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发祥地之一。9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共青团带领全市青年始终走在前列,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一页页光彩夺目的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在改革中磨砺,改革中成长,始终行进在追求创新改革的道路上。今天,站在新的起点,根据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要求,团上海市委正在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目标,瞄准“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直面重点难点,汇集全团智慧,积极稳妥地谋划地方群团改革试点的各项举措。
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们结合团中央开展“走转改”和上海共青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要求,广泛开展大调研、大走访,通过走访普通青年、基层一线,仔细梳理问题清单、严格查找自身不足。我们感到,随着上海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新形势下上海共青团工作水平与党对青年工作的要求和青年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团的组织形态呈“倒金字塔型”,基层基础还很薄弱,无法广泛覆盖青年;团的管理模式还习惯于自上而下、行政化、科层化,无法使工作有效直达青年;团的运行方式同青少年工作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趋势以及青少年个性化、多样化需要还不相适应,活动无法吸引青年;有的共青团工作和团干部不能融入普通青少年、不接地气,日渐脱离青年,等等。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共青团不改革创新,就不能适应时代新发展、青年新变化,就不能更好地履行为党最广泛、最紧密凝聚青年的光荣使命。
因此,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着眼于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瞄准克服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围绕组织设置、干部选拔和管理、管理模式、工作方式等关键环节,聚焦瓶颈问题,采取创新举措,建立保障机制,更好地为党联系服务青少年,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
改革的主要领域
1、改革团的组织设置,让团的基层组织更加强起来
如果把共青团的组织体系比作人的机体,那基层组织就是“神经末梢”,是共青团当好桥梁纽带、深深扎根青年的重要根基。只有有效夯实基层基础,才能使我们更加坚定有力地立在青年群体中。
为此,立足团市委机关,我们要重点解决部门职能定位模糊、存在交叉、机制不顺等问题,精简25%的团市委机关部门,调整理顺工作职能,更加突出指导基层、服务维权、国内外青年交流、青年社会参与等职能,实现团的领导机关精干高效、运转顺畅。同时,面向基层一线,我们将精简30%的团市委机关公务员编制,并按照“减上补下”、“补缺口、强一线”的原则,将精简下的编制下拨到青年工作任务较重的区县、大口、重点园区团组织,切实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关于夯实基层组织,我们将把更多目光聚焦如何建立纵横交织的青年组织体系,在社区,夯实街道乡镇团的组织建设,大力加强区域化团建工作,推动各级团组织和青年组织在同一地域内共建共联、形成活力。在学校,将突出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定位,把好团员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团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
我们还将更加聚焦新兴领域,在抓实抓好“两新”组织团建的同时,在青年聚集的楼宇、园区、商场、文体设施等加大“青年中心”等共青团“实体门店”建设,以“玩、聚,成长在一起”为主题,将“海漂”、“创客”等新兴群体纳入工作视野,把党的关怀和声音“包邮直送”给青年。
我们也要积极推进青联等团的外围组织创新改革,突出青联作为青年组织联合会的枢纽作用,大幅提升一线委员比例,发挥好青联在各界青年中联情、联志、联谊的作用。
我们将一如既往把各类青年社会组织、自组织纳入组织体系,推动团组织与他们形成“伙伴式互动、引导式成长”的关系,使工作触角更加广泛深入。
2、改革干部选拔管理,让团的工作队伍更加活起来
团的干部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只有不断将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的同志补充为团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才能使团的事业一棒接一棒、一茬接一茬,永葆青春活力。
我们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青年,推动建立团的领导干部“专挂兼”和团干部“2+1”(即专挂+志愿者)的配备使用机制,打破年龄身份壁垒,突破体制内外限制,把更多有志从事青少年工作的青年人才纳入选人用人的范围。市、区两级团的领导班子专职干部占50%,让不同领域特别是体制外优秀青年有机会走上团的领导岗位。团市委机关将按照不少于精简编制数来选配、招募挂职干部和志愿者,以增强干部队伍的流动性和开放度。
我们将以政府购买的方式,逐步壮大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提高青少年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区县、街道乡镇团组织在配备专职专崗的团干部以外,也要注意用好驻地单位的团干部,发挥社工和志愿者队伍的独特作用,整合就业援助员、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工作力量,建立起“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力量格局。
我们将实行团的机关专职干部招录遴选制,把更多接地气、有底气、高人气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工作岗位上来,使干部队伍更具活力。
3、改革团的管理模式,让团的基础工作更加实起来
改革团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面向基层、面向青年,科学定位组织职能、合理配置组织资源,使基层活力真正不断迸发,让青年真正站到共青团舞台的中央。
面向基层团组织,我们将建立重心下沉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是继续坚持实施常态化、长效化联系服务基层制度,团的领导机关普遍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机关专职团干部担任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基层团组织的团建联络员,到基层联系服务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使团干部把深入基层作为习惯和自觉。另一方面,分层分类、合理界定团的各级组织工作定位,比如,团市委重在统筹规划,市属团组织重在整合牵动,基层团组织重在联系服务,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功能互补、运转顺畅的管理机制。 面向普通青年,形成自下而上的参与路径,一方面,在团内建立代表广泛、民主参与的管理机制,增强团的各级委员会和团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通过团代表联系普通青年的“两联系”等制度,不断密切团的代表、委员和普通青年之间的关系;通过推动“公推直选”等举措,有序扩大团内民主。另一方面,鼓励青年中心等团的窗口单位以及团干部按照青年的“生物钟”错时上班。此外,要搭建更多让青年一起来设计、参与、评议团的工作的渠道,真正把青年的意见作为评价我们工作的重要依据。比如,今年编制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过程中,就通过在普通青年中组建“青年汇智团”,让各年龄段、各职业的青少年围绕规划编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我们还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探索理性有序的青少年代言机制,推动出台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划、法规、政策。
4、改革团的工作方式,让团的组织形象更加“潮”起来
现代青年对“颜值”要求很高,陈旧呆板的组织形象难以赢得青年的接受和喜爱,更会让我们与青年产生距离感,只有按照青年喜爱的方式,多做青年需要的项目,才能树立起青年群众组织的良好形象,深深扎根于青年。
一是注重突出互联网思维。我们将把网上共青团作为首要工作方式,包括建立青年舆情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机制,发挥好共青团在网上舆论斗争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加强“上海青年之声”建设,整合12355热线、网站等渠道,倾听青少年诉求,帮助解决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实共青团网上服务维权工作。大力推动团属媒体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与“青年中心”、“梦创空间”、“青年创业学院”等实体“门店”共同打造O2O互动的工作新模式。依托新技术,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团籍管理、团费收缴等基础团务工作流程,探索推行团员青年“数字标签”等,让互联网的理念和方式与共青团发展高度捆绑。
二是注重突出社会化、专业化方法。根据青少年流动性强、分布广泛、小众化、个性化的特点,通过深化与青年社会组织合作、强化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拓宽团组织筹集资源渠道等举措、提升研究培训能力等举措,努力提高我们解决青少年困惑、帮助青少年成长的本领。
三是注重突出项目化、产品化导向,我们将借助专业力量和市场力量,促进青少年思想引导工作产品化,在生产更多团属文化产品基础上打造更多精品。同时,立足共青团所能,着重在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培养开发、海内外交流、对口支援等党政所需领域,为青年搭建建功和展示的舞台,发挥好青年城市建设发展生力军作用;在就业发展、身心健康、权益维护、素质教育等青年所急的领域,把服务真正做到青年的心坎里。
5、推动加强党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让团的事业底气更加足起来
共青团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黨委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在市委的方案中,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都作了明确要求。我们的改革方案中,也着重对于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各项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共青团工作特点的财政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了规定,让上海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地方共青团深化改革工作有许多方面都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将会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身处改革前沿,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把握试点群团改革的历史机遇,锐意改革、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创新的历史局面贡献力量。
(作者系团上海市委书记)
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们结合团中央开展“走转改”和上海共青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要求,广泛开展大调研、大走访,通过走访普通青年、基层一线,仔细梳理问题清单、严格查找自身不足。我们感到,随着上海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新形势下上海共青团工作水平与党对青年工作的要求和青年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团的组织形态呈“倒金字塔型”,基层基础还很薄弱,无法广泛覆盖青年;团的管理模式还习惯于自上而下、行政化、科层化,无法使工作有效直达青年;团的运行方式同青少年工作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趋势以及青少年个性化、多样化需要还不相适应,活动无法吸引青年;有的共青团工作和团干部不能融入普通青少年、不接地气,日渐脱离青年,等等。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共青团不改革创新,就不能适应时代新发展、青年新变化,就不能更好地履行为党最广泛、最紧密凝聚青年的光荣使命。
因此,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着眼于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瞄准克服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围绕组织设置、干部选拔和管理、管理模式、工作方式等关键环节,聚焦瓶颈问题,采取创新举措,建立保障机制,更好地为党联系服务青少年,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
改革的主要领域
1、改革团的组织设置,让团的基层组织更加强起来
如果把共青团的组织体系比作人的机体,那基层组织就是“神经末梢”,是共青团当好桥梁纽带、深深扎根青年的重要根基。只有有效夯实基层基础,才能使我们更加坚定有力地立在青年群体中。
为此,立足团市委机关,我们要重点解决部门职能定位模糊、存在交叉、机制不顺等问题,精简25%的团市委机关部门,调整理顺工作职能,更加突出指导基层、服务维权、国内外青年交流、青年社会参与等职能,实现团的领导机关精干高效、运转顺畅。同时,面向基层一线,我们将精简30%的团市委机关公务员编制,并按照“减上补下”、“补缺口、强一线”的原则,将精简下的编制下拨到青年工作任务较重的区县、大口、重点园区团组织,切实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关于夯实基层组织,我们将把更多目光聚焦如何建立纵横交织的青年组织体系,在社区,夯实街道乡镇团的组织建设,大力加强区域化团建工作,推动各级团组织和青年组织在同一地域内共建共联、形成活力。在学校,将突出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定位,把好团员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团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
我们还将更加聚焦新兴领域,在抓实抓好“两新”组织团建的同时,在青年聚集的楼宇、园区、商场、文体设施等加大“青年中心”等共青团“实体门店”建设,以“玩、聚,成长在一起”为主题,将“海漂”、“创客”等新兴群体纳入工作视野,把党的关怀和声音“包邮直送”给青年。
我们也要积极推进青联等团的外围组织创新改革,突出青联作为青年组织联合会的枢纽作用,大幅提升一线委员比例,发挥好青联在各界青年中联情、联志、联谊的作用。
我们将一如既往把各类青年社会组织、自组织纳入组织体系,推动团组织与他们形成“伙伴式互动、引导式成长”的关系,使工作触角更加广泛深入。
2、改革干部选拔管理,让团的工作队伍更加活起来
团的干部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只有不断将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的同志补充为团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才能使团的事业一棒接一棒、一茬接一茬,永葆青春活力。
我们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青年,推动建立团的领导干部“专挂兼”和团干部“2+1”(即专挂+志愿者)的配备使用机制,打破年龄身份壁垒,突破体制内外限制,把更多有志从事青少年工作的青年人才纳入选人用人的范围。市、区两级团的领导班子专职干部占50%,让不同领域特别是体制外优秀青年有机会走上团的领导岗位。团市委机关将按照不少于精简编制数来选配、招募挂职干部和志愿者,以增强干部队伍的流动性和开放度。
我们将以政府购买的方式,逐步壮大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提高青少年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区县、街道乡镇团组织在配备专职专崗的团干部以外,也要注意用好驻地单位的团干部,发挥社工和志愿者队伍的独特作用,整合就业援助员、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工作力量,建立起“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力量格局。
我们将实行团的机关专职干部招录遴选制,把更多接地气、有底气、高人气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工作岗位上来,使干部队伍更具活力。
3、改革团的管理模式,让团的基础工作更加实起来
改革团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面向基层、面向青年,科学定位组织职能、合理配置组织资源,使基层活力真正不断迸发,让青年真正站到共青团舞台的中央。
面向基层团组织,我们将建立重心下沉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是继续坚持实施常态化、长效化联系服务基层制度,团的领导机关普遍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机关专职团干部担任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基层团组织的团建联络员,到基层联系服务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使团干部把深入基层作为习惯和自觉。另一方面,分层分类、合理界定团的各级组织工作定位,比如,团市委重在统筹规划,市属团组织重在整合牵动,基层团组织重在联系服务,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功能互补、运转顺畅的管理机制。 面向普通青年,形成自下而上的参与路径,一方面,在团内建立代表广泛、民主参与的管理机制,增强团的各级委员会和团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通过团代表联系普通青年的“两联系”等制度,不断密切团的代表、委员和普通青年之间的关系;通过推动“公推直选”等举措,有序扩大团内民主。另一方面,鼓励青年中心等团的窗口单位以及团干部按照青年的“生物钟”错时上班。此外,要搭建更多让青年一起来设计、参与、评议团的工作的渠道,真正把青年的意见作为评价我们工作的重要依据。比如,今年编制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过程中,就通过在普通青年中组建“青年汇智团”,让各年龄段、各职业的青少年围绕规划编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我们还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探索理性有序的青少年代言机制,推动出台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划、法规、政策。
4、改革团的工作方式,让团的组织形象更加“潮”起来
现代青年对“颜值”要求很高,陈旧呆板的组织形象难以赢得青年的接受和喜爱,更会让我们与青年产生距离感,只有按照青年喜爱的方式,多做青年需要的项目,才能树立起青年群众组织的良好形象,深深扎根于青年。
一是注重突出互联网思维。我们将把网上共青团作为首要工作方式,包括建立青年舆情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机制,发挥好共青团在网上舆论斗争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加强“上海青年之声”建设,整合12355热线、网站等渠道,倾听青少年诉求,帮助解决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实共青团网上服务维权工作。大力推动团属媒体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与“青年中心”、“梦创空间”、“青年创业学院”等实体“门店”共同打造O2O互动的工作新模式。依托新技术,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团籍管理、团费收缴等基础团务工作流程,探索推行团员青年“数字标签”等,让互联网的理念和方式与共青团发展高度捆绑。
二是注重突出社会化、专业化方法。根据青少年流动性强、分布广泛、小众化、个性化的特点,通过深化与青年社会组织合作、强化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拓宽团组织筹集资源渠道等举措、提升研究培训能力等举措,努力提高我们解决青少年困惑、帮助青少年成长的本领。
三是注重突出项目化、产品化导向,我们将借助专业力量和市场力量,促进青少年思想引导工作产品化,在生产更多团属文化产品基础上打造更多精品。同时,立足共青团所能,着重在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培养开发、海内外交流、对口支援等党政所需领域,为青年搭建建功和展示的舞台,发挥好青年城市建设发展生力军作用;在就业发展、身心健康、权益维护、素质教育等青年所急的领域,把服务真正做到青年的心坎里。
5、推动加强党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让团的事业底气更加足起来
共青团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黨委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在市委的方案中,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都作了明确要求。我们的改革方案中,也着重对于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各项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共青团工作特点的财政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了规定,让上海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地方共青团深化改革工作有许多方面都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将会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身处改革前沿,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把握试点群团改革的历史机遇,锐意改革、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创新的历史局面贡献力量。
(作者系团上海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