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自主、合作、探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教学效果。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由教师来主导,“我备课,我讲课,我负责,我管理。”学生被当成单独的学习者,没有被当成共同管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能不能让学生参与教师备课,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呢?就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教改探索,启发颇多。
我校用的教材是《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的教材特点是课文长、长句多、语言点多。每篇对话里面都蕴涵着可以扩展、延续、补充的信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多次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
一、“同质”小组共同设计“话题”,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活”起来
我让学生自己找同伴,四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备课。这样分配的目的是让“同质”学生在一起合作,让不同水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在教“Public Signs公共标识”这课前,首先让学生回家备课时找出该课的重点难点:查找生活中的公共标识,并设计情境教授本课的重点句子What does it mean?It means ...
六年级的孩子已有独立收集资料的能力。他们从网上收集,从图书馆收集,还有的学生到公共场所收集。有人打印出来,有人用手画出来。我把课堂上的一半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展示合作成果。他们或一个人讲课或几个人共同授课,创设一个个熟悉的生活、学习情境。如在博物馆里、在郊外、在飞机场等。他们用电脑或实物投影把情境图、公共标识图展示给大家。当小老师提问,大家答不出时,他们还会来问我What does it mean?他们把我也当成学生。学生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下面是我组织学生参与备课、讲课的展示课。内容是The National Day Holiday,这课主要讲的是国庆长假后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在学校里互相询问长假里做了些什么事情,去了哪里玩。这课的知识点比较难。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行为动词的过去时形式及在文中的表达。这课的主要句型是: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 ...?及I watched a film. I milked cows, watered flowers and pulled up carrots...
我选了六(2)班的学生来完成这次公开课教学任务。这个班的学生很外向,好表现自己的才智。我选择两段内容,由学生三至四人一组自由组合设计其中一段内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段内容是Helen问Nancy国庆节做了什么,Nancy说她和父母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另一段是Nancy在问Helen,Helen说她去了农场,及在农场做了些什么。我把孩子们的教学设计集中起来,组织全班评选。最后选了两组。这两组学生大胆、老练。他们设计的教案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清晰,重点、难点训练方法多样。但是他们毕竟是学生,过渡语没有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有点乱。于是我组织他们修改、调整、补充教案,直到合乎要求。学生们各自又做了多媒体课件。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视觉效果看,课件的质量都比较高,这出乎了我的意料。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演示开始了。
第一组学生:出示看电影场景,由两个小老师扮演书中的Helen和Nancy, 把他们要教的一小段对话表演了一遍。小老师向全班提问:What did Nancy do last week?一个学生回答:She watch a film. 内容答对了,但他时态没有讲对。小老师纠正:She watched a film. 小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幻灯片:动词的原形和过去时形式,比如:do—did,sit—sat,watch—watched,like—liked。小老师带领全体学生反复读了这些词,并讲了这些词的用法,用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句子中。小老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把本段小对话一句一句出示,并带领全班朗读,指着屏幕上的句子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再组织两人小组分角色表演这段对话。第四张幻灯片: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让学生们结合实际来做一个调查活动。这个教学过程花了8分钟,但是大家思想都很集中,积极参与小老师组织的教学。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一把,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
第二组小老师是这样演示的:他们向全班提问:What did Nancy do last Wednesday?复习上一段的内容。接着提问:What did Helen do last week?同时出示了一张幻灯片,显示过去时形式的詞组:visited a farm, planted and watered trees, pulled up carrots, milked cows, collected eggs 组织全班朗读。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显示两个问题:①What did Helen do on Monday?②What did Helen do on Tuesday?学生们很容易用第一张学过的词组回答出来了。第三张幻灯片他们显示了对话内容,组织大家朗读表演。
我接着小老师的教学完成了最后一段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们讨论,Nancy和Helen在国庆长假分别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事。这篇课文是一段对话,我让学生用叙述的形式来概述本课文的意思。当然我用了很多课文中的图片来提示学生,最后把图与概述的内容全用幻灯片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都试着说一说。这样,既弥补了小老师教学的不足,也让学生学活了教材。提高学生“提问”“概述大意”“表演”等多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堂课学得很活,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共同设计语片、语篇教学,展现学生聪明才智 1.语片是指每篇英语对话之前,概括介绍此对话的一个段落。虽然只有5~6句话,教师如果用传统的听、说、读的方法教,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于是,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来备课,设计自己喜欢的教学方案。Unit3,Asking the way第一段,意思是Mr Smith 从澳大利亚来的,他现在住在中国。他想参观History Museum,可是不认识路,他正在向Yang Ling问路。
我选了六(4)班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我发下去46张设计纸,做了一个统计:28人设计了听录音、跟读、一句句模仿读、齐读等方法。全班有40人设计了“提问法”,即对英语句子提出不同形式的问题,让他人回答,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展。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课堂设计方案新颖别致。他是已来中国两年的韩国孩子,他曾随我校师生访问过澳大利亚的格兰德尔小学。他设计的方案是这样的:他从网上找来了澳大利亚及中国的国旗照片,找来了南京历史博物馆的图片,找来了Mr Smith与Yang Ling的头像;他还从家里带来了访问澳大利亚的照片,他让同学们看着图来说这个语片。出于好奇,同学们都想听他讲的设计方案。于是,我让他走上讲台,把他的教学方案在全班展示。令我感动的是,学生们看着他准备的材料,饶有兴趣地跟着他的指挥棒,很快地掌握并学会了拓展运用此语篇。学生思想如此集中,是感到形式新奇?还是此教学方案更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这位学生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的成功,给我很多启迪。
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是一篇 E-mail,属于语篇教学。学生学完课文时临近寒假,我要求他们就寒假里的活动写一封E-mail发给我,我会选好的作品让作者当小老师给全班展示。
学生活学活用教材,学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三、分组设计课文拓展运用(总任务),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学生参与备课,是学生一次独立学习的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不仅能自学知识,还能适当拓展、延续新话题。怎么拓展运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把握主动权,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点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既抓住课文重点,又不局限于课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拓展知识、技能。课堂上给学生一点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的个性亮出来。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下面是研究课课例演示。
同样内容的区级研究课在两个不同的班上。这课的主题是“问路”。课文内容讲的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先生来到南京,想参观历史博物馆还要到邮局去,他不认识路,于是他在向学生Yang Ling 问路,Yang Ling在为他指路。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同的英语问路方法或给别人正确指路。例如:
A: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please?
B:Go along ..., and then turn ... at the ...crossing.
A:How far ...?
B:It’s about ... kilometer away .
A: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B: ...
既然这课的话题是“问路”,我们得考虑此话题可能在一个什么样的比较自然的情况下发生。课前,我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备课,大家一起设计本课的拓展运用部分,即总任务。学生们讨论后认为:外国人到本地来旅游、办事,他们不认识路,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他们会用英语问路,本地人用英语指路。学生们有的还去旅行社调查,外国人会到南京哪些地方去。经过学生们的努力,他们提供了以下六个地点: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明孝陵、紫金山和南京新华书店。我组织一些英语积极分子回家把这六个地点的英文表达通过查字典,把英文名记下来,音标记下来,第二天抄在黑板上,让全班都记下来读准背会。当然我在其中为活动质量把关。这课我是提早一周准备的。因此,接下来的活动是组织学生分组走上社会,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比如中山陵这个地方离我校有多少公里(我校在新街口附近,交通方便),可以坐哪几路公交车到达,有多少站等。每组调查一个地点。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一张调查表,如下:
有的学生买来了南京市交通地图,在上面查找,有的走到汽车站去查找,有的学生上网查……学生了解了以上信息后,在真实的英语问路中,他们就能为别人提供真实的信息。在备课阶段,我们已经把本课的总任务,即拓展运用本课语言点的活动设计出来了。
在课前渗透拓展课文时所需要用的信息,为的是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做好心理准备,及作一些语言储备。实践证明,这个活動在课堂上很是出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了。
一次,在全区上公开课,我事先准备了很多帽子。上到最后一个活动时,我让学生与听课老师互动起来。学生离开座位,把帽子戴在听课老师头上,让他们演外国人,学生们演本地人。“外国人”向本地人问路,“外国人”去的地方只限于我屏幕上打出来的六张图即六个地方。“本地人”有问必答,因为他们已了解了这些地点的信息,因此,当我请几组师生上台来重新表演,学生们的表现获得了在场师生的喝彩。
第二次我向三百多位师范生开公开课。上到此环节时,我没有对学生进行限制,“外国人”可以由听课学生演,也可以由我自己的学生演。谁戴上帽子或背上旅行包,谁就演“外国人”。此次互动,对话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学生手中。好几个师范生被我的学生问得很是紧张。课堂上的成功,证明了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是有成效的。
学生中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学生点子多,集思广益。在备课中,教师吸取学生的创新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定能生动展开,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必然相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也因此更具有开放性。喜欢英语课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我将继续探索小学英语课改,让学生在英语课上“活”起来。
我校用的教材是《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的教材特点是课文长、长句多、语言点多。每篇对话里面都蕴涵着可以扩展、延续、补充的信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多次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
一、“同质”小组共同设计“话题”,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活”起来
我让学生自己找同伴,四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备课。这样分配的目的是让“同质”学生在一起合作,让不同水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在教“Public Signs公共标识”这课前,首先让学生回家备课时找出该课的重点难点:查找生活中的公共标识,并设计情境教授本课的重点句子What does it mean?It means ...
六年级的孩子已有独立收集资料的能力。他们从网上收集,从图书馆收集,还有的学生到公共场所收集。有人打印出来,有人用手画出来。我把课堂上的一半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展示合作成果。他们或一个人讲课或几个人共同授课,创设一个个熟悉的生活、学习情境。如在博物馆里、在郊外、在飞机场等。他们用电脑或实物投影把情境图、公共标识图展示给大家。当小老师提问,大家答不出时,他们还会来问我What does it mean?他们把我也当成学生。学生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下面是我组织学生参与备课、讲课的展示课。内容是The National Day Holiday,这课主要讲的是国庆长假后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在学校里互相询问长假里做了些什么事情,去了哪里玩。这课的知识点比较难。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行为动词的过去时形式及在文中的表达。这课的主要句型是: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 ...?及I watched a film. I milked cows, watered flowers and pulled up carrots...
我选了六(2)班的学生来完成这次公开课教学任务。这个班的学生很外向,好表现自己的才智。我选择两段内容,由学生三至四人一组自由组合设计其中一段内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段内容是Helen问Nancy国庆节做了什么,Nancy说她和父母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另一段是Nancy在问Helen,Helen说她去了农场,及在农场做了些什么。我把孩子们的教学设计集中起来,组织全班评选。最后选了两组。这两组学生大胆、老练。他们设计的教案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清晰,重点、难点训练方法多样。但是他们毕竟是学生,过渡语没有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有点乱。于是我组织他们修改、调整、补充教案,直到合乎要求。学生们各自又做了多媒体课件。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视觉效果看,课件的质量都比较高,这出乎了我的意料。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演示开始了。
第一组学生:出示看电影场景,由两个小老师扮演书中的Helen和Nancy, 把他们要教的一小段对话表演了一遍。小老师向全班提问:What did Nancy do last week?一个学生回答:She watch a film. 内容答对了,但他时态没有讲对。小老师纠正:She watched a film. 小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幻灯片:动词的原形和过去时形式,比如:do—did,sit—sat,watch—watched,like—liked。小老师带领全体学生反复读了这些词,并讲了这些词的用法,用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句子中。小老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把本段小对话一句一句出示,并带领全班朗读,指着屏幕上的句子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再组织两人小组分角色表演这段对话。第四张幻灯片: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让学生们结合实际来做一个调查活动。这个教学过程花了8分钟,但是大家思想都很集中,积极参与小老师组织的教学。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一把,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
第二组小老师是这样演示的:他们向全班提问:What did Nancy do last Wednesday?复习上一段的内容。接着提问:What did Helen do last week?同时出示了一张幻灯片,显示过去时形式的詞组:visited a farm, planted and watered trees, pulled up carrots, milked cows, collected eggs 组织全班朗读。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显示两个问题:①What did Helen do on Monday?②What did Helen do on Tuesday?学生们很容易用第一张学过的词组回答出来了。第三张幻灯片他们显示了对话内容,组织大家朗读表演。
我接着小老师的教学完成了最后一段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们讨论,Nancy和Helen在国庆长假分别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事。这篇课文是一段对话,我让学生用叙述的形式来概述本课文的意思。当然我用了很多课文中的图片来提示学生,最后把图与概述的内容全用幻灯片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都试着说一说。这样,既弥补了小老师教学的不足,也让学生学活了教材。提高学生“提问”“概述大意”“表演”等多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堂课学得很活,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共同设计语片、语篇教学,展现学生聪明才智 1.语片是指每篇英语对话之前,概括介绍此对话的一个段落。虽然只有5~6句话,教师如果用传统的听、说、读的方法教,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于是,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来备课,设计自己喜欢的教学方案。Unit3,Asking the way第一段,意思是Mr Smith 从澳大利亚来的,他现在住在中国。他想参观History Museum,可是不认识路,他正在向Yang Ling问路。
我选了六(4)班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我发下去46张设计纸,做了一个统计:28人设计了听录音、跟读、一句句模仿读、齐读等方法。全班有40人设计了“提问法”,即对英语句子提出不同形式的问题,让他人回答,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展。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课堂设计方案新颖别致。他是已来中国两年的韩国孩子,他曾随我校师生访问过澳大利亚的格兰德尔小学。他设计的方案是这样的:他从网上找来了澳大利亚及中国的国旗照片,找来了南京历史博物馆的图片,找来了Mr Smith与Yang Ling的头像;他还从家里带来了访问澳大利亚的照片,他让同学们看着图来说这个语片。出于好奇,同学们都想听他讲的设计方案。于是,我让他走上讲台,把他的教学方案在全班展示。令我感动的是,学生们看着他准备的材料,饶有兴趣地跟着他的指挥棒,很快地掌握并学会了拓展运用此语篇。学生思想如此集中,是感到形式新奇?还是此教学方案更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这位学生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的成功,给我很多启迪。
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是一篇 E-mail,属于语篇教学。学生学完课文时临近寒假,我要求他们就寒假里的活动写一封E-mail发给我,我会选好的作品让作者当小老师给全班展示。
学生活学活用教材,学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三、分组设计课文拓展运用(总任务),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学生参与备课,是学生一次独立学习的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不仅能自学知识,还能适当拓展、延续新话题。怎么拓展运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把握主动权,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点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既抓住课文重点,又不局限于课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拓展知识、技能。课堂上给学生一点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的个性亮出来。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下面是研究课课例演示。
同样内容的区级研究课在两个不同的班上。这课的主题是“问路”。课文内容讲的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先生来到南京,想参观历史博物馆还要到邮局去,他不认识路,于是他在向学生Yang Ling 问路,Yang Ling在为他指路。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同的英语问路方法或给别人正确指路。例如:
A: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please?
B:Go along ..., and then turn ... at the ...crossing.
A:How far ...?
B:It’s about ... kilometer away .
A: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B: ...
既然这课的话题是“问路”,我们得考虑此话题可能在一个什么样的比较自然的情况下发生。课前,我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备课,大家一起设计本课的拓展运用部分,即总任务。学生们讨论后认为:外国人到本地来旅游、办事,他们不认识路,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他们会用英语问路,本地人用英语指路。学生们有的还去旅行社调查,外国人会到南京哪些地方去。经过学生们的努力,他们提供了以下六个地点: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明孝陵、紫金山和南京新华书店。我组织一些英语积极分子回家把这六个地点的英文表达通过查字典,把英文名记下来,音标记下来,第二天抄在黑板上,让全班都记下来读准背会。当然我在其中为活动质量把关。这课我是提早一周准备的。因此,接下来的活动是组织学生分组走上社会,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比如中山陵这个地方离我校有多少公里(我校在新街口附近,交通方便),可以坐哪几路公交车到达,有多少站等。每组调查一个地点。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一张调查表,如下:
有的学生买来了南京市交通地图,在上面查找,有的走到汽车站去查找,有的学生上网查……学生了解了以上信息后,在真实的英语问路中,他们就能为别人提供真实的信息。在备课阶段,我们已经把本课的总任务,即拓展运用本课语言点的活动设计出来了。
在课前渗透拓展课文时所需要用的信息,为的是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做好心理准备,及作一些语言储备。实践证明,这个活動在课堂上很是出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了。
一次,在全区上公开课,我事先准备了很多帽子。上到最后一个活动时,我让学生与听课老师互动起来。学生离开座位,把帽子戴在听课老师头上,让他们演外国人,学生们演本地人。“外国人”向本地人问路,“外国人”去的地方只限于我屏幕上打出来的六张图即六个地方。“本地人”有问必答,因为他们已了解了这些地点的信息,因此,当我请几组师生上台来重新表演,学生们的表现获得了在场师生的喝彩。
第二次我向三百多位师范生开公开课。上到此环节时,我没有对学生进行限制,“外国人”可以由听课学生演,也可以由我自己的学生演。谁戴上帽子或背上旅行包,谁就演“外国人”。此次互动,对话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学生手中。好几个师范生被我的学生问得很是紧张。课堂上的成功,证明了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是有成效的。
学生中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学生点子多,集思广益。在备课中,教师吸取学生的创新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定能生动展开,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必然相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也因此更具有开放性。喜欢英语课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我将继续探索小学英语课改,让学生在英语课上“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