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呆板、乏味、浅薄。语文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想品德课,不外乎就是学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学一些字、词、句、章。教师上课的程序也是一样的模式,板书课文标题、作者,作者背景介绍、内容、情节等逐条进行。长期如此,学生也会生厌烦之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新课程理念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教学;课件设计;新课程理念
1 教学课件的目的和意义
通常我们把用于执行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称为教学软件,简称为课件。课件它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知识,帮助增进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实现学习目的。
2 情境的导入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尽快走入文本,因而切忌拖泥带水,模糊不清,一般可从作者、课题、主题等入手设计。这就需要一个精彩的情境导入。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从题目着手,设计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最喜欢的动物、植物是什么?”等等一些关于大自然的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听听班得瑞的关于大自然的音乐等等。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3 合作、交流与思考
美国加涅曾说过:“一节课上的交流是为了促进学习,偏离了这一目标就成了纯粹的闲扯。”可见在教学时,如果不交流探讨,那边偏离了教学的意义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而且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给予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
4 明确教学目标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琢磨本文的教学目标,单元提示和文本后的研讨和练习大体上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要注意有所选择,因为一篇课文老师想要实现的目标有很多,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依据文本的内容,有重点的选择一两点作为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效果。提倡的是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学会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关键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因为重点多了,学生就难以把握,找不出一个基准,况且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
5 拓展延伸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这也说明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本的学习,并没有拓展阅读能力,知识面过于狭隘。因此,老师提供一些课外延伸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拓展延伸,可以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课外拓展要立足课本,拓展阅读能力,为语文教学服务。老师可以从情节、主题、作家等等角度去延伸。其次也追求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初中课文中有《泰坦尼克号》片段,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在学习完《大自然的语言》后,老师引导学生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如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根据节气来确定种瓜种豆的时间;“鱼跳水,有雨来”根据鱼跳水这一物候现象来确定天气情况。另外,老师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去体验生活。
【关键词】 教学;课件设计;新课程理念
1 教学课件的目的和意义
通常我们把用于执行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称为教学软件,简称为课件。课件它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知识,帮助增进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实现学习目的。
2 情境的导入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尽快走入文本,因而切忌拖泥带水,模糊不清,一般可从作者、课题、主题等入手设计。这就需要一个精彩的情境导入。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从题目着手,设计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最喜欢的动物、植物是什么?”等等一些关于大自然的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听听班得瑞的关于大自然的音乐等等。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3 合作、交流与思考
美国加涅曾说过:“一节课上的交流是为了促进学习,偏离了这一目标就成了纯粹的闲扯。”可见在教学时,如果不交流探讨,那边偏离了教学的意义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而且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给予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
4 明确教学目标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琢磨本文的教学目标,单元提示和文本后的研讨和练习大体上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要注意有所选择,因为一篇课文老师想要实现的目标有很多,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依据文本的内容,有重点的选择一两点作为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效果。提倡的是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学会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关键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因为重点多了,学生就难以把握,找不出一个基准,况且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
5 拓展延伸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这也说明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本的学习,并没有拓展阅读能力,知识面过于狭隘。因此,老师提供一些课外延伸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拓展延伸,可以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课外拓展要立足课本,拓展阅读能力,为语文教学服务。老师可以从情节、主题、作家等等角度去延伸。其次也追求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初中课文中有《泰坦尼克号》片段,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在学习完《大自然的语言》后,老师引导学生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如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根据节气来确定种瓜种豆的时间;“鱼跳水,有雨来”根据鱼跳水这一物候现象来确定天气情况。另外,老师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去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