读‘四书’”课程,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济南市秀山小学是位于市中区东南部山区的一所普通乡村学校,他们结合学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培养“孝德雅行”的秀山学子为办学目标,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孝行”德育、“田园”养殖、棒垒球运动为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大山里的孩子不仅从乡土先贤的故事与传说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在春耕秋拾的劳动中体验创造价值的欣悦,还可以在开心农场的欢乐驯养中懂得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在棒垒球充满搏击动感的赛场上领悟现代体育的真谛。校园成为每一个孩子“看得见炊烟、记得住乡愁”的成长乐土和精神家园。
济南实验初级中学以“学院制体验性校本课程群建设”项目为载体,十年中先后开发出“卓越学子论坛”“北斗星光学院”等特色校本课程群。课程的开发带动了以教师“专属课程”为核心的“自组织”发展,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身边的课程专家。
教研评价并进,强化课程实施管理
深化课堂研究,强化学术实践。建立课堂研究基地校,基于“课堂观察”与“合作学习”等教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中小学逐步推行了“真、实、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实现课堂研究的即时分享,教研室通过“课堂示范推介活动”将不同学校的实践成果在全区分享。济南市永长街回民小学的课堂研究形成了“乐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变身“大同学”,学生变身“小先生”,在“课堂示范推介活动”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教研员是区域学科建设的“中枢”。区教育局赋予教研员教研自主权、培训自主权和专业自主权,使得教研员能够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和顶端,组织针对性强、学科特质突出的研训活动。2017年,在全区地理、生物学科教师野外研学培训项目中,教研室根据对教师的问卷确定了培训方案,专门聘请了山东师范大学专家,带领50名专业老师,完成了沿黄河一线的“大河之旅”野外主题实践培训。2018年又将野外研学培训项目搬到了“秦岭——太白山”一线。这种订制培训唤醒了老师们的专业热忱,激活了学科教师自觉开展学科链接与课程整合的热情。另外,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海量阅读、经典诵读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让思维可见”研究,小学科学“挑战科学家”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大语文”教学研究,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新闻时评”课程研究,中学物理实验室课程的推进,音乐学科的戏剧课程的探索等一大批由教研员开发的实践性教研培训,引领学科专业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改进评价方式,引领办学导向。2017年,区教研室围绕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十大因素,组织了中小学生学科素养及学业水平综合调研,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内容重点涵盖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校归属感、学习体验等关键要素,关注学生汉字、英文书写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自主生活能力等,初步掌握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动态数据。并着手开展低年级评价改革研究,探索情景式、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从中发现了很多学校的创新做法。如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期末考查由教师整合所学内容,形成智力闯关题,学生通过口头回答、动手操作、讲述思路等游戏形式闯关,完成学業评价。这给了大家全新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教研人员从题型设计、能力考查、知识考查、难度考查四个维度进行学科命题研究,聚焦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关键指标,尝试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成果展示等多元测评方式,做到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长测试相结合,推动学业质量测评从单一化的纸笔型模式向表现型模式转型。
不仅如此,我们还依托大数据分析,借助区域团队力量,以主题培训方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依据数据进行“诊断、分析、策略、实施”的能力,使管理和教学趋于科学化和人本化,做到心中有数、有术、有学生。大数据分析不仅充分挖掘学校办学的优势,也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短板。每年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课程实施质量分析会上,这种以数据诊断为核心的质量评价,总结了成果经验,提升了工作状态,引导学校向专业管理、专业研究要成绩,真正走上追求绿色质量之路。
教育说到底是为了每个“人”更美好。市中区精准把握学生成长需求,确立“为了每一个、关注百分百”和“尊重两律、高质低负”的办学思想,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营造“自主进步,全面发展”与“ 绿色质量、优质均衡”兼得的良好教育生态,改变了课程的碎片化格局,构建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有逻辑地落地,形成了课程改革的“市中模式”,以课程特色凝聚市中智慧,走出了精彩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