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12327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
  作者:张经纬 著
  定价:49元
  中华书局2018年3月出版
  纣王囚姬昌,姜子牙等献美女、骏马,哪样才让纣王动心?穆王西征的浪漫背后,还有一个惊人的社会交换体系?伯乐相马的传说中,居然隐藏着秦国崛起的密码?……太多的历史谜题,本书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答案,让我们拥有更宽阔的历史视野—在把握历史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作者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而是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傳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新知。
其他文献
海瑞,这位明代中后期的名臣,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之俊杰,是吏治之标帜,官员之楷模。他与包拯、况钟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一、从一介书生到县学教谕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因为人刚毅正直,自号刚峰,学者称其为刚峰先生。他的始祖可以上追到南宋的海俅,海俅从福建迁到广东,落籍在番禺,因此海瑞在自述中称自己是“番禺人”。又因为海瑞的高祖海答儿在明初从军而到了海南岛,所以
期刊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七七有专传。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等职。在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廉洁勤谨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他义不辞难、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为民
期刊
隋朝的历史不长,只有37年,但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制度建设方面却很有成就。两汉至南北朝基本上沿袭秦制,自唐至清大致上又沿用隋制,所以隋代的制度同秦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比如在官制上,隋文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不同意时可以驳回。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分设吏(管人事)、礼(管学校、科举、祭祀)、兵(管军事)、刑(管刑狱
期刊
怎样与下级或员工沟通?关键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要善于换位思考。曾子说孔子的为人准则是“忠”“恕”两个字。那么,究竟什么是“忠”和“恕”呢?“忠”就是给别人带来好处,“恕”就是不给别人带来坏处。“忠”就是尊重对方、帮助对方,“恕”就是理解对方、不伤害对方。  “忠”是对别人忠诚。孔子把“忠”看作最高道德修养“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态度稳重端庄,工作严肃认真,为人忠心耿耿,就是到
期刊
古代官员仕宦生活是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毛诗序》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择友是参与仕宦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名臣和思想家在论述如何择友方面,有着精深的见解和独特的分析。  砥砺学问  钱穆在《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中说:“朋友一伦亦与人之为学最相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明代的曹端在永乐年间出任霍州学正,教学有方,“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当时,有一个
期刊
有一种颜色离我们很近,我们时刻处于它的环抱之中。它是澄澈天空的颜色,是明净湖泊的颜色,是浩瀚海洋的颜色。它就是我们美丽星球的主打色——蓝。  “蓝”上“艹”下“监”,“艹”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草木有关,“监”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之相近。一般认为,“蓝”最初是指一种叫做蓼蓝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靛青,用作染料,例如《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用于“染青”的草不只
期刊
我国古代社会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后代的重要意义。古代社会最尊贵者莫过于帝王之家,古代皇室如何教育后代、教育得好坏,不  仅关系到帝王个人和家族的利益,更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对皇室子弟教育的顶层设计  大约22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从制度层面考虑到后代的教育问题,在统治架构中设置了“师氏”这一官职。师氏除了给帝王提供政策顾问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培养王室子弟。  如何对
期刊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头戏,几乎每一位诗人都有山水诗作品。翻开《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绝大部分诗歌当中都有关于风景的描述:提起李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提起杜甫,我们就会吟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提起王维,我们也会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对大自然的描述和赞美是中国诗歌不可或缺的一个  部分。  因此,我们写作时就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
期刊
北宋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太守调任湖州太守。虽说是平调,也算是重用,因为湖州比徐州富庶。为此,苏轼向朝廷递交奏折,谈了一些感想。没想到,这封《湖州谢上表》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年六月,御史何正臣第一个跳出来,指斥苏轼在表中妄自尊大,愚弄朝廷。随后,另一个御史舒亶又跳出来,拿苏轼在杭州时的诗集说事,指控他的诗句讽刺新法和皇帝。御史中丞李定更是列出苏轼的四大罪状,上书神宗要求严办。神宗皇帝下
期刊
扇子源于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可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当时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出于障日、招风取凉、驱虫赶蚊等需要,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这便是扇子的起源。由此,扇子在后世又有“障日”之称。  但是,古书中提到的“扇”,不一定都指现代概念中用以取风驱暑的扇子。“扇”在古代至少有四种含义:一是指竹类编织的帘幕;二是指门或屏风;三是指一种布制的手巾;四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