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235-01
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多少年来屡禁不止的现象,甚至连政府的法规都不能制止,现在的孩子比大人累。教育家吕型伟曾说: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可能与儒家文化有关,作为同一文化圈的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不妨从历史文化背景上考查其成因。
古代圣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学习确实是件艰苦的劳动,学习者确需勤奋刻苦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被无限地扩大了,以致谁想要学得轻松一点,探寻一条通向成功的终南捷径就会被指责为荒废学业的旁门左道,多少读书人就是在前人走过的艰难沉重的求学路上含辛茹苦地跋涉着。
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以全封闭的管理方式要求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孩子,通过反复做题而掌握知识这样大运动量、超负担的训练增添竞争能力,是勤奋苦学观念活生生的写照。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仍然牢不可破,在这种伦理背景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更是天经地义。谁不堪重负,谁就可能被指责为不求上进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在教育价值观上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因此中国人,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大多数人历来把读书作为改变自己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敲门砖:“学而优则仕”,读书可走上仕途,从此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这种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狭隘性,为了这一狭隘的价值目标,人自然就会有冲动的狭隘心理,自然也就会不择手段,甚至残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只要能达到这一狭隘的价值。由于科举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并以此作为挑选人才的渠道;金榜题名,也就成了实现读书价值的唯一途径,成了教育者与读书者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的终极价值。它对学校教育影响的阴影至今尤在。表现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为助学生一臂之力,知识的传授和所谓的“智力开发”是教育的重点,教师就是为了考而教,学生就是为了考而学,追求形式,死记硬背,灌输为主,加重负担,打疲劳战,学生不堪作业、考试的重负。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地域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还存在着“上大学难”、“就业难”的现象,导致升学竞争、就业竞争激烈,这就更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病症。
但是,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即使并不存在“上大学难”、“就业难”两大难题,学生的负担依然不会减轻。最好的明证就是,像北京这样并不存在“上大学难”的大城市,广大家长不管是否讲得清楚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大家还是认为读书比不读书好,“知识改变命运”是人们的共识。特别是当民众温饱解决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更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含金量,看到了读书非比他物的功利价值,他们还是把读书作为追求更高功利价值的手段。这就是人们(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为什么看到了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却表现出那样大的宽容,甚至认同的原因;这也就是广大教师已感到学生不堪重负,却无丝毫心慈手软,甚至还在加压的原因。因为如果要减轻学生负担,一旦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名落孙山,不能实现教育功利价值,教师就可能受到四面八方的诘难,指责其没有工作责任心,不对学生负责,不讲职业道德,误人子弟。教师孱弱的肩膀能承受得起这沉重的伦理十字架吗?作为学生本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利价值,则更不敢丝毫懈怠,有的甚至自己还不断加压。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几年来己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用心探索,试图解决的问题。但改革的步子总迈不大,甚至还出现中小学生书包越背越重的现状。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靠教师的力量,也不是教育业内部从根本上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根本改变全社会的观念,从而带动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可能把“减负”变为现实,真正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生活的轻松些。
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多少年来屡禁不止的现象,甚至连政府的法规都不能制止,现在的孩子比大人累。教育家吕型伟曾说: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可能与儒家文化有关,作为同一文化圈的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不妨从历史文化背景上考查其成因。
古代圣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学习确实是件艰苦的劳动,学习者确需勤奋刻苦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被无限地扩大了,以致谁想要学得轻松一点,探寻一条通向成功的终南捷径就会被指责为荒废学业的旁门左道,多少读书人就是在前人走过的艰难沉重的求学路上含辛茹苦地跋涉着。
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以全封闭的管理方式要求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孩子,通过反复做题而掌握知识这样大运动量、超负担的训练增添竞争能力,是勤奋苦学观念活生生的写照。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仍然牢不可破,在这种伦理背景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更是天经地义。谁不堪重负,谁就可能被指责为不求上进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在教育价值观上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因此中国人,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大多数人历来把读书作为改变自己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敲门砖:“学而优则仕”,读书可走上仕途,从此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这种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狭隘性,为了这一狭隘的价值目标,人自然就会有冲动的狭隘心理,自然也就会不择手段,甚至残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只要能达到这一狭隘的价值。由于科举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并以此作为挑选人才的渠道;金榜题名,也就成了实现读书价值的唯一途径,成了教育者与读书者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的终极价值。它对学校教育影响的阴影至今尤在。表现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为助学生一臂之力,知识的传授和所谓的“智力开发”是教育的重点,教师就是为了考而教,学生就是为了考而学,追求形式,死记硬背,灌输为主,加重负担,打疲劳战,学生不堪作业、考试的重负。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地域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还存在着“上大学难”、“就业难”的现象,导致升学竞争、就业竞争激烈,这就更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病症。
但是,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即使并不存在“上大学难”、“就业难”两大难题,学生的负担依然不会减轻。最好的明证就是,像北京这样并不存在“上大学难”的大城市,广大家长不管是否讲得清楚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大家还是认为读书比不读书好,“知识改变命运”是人们的共识。特别是当民众温饱解决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更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含金量,看到了读书非比他物的功利价值,他们还是把读书作为追求更高功利价值的手段。这就是人们(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为什么看到了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却表现出那样大的宽容,甚至认同的原因;这也就是广大教师已感到学生不堪重负,却无丝毫心慈手软,甚至还在加压的原因。因为如果要减轻学生负担,一旦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名落孙山,不能实现教育功利价值,教师就可能受到四面八方的诘难,指责其没有工作责任心,不对学生负责,不讲职业道德,误人子弟。教师孱弱的肩膀能承受得起这沉重的伦理十字架吗?作为学生本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利价值,则更不敢丝毫懈怠,有的甚至自己还不断加压。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几年来己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用心探索,试图解决的问题。但改革的步子总迈不大,甚至还出现中小学生书包越背越重的现状。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靠教师的力量,也不是教育业内部从根本上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根本改变全社会的观念,从而带动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可能把“减负”变为现实,真正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生活的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