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由此而导致的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与严重的行为异常现象正日益增加。处在社会边缘的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任务,值得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任课教师重视和研究。
  那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职高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切合当前职高教学实际要求的。
  
  一、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目前,可以说很少有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中,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教育目标一样,成为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些教学内容中包含有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因素的,可明确地在课时教学目标中注明,不便明确注明的,则可在教学中随机渗透。与此同时,要牢记职高语文教学是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服务这一根本。
  
  二、在教学内容上直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中寓道于文,自然洒脱,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一把钥匙。例如《邓稼先》一文,记叙了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鲜为人知的光辉的一生,其中邓稼先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对全体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借助于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申发挥,邓稼先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中,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战胜自卑,争取毕业后以自己的才能和奉献精神,踏实工作、勇敢参与、奋力竞争,以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
  
  三、在教学方法上善于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氛围
  
  职高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每个学生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据此,教师可采取相应的分层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让各层次的学生心理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成绩较好的,课堂提问和作业布置,可提难度大点的问题,力争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对成绩稍差的,提出难度较小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步步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切身体验到再努力一下成绩就会提高的快乐。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作文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良好媒介,可相当一部分职高生对作文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一怕无话可写,二怕写不好话。因此,教师布置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切合职高学生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有话写,并能写好话。这就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作文的写前指导,包括了解题意、确立主旨、安排结构。这一环节可以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漫谈,互相启发,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适当引导。二是作文讲评,这一环节可采用分小组讨论评议习作的方式,力争创造出宽松和谐的作文教学气氛,用学生的见闻感受、生活内容,用学生的语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觉得确实有话可写,并相信自己能写好。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其勇气和信心。
  
  五、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充分激发其某种兴趣。马卡连柯认为:“要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学生。”例如,组织写作兴趣小组、举办文学讲座、开展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激发有某种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所以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有“露一手”的机会,要让课外活动成为展示其个性和特长的“博览会”,让学生能从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欲。同时,一定的奖励措施也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因此,在活动中可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当然获奖不应成为优等生的专利,可设立多种奖项,如进步奖、单项奖、特长奖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其应有的奖励,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目的。
  虽然说职高语文教师不是心理专家,职高语文教学也不以心理知识为教学内容,但如果职高语文教师能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那么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果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所有职高任课教师都能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身心健康的合格的社会建设者。■
其他文献
抓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前提。抓好课堂,让我们的作文课“活”起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探索出几点活跃作文课堂的方法。    一、挖掘素材,引导观察    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老师应教给学生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源泉。  先从熟悉的人来写,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写写同桌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观赏文章的人,最留意的是开头落笔处,故有"笔落惊风雨"之说。雕饰好"凤头",开笔先声夺人是写文章的较高要求。我曾用"元代大学者许衡不食路边梨的故事"作材料
摘 要:古诗词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因为其缘情而生,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情感内涵,可以极大地丰富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其兴发感动的特质可以激发学生良好情感,陶冶情操;另外,古诗词作家的独特个性与语言还可以造就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  关键词:古诗词 情感 兴发感动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遗产,它存留着先人的情怀和希望,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蕴含
在这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成为广大教师模仿学习的范本,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达不到优秀教师讲课的效果。这是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因素所致,尤其是忽视了教师的情感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情绪所致。  大多数人包括许多教师都认为,教师的情绪受教师个人支配,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比如,一下课有的教师兴高采烈,意犹未尽;而有的教师早已夹着书本回到了办公室,牢骚满腹:“这些孩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优势,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一、对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及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乐府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其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下启唐代及以后的新乐府创作。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分
不久前听了一堂公开课《空城计》,从形式上看,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层层设问,学生对答如流,活动开展多样,学生参与积极。但仔细回想,觉得本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    一、语文课堂应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空城计》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城楼抚琴时,“笑容可掬”;二是见魏军远去,“抚掌大笑”;三是向手下人解释为什么用“空城计”后,“拍手大笑”。诸葛亮的这三次“笑”,历来是语文老师
随着课改深入推进,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上,一脸严肃地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少见了,课堂上是热闹了,可每次上课或听课后总觉得心里空空。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是那种表面的浮华吗?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呢?对此,我想得很多。对于语文这门课,教师觉得越来越难教,学生觉得越来越无味。本应很美的语文课“美”到哪里去了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词要追求“境界”的美。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