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高校竞争力不仅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当前高校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选择。而管理创新正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本保证和有效途径,高校应通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向的改变、教育方式的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在当前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出发,研究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高校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大众化、多元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趋势,高校之间竞争的局面也必将越来越激烈。
高校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快速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带来了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一系列的变革。大众化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办学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正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多样化包括办学水平多层次、科类结构多样化和学校规模与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校要想在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然面临着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压力。
对于高校而言,高校竞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自身发展的优势地位,它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高校的竞争力,就是为争取自身发展优势地位所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方案、合理的学科梯队、科学的战略决策、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等因素。因而,高校要想保持自身的生存空间和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高校竞争力的提升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
高校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进行扎实探索和开拓创新的工作,而管理创新则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本保证和战略核心。管理创新是时代对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推动教育发展和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创新职能的体现,更是一种管理思维的变革;它不是一般的着眼于实现当前管理目标和任务的活动,而是关注未来、发现创新机会的活动;它也不是一般的管理手段与方法的革新,而是对管理中包括制度、组织、文化等各个资源或要素的重组与创新。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和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升高校竞争力与高校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管理。大学管理创新主要是指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管理人员的挑选、培训等方面进行创新,目的是形成对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和牵引作用的大学创新文化,更好地为实现大学的职能服务。
高校所面临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管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大学创新管理是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办好大学,促进大学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和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以管理创新来促进大学创新。管理创新不仅是教育管理的目的,也是高校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教育管理中,人是从事管理的核心,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太健全,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不仅缺乏相对稳定的、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规则体系,还缺乏与大学相适应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应借鉴国内外组织中先进的管理经验,广泛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努力营造教育管理创新的氛围,积极培养创新人才,为高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与源泉。
2.改变学校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进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合格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定位,其核心就是要实现教育创新,这就是新时期的办学理念。
当今世界的大学教学模式,正在由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单向传输型”教学,向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认知型”教学转变。大学教学应为其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大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其发展能力和认知能力,即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为适应时代要求,应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上。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教育实施的突破口。发展创新教育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要把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都作为实施创新教育发展的主要渠道,并在两个主要渠道内不断探索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的多种需求。
3.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社会,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把高等教育立足点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即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把过去以“授技”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主动追求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教育要逐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创特色,树品牌,实现高校个性化战略。特色是基础,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当前,特别强调高校实行表现特色、突出个性的差异化战略或称个性化战略,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正如企业的竞争靠品牌一样,高校的发展应靠特色,有特色的目标定位、有特色的课程、有特色的培养方式与服务方式等有着巨大的竞争力,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水平。学校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要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效益,关键的是在于学科和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所以高校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办出精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一流,这样才能使高校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大学的创新需要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来支持、来激发,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活跃的创新文化;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一流大学品格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一、高校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大众化、多元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趋势,高校之间竞争的局面也必将越来越激烈。
高校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快速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带来了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一系列的变革。大众化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办学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正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多样化包括办学水平多层次、科类结构多样化和学校规模与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校要想在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然面临着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压力。
对于高校而言,高校竞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自身发展的优势地位,它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高校的竞争力,就是为争取自身发展优势地位所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方案、合理的学科梯队、科学的战略决策、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等因素。因而,高校要想保持自身的生存空间和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高校竞争力的提升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
高校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进行扎实探索和开拓创新的工作,而管理创新则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本保证和战略核心。管理创新是时代对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推动教育发展和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创新职能的体现,更是一种管理思维的变革;它不是一般的着眼于实现当前管理目标和任务的活动,而是关注未来、发现创新机会的活动;它也不是一般的管理手段与方法的革新,而是对管理中包括制度、组织、文化等各个资源或要素的重组与创新。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和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升高校竞争力与高校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管理。大学管理创新主要是指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管理人员的挑选、培训等方面进行创新,目的是形成对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和牵引作用的大学创新文化,更好地为实现大学的职能服务。
高校所面临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管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大学创新管理是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办好大学,促进大学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和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以管理创新来促进大学创新。管理创新不仅是教育管理的目的,也是高校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教育管理中,人是从事管理的核心,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太健全,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不仅缺乏相对稳定的、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规则体系,还缺乏与大学相适应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应借鉴国内外组织中先进的管理经验,广泛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努力营造教育管理创新的氛围,积极培养创新人才,为高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与源泉。
2.改变学校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进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合格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定位,其核心就是要实现教育创新,这就是新时期的办学理念。
当今世界的大学教学模式,正在由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单向传输型”教学,向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认知型”教学转变。大学教学应为其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大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其发展能力和认知能力,即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为适应时代要求,应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上。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教育实施的突破口。发展创新教育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要把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都作为实施创新教育发展的主要渠道,并在两个主要渠道内不断探索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的多种需求。
3.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社会,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把高等教育立足点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即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把过去以“授技”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主动追求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教育要逐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创特色,树品牌,实现高校个性化战略。特色是基础,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当前,特别强调高校实行表现特色、突出个性的差异化战略或称个性化战略,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正如企业的竞争靠品牌一样,高校的发展应靠特色,有特色的目标定位、有特色的课程、有特色的培养方式与服务方式等有着巨大的竞争力,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水平。学校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要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效益,关键的是在于学科和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所以高校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办出精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一流,这样才能使高校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大学的创新需要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来支持、来激发,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活跃的创新文化;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一流大学品格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