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恪与鲁迅的书香之交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1589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画家陈衡恪,字师曾,是史学家陈寅恪的长兄,梁启超称其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1898年,陈衡恪寄居在张之洞创办的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期间与鲁迅结下友谊。两人一起留学日本,谈艺论道,互赠作品。回国后,两人分别几年之后再聚首,同在教育部任职,交往更加密切,可谓生活中的良友、艺术上的知音。
  两人的友情,带着浓浓的书香味。书香氤氲弥漫,各自重要的作品出版,留存在彼此的人生记忆里。
  初识矿路学堂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如此家国巨变,在思想上给陈衡恪以强烈的震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措施全被废除,唯独保留下京师大学堂。这说明举办新式的教育,已经成为朝野的共识。是年,陈衡恪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当时由南京水师学堂转入矿路学堂学习的鲁迅。
  陈衡恪和鲁迅成为同学是两人友情的开始,也是两人人生的转折点。在矿路学堂,鲁迅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良师——俞明震。1901年,俞明震被任为江南陆师学堂总办兼附设矿路学堂总办。俞明震是个“新党”,倡导新学问,树立新风气。后来,《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的“恪士师”“俞师”,指的就是俞明震。鲁迅留学日本学医学而终竟从文,俞明震对其的影响非同小可。对于陈衡恪来说,俞明震是良师,是学校校长,而且还是亲戚。俞明震的妹妹俞明诗是陈衡恪的继母,陈衡恪叫俞明震舅舅。在矿路学堂时,陈衡恪是俞明震的助手,帮助他起草一些文案。
  同船留学日本
  1902年,鲁迅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在俞明震的带领下,由南京出发去日本留学。陈衡恪以俞明震的“文案”的身份,带着弟弟陈寅恪随团同船赴日。
  初到日本时,陈衡恪与鲁迅共同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书院,朝夕相处,时常一同吃饭饮酒、赋诗唱和。后来,陈衡恪入高等师范习博物学,经常到山野采集植物标本,细致研究动植物的结构、色彩,这对他日后的绘画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衡恪在日本留学长达八年,1910年回国,应邀担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的博物学教员。这段时间,陈衡恪在美术创作方面开始发力。在书画篆刻上,他得到了吴昌硕的亲授和指点,常作石鼓文、篆书、隶书和楷书,并刻章治印。鲁迅在日本留学长达七年。1910年前后,鲁迅陆续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中学、绍兴师范学校任教。教学之余,陈衡恪和鲁迅都热衷创作美术作品。两人求学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同,甚至家世经历也相似,这就注定了两位好朋友的重逢,一起共事。
  槐堂俟堂相伴
  1913年秋天,陈衡恪辞职入京,任教育部编纂,主图书编辑工作近十年。此时,陈衡恪和鲁迅同在教育部任职,交往甚密,二人时常在一起逛琉璃厂、谈论金石,并互赠作品。
  早在1909年,陈衡恪就曾为鲁迅的第一本译著《域外小说集》题写封面书名。《域外小说集》封面由鲁迅设计,陈衡恪题签,在日本东京自费出版。书的封面采用青灰色的瓷青纸,上方的横幅式图案,画的是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文艺女神缪斯在晨曦中弹奏竖琴,充满了异域风情。图案下方是陈衡恪写的篆书“域外小说集”。从日本到回国,书与画、篆刻和碑拓,都凝聚着两人的友情。
  如今,在鲁迅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陈衡恪赠送鲁迅的9幅画,其中山水5幅、花卉4幅,都是颇具功力而又随意的文人画小品。陈衡恪为鲁迅刻章多枚,保存在鲁迅博物馆里的就有“周树”(石章,1915年陈师曾刻)、“会稽周氏藏本”(紫檀木章,1917年陈师曾刻)、“会稽周氏”(石章,1915年陈师曾刻)、“俟堂”(石章,1916年陈师曾刻)等印五六枚。
  1915年秋,陈衡恪移居友人张棣生在新华街的住所,自署匾额隶书“槐堂”二字。迁居西城裤子胡同后,他仍用“槐堂”的堂号。1919年秋天,陈衡恪和儿子在“槐堂”留下一张合影照片,从中可以感受到“槐堂”里浓厚的艺术气息。


  1916年11月30日,“上午陈师曾贻印章一方,文曰‘俟堂’”。许寿裳曾问鲁迅为什么要刻“俟堂”的印章,鲁迅回答说:“因为陈师曾那时送我一方石章,并问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堂’吧。”许寿裳曾说:“我听到这里,就明白了这‘俟’字的含义。那时部里的某长官颇想挤掉鲁迅,而他就安静地等着,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也。”
  陈衡恪号“槐堂”,而鲁迅的另一个笔名为“俟堂”,二者相映成趣。
  购藏师曾遗墨
  1923年夏天,陈衡恪得知继母俞明诗病危,从大连出发,马不停蹄驰归南京。在继母病床前,他亲奉汤药数旬,昼夜不离。不久,继母病逝。他也因连日劳累和悲伤过度,染病不起。陈衡恪本来就身体孱弱,不幸又染上伤寒,但医生误诊为痢疾,以致延误了治疗。9月17日,陈衡恪病逝,48岁就英年早逝,这是中国艺术界的一大损失。
  对于陈衡恪的书画篆刻艺术,鲁迅是极为看重的。1928年2月1日,鲁迅寄李霁野信,想找一张陈衡恪的花卉笺纸作为《朝花夕拾》的封面,但后因找不到合适的,才托了陶元庆设计,可见其对此事念念不忘。在1933年编印《北平笺谱》时,鲁迅选用了陈衡恪的山水、花鸟等笺三十二幅,并在序言中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公允的颂扬:“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其雕镂;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而诗笺乃开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会,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陈衡恪和鲁迅是同学,是同事,更是生活中的朋友,是艺术上的知音。
  陈衡恪病逝后,故宫博物院编印《师曾遗墨》十辑,陆续出版,时间长达两年。鲁迅逐期购买,直至购齐,他还保存有一张陈衡恪撰文书写的《陈衡恪继妻汪梅未墓碑》拓片。想起二十多年来与陈衡恪的交往,鲁迅心中既有春天的和煦,又有秋天的萧瑟,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滋味了。
其他文献
宁成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哺育成长的书籍装帧艺术家。  1942年,宁成春生于河北景县。1960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书籍美术专业。1965年毕业,先到农村读物出版社,四年后调入人民出版社。这时范用是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主管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宁成春成了范用的部下。家里穷困,伯父与大哥又先后被打成“右派”。宁成春“初中才加入少先队,大学三年级才加入共青团,比别人都晚好几拍”。他说
目的 基于Kano模型分析技术挖掘高血压患者和社区医生需求并构建新型社区高血压服务体系。方法 首先,通过深度访谈洞察两类用户的服务需求要素,然后用KJ法进行归纳整理。其次
“淋漓尽致”的误用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讲话表达得详尽、透彻。淋漓,液体往外渗或往下滴的样子,这里形容畅快、尽兴。例如清·无名氏《杜诗言志·草堂》:“然吾观其前一段叙乱处,叙得何等简洁,便是史公绝妙笔法;中一段描写乱人情景,何等淋漓尽致,便是《三百》惩戒法旨。”汪曾祺《皮凤三楦房子》:“大概是因为通过这些故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扬州一带的世态人情,说出一些人们心中想说的话。”李准《黄河东流去》:
目的研究单自由度线性和非线性包装件位移响应首次穿越损坏的概率问题。方法对于单自由度线性包装件,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将位移首次穿越问题转化为标准正态变量空间中的几何
石头长出尖锐的棱角在瓦砾和玻璃碴的拥戴下摆出了八阵阵杂草纠集蒲公英
现代社会呼唤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外语人才,而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外语人才又离不开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教师。本文从通用型知识结构和板块型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对高校外语教师
少年失怙,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年轻时崇尚实业救国,立志悬壶济世,追随杭嘉湖的妇科名医陈我如学习中医;茅盾的母亲,是陈我如的爱女陈爱珠,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会算术女红、诗词歌赋。5岁时,茅盾由母亲开蒙,读《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没有适合小孩的历史课本,母亲就自己动手编写。当那些私塾里的孩子在摇头晃脑背诵《三字经》时,茅盾已初识新学,打开眼界。  后来,因外祖父去世
本文从人才培养标准出发,分析了自学考试制度专业计划、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时期改革与创新自学考试制度的对策建议。
怀揣桃源行走,行走处即是桃源。  认识子扬,未见其人,先睹其文。于是,便被他的文字牵紧了目光,跟随着他的脚步,我惊喜地逢着一片少年心中的桃源。  少年心底的桃源,是一程又一程的山水,在眼底淡去又在心里念起,拥着一帘文字的清梦。我细细地捧着,赏着,视若珍宝。是的,它就是珍宝。  如果你听过夏夜虫蛙的鸣叫,听过秋风掠过树梢的声音,就能听到自己的心从浮躁的尘世里缓缓归来。如果你见过子扬笔下的山水,你就会
“置若罔闻”与“熟视无睹”  “商品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见它,有些人却置若罔闻,不去研究它的规律。”这是把“置若罔闻”同“熟视无睹”混为一谈了。  “置若罔闻”,意思是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置,放着;罔,无,没有;闻,听见)形容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予理睬。例如《红楼梦》第十六回:“宁荣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冯德英《迎春花》:“遇到这后一种场合,谁说他落后也好,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