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生物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教师可采取“创设教学情境”“自主探究”“设计动手活动”等策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在体验中形成技能,从而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生物;体验式教学;情境;探究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都是通过自身的体验逐步认知并积累的。在生物学教学中,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探究、实践,其目的是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方法、培养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各种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物体要想在天空中飞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与物理有很大的关系,而八年级刚开设物理课,因此,学生兴趣颇浓,踊跃发言,并归纳出三点结论: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二要克服空气的阻力,三要有动力。教师趁热打铁:鸟类能在空中飞行也应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呢?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开始了分组活动,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并制定出探究的计划。
2.创设游戏情境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挑战,因此,创设游戏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有关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语言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请一名学生和他选择的三个好朋友共同完成一个游戏。这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面把自己想好的一句话告诉三位好朋友中的一位(其他两位同学在教室外,不能倾听),要求他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名同学,由他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名同学,最后由第三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用语言表达出意思来。结果原话的意思已面目全非,令全班同学捧腹大笑。通过这样的简单的体验过程,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当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的游戏来表达语言,语言含义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时,学生兴趣立刻被激发了,思维也被激活了。
所以,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目的是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经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统一,以焕发生物课堂的生命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方法和精神
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但是,是否按照教材将实验顺利完成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要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潜能,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条件和机会,而不应受教材、教案的束缚,要让学生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充分体验做科学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探究霉菌的生殖”一课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按教材上已有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而是首先让学生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霉菌、观察霉菌、认识霉菌的结构。在学生对霉菌结构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霉菌的生殖。学生分组对霉菌的生殖结构做出假设:多数组认为霉菌的繁殖结构是孢子,少数组认为霉菌的繁殖结构是菌丝。这时教师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学生准备了两组培养基进行对比实验,一组接种根霉菌的孢子,另一组不接种根霉菌的孢子,同时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培养。然而试验结果令他们感到意外,没有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也出现了一些根霉,而且还长出了一些其他的霉菌。学生们面对这一实验现象感到困惑和怀疑,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1)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长出了根霉与实验预期是一致的,而没有接种根霉菌孢子的培养基上的霉菌是哪来的呢?
(2)如果霉菌是由孢子来繁殖的,那么没有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上的孢子是哪来的呢?
(3)平时家里的食物长了霉菌,并没有人去为他接种孢子呀?
(4)孢子那么轻,空气中会不会有霉菌的孢子呀?
到此,学生又引申出了新的问题:霉菌的孢子是否会通过空气传播?
于是,学生改进原来的实验方案,将实验分为三组:甲组将培养基灭菌后密封做对照,乙组将培养基接种根霉的孢子密封,丙组培养基不密封,暴露在空气中。经过实验,学生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霉菌是依靠孢子繁殖后代的,孢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不完善→失败→反思→发现新问题→改进方案→完善实验方案→体验成功的过程,不但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去走弯路甚至去尝试失败,这样的收获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才会记忆深刻。正如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设计动手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技能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往往对一些抽象的、不能展示的结构和原理感到难以理解。而动手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1.设计小制作活动
例如:在学习完细胞的结构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模拟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的活动。学生在制作与品尝的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体会到细胞是立体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设计探究活动
例如:在认识鸟卵卵壳的结构特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验证卵壳上气孔的存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一方面能使学生达成知识性目标,卵壳上气孔可以透气,确保了卵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另一方面使学生达成了能力与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设计观察活动
例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中,对于鸟卵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笔者设计5个观察活动:
(1)观察小烧杯中用醋酸溶解掉的蛋壳的卵,推测卵壳膜的作用。
(2)打开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思考气室、卵黄、卵白、系带的功能。
(3)用照蛋器照出受精的鸡蛋。
(4)观察“活珠子”。
(5)提供从网上下载的关于鸡卵21天胚胎发育的图文资料,学生了解了鸡卵的发育全过程,并体验到生命的奇妙。
在课堂上,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教师创造的各种动手活动,体验着观察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体验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远比教师教给他们的要多。
总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通过体验,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容易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唐黎萍.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法的探究与应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案例分析[J]科学教育,2007(3)
[2]卢文祥.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09(9)
(责任编辑:符洁)
关键词:生物;体验式教学;情境;探究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都是通过自身的体验逐步认知并积累的。在生物学教学中,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探究、实践,其目的是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方法、培养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各种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物体要想在天空中飞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与物理有很大的关系,而八年级刚开设物理课,因此,学生兴趣颇浓,踊跃发言,并归纳出三点结论: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二要克服空气的阻力,三要有动力。教师趁热打铁:鸟类能在空中飞行也应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呢?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开始了分组活动,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并制定出探究的计划。
2.创设游戏情境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挑战,因此,创设游戏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有关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语言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请一名学生和他选择的三个好朋友共同完成一个游戏。这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面把自己想好的一句话告诉三位好朋友中的一位(其他两位同学在教室外,不能倾听),要求他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名同学,由他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名同学,最后由第三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用语言表达出意思来。结果原话的意思已面目全非,令全班同学捧腹大笑。通过这样的简单的体验过程,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当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的游戏来表达语言,语言含义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时,学生兴趣立刻被激发了,思维也被激活了。
所以,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目的是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经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统一,以焕发生物课堂的生命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方法和精神
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但是,是否按照教材将实验顺利完成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要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潜能,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条件和机会,而不应受教材、教案的束缚,要让学生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充分体验做科学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探究霉菌的生殖”一课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按教材上已有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而是首先让学生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霉菌、观察霉菌、认识霉菌的结构。在学生对霉菌结构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霉菌的生殖。学生分组对霉菌的生殖结构做出假设:多数组认为霉菌的繁殖结构是孢子,少数组认为霉菌的繁殖结构是菌丝。这时教师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学生准备了两组培养基进行对比实验,一组接种根霉菌的孢子,另一组不接种根霉菌的孢子,同时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培养。然而试验结果令他们感到意外,没有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也出现了一些根霉,而且还长出了一些其他的霉菌。学生们面对这一实验现象感到困惑和怀疑,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1)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长出了根霉与实验预期是一致的,而没有接种根霉菌孢子的培养基上的霉菌是哪来的呢?
(2)如果霉菌是由孢子来繁殖的,那么没有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上的孢子是哪来的呢?
(3)平时家里的食物长了霉菌,并没有人去为他接种孢子呀?
(4)孢子那么轻,空气中会不会有霉菌的孢子呀?
到此,学生又引申出了新的问题:霉菌的孢子是否会通过空气传播?
于是,学生改进原来的实验方案,将实验分为三组:甲组将培养基灭菌后密封做对照,乙组将培养基接种根霉的孢子密封,丙组培养基不密封,暴露在空气中。经过实验,学生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霉菌是依靠孢子繁殖后代的,孢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不完善→失败→反思→发现新问题→改进方案→完善实验方案→体验成功的过程,不但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去走弯路甚至去尝试失败,这样的收获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才会记忆深刻。正如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设计动手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技能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往往对一些抽象的、不能展示的结构和原理感到难以理解。而动手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1.设计小制作活动
例如:在学习完细胞的结构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模拟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的活动。学生在制作与品尝的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体会到细胞是立体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设计探究活动
例如:在认识鸟卵卵壳的结构特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验证卵壳上气孔的存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一方面能使学生达成知识性目标,卵壳上气孔可以透气,确保了卵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另一方面使学生达成了能力与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设计观察活动
例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中,对于鸟卵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笔者设计5个观察活动:
(1)观察小烧杯中用醋酸溶解掉的蛋壳的卵,推测卵壳膜的作用。
(2)打开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思考气室、卵黄、卵白、系带的功能。
(3)用照蛋器照出受精的鸡蛋。
(4)观察“活珠子”。
(5)提供从网上下载的关于鸡卵21天胚胎发育的图文资料,学生了解了鸡卵的发育全过程,并体验到生命的奇妙。
在课堂上,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教师创造的各种动手活动,体验着观察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体验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远比教师教给他们的要多。
总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通过体验,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容易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唐黎萍.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法的探究与应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案例分析[J]科学教育,2007(3)
[2]卢文祥.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09(9)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