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学运用之我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t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现就结合小学课改谈点体会。
  一.以情动人,让学生“爱”上我的课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轻松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言,感化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内化学生。使其喜欢听老师的课,进而喜欢学习,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二.激趣设疑,让学生自主探讨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例如讲授《一个苹果》的时候,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传了一圈只吃了一小半,那剩下的大半个苹果到哪里去了?”课文中没有交代,老师顺势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大家议论纷纷,提出了好多设想。老师又引导大家对这些想法进行比较、评论,否定了那些不合情理的,肯定了那些新颖合理的。于是,在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拓展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三.铺垫引入,让学生合作学习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正确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
  四.深化重点,让学生各抒己见
  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却可以散放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乃至无数倍的热量。一句精辟的话,耐人寻味,发人深醒,给人以启迪,启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本质上没有优劣的问题。就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启发需要发现的智慧,教师要能够捕捉与学生互动交流中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能够洞悉彼此对话中的灵感闪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于平凡中见“新奇”,于无声处听“惊雷”。
  “柳遇春风方着绿,船离滩头始扬帆”。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灵活恰当地采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
  宗有斌,教师,现居甘肃永昌。
其他文献
多元性材料内涵丰富,立意角度颇多,学生经常断章取义,无法全面审题、深刻论证。抓住核心内涵,整合材料的其他内涵,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辨习惯,避免学生审题立意时“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能帮助学生深层思辨、厚实论证,使议论有力有价值。  一.整合的依据——多元内涵,多元立意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是根据顾城的《忧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从考场出来的学生没有一个同学说自己的审题是绝对正确的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起步作文是在一、二年级看图写话基础上进行的,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怎样搞好起步作文教学,让他们关注生活,乐于表达呢?  一、丰富的语言资料库是起步作文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开展读书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布置作业只是关注“双基”训练,忽略了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层性,学生完全是机械地完成,效果不好。如何使小学语文作业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循循善诱,因生施作,突出层次性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我们必须在布置作业时要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一)作业量分层。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学习的能力、扎实程度以及知识构建的状况对其作业量进行不同的增减。对于自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感的唐诗宋词是
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课堂是关键,应该让40分钟落到实处,如果你的课堂学生易于接受,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就轻松,他们所学的知识就能很快得到消化和巩固,因此,我认为创新思维在提升教学质量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  第一.换一种上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悦纳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语文学科,使学生从喜
《太史公自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课本译文为“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这作为解释可以,但作为译文欠妥,因为本文是司马迁的自序,而非他人所作,所以翻译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这句话可译为:“先父去世后三年,我做了太史令。”  《夏本纪》  “乃殛鲧于羽山”的“殛”,文注和课本译文都当“流放,放逐”理解的,而几乎所有古汉语字典都解释为“诛杀”,基本也都以这句为例。  “声为律,身为度
毫无疑问,“作文之源在生活”,而现实中,学生囿于学校小圈子,功课繁多,浸泡于题海,向生活直接索求写作素材的时机甚少,也无太多时间阅读课外书,就忽视了“作文之源在阅读”的道理。其实,教材是一重要素材来源。那么对于教材,我们该如何发掘并有效地加以提炼储备再运用呢?  一.挖掘积累课文精妙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  (一)确立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或直接收集  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教材意识,引导学生做写作的有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中语文试题中名句的背诵、诗歌赏析每年都有,而且分值逐年增加。赏析题的形式由以前的单纯的选择题变为了近几年的简答题,如诗歌赏析《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可以出这样两个题目是:(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里是别具一格的。其难度比以前单纯的选择题要大得多,而且从长远来看,现在的高考中的诗歌赏析题都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那么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如何成功地运用评价机制的对教学反馈功能,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领域,教学评价环节长期以来概念混淆不清,很多人认为教学评价就等同于纸笔方式的考试,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学习结果,片面强调教学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只重视以纸笔测验形式的考试成绩为主要
当前语文课堂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老师问及“这个词语用得好吗”之类简单的问题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好”;老师继续追问“好在哪里”,学生开始沉默;老师点兵点将“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或幽默或纯真回答“书本上的”。  这种积极听课、被动学习、消极思考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迷信课本,不敢思考;担心说错,不愿思考;习惯传教,不能思考。教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很困难的,教好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难于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