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名家吴非老师的《前方是什么》,我领略到了吴非老师这样一位有思想,敢说、敢做的普通而又极不普通的智者的形象。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新教育,以一名引领者的姿态带领我们前行。正如他自己在书的自序中说的那样,“教育是为了要让学生像人一样活着,要让他们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在书中,吴非老师对一些教育现象,特别是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现象”的阐述,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说他是“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代言人,一点也不夸张。正是像他一样的那些来自心底的,对教育、对新课改的先见与呐喊,我们的教育才得以继续前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新课改,才有了前进的理由。
一、前方是什么?
吴非老师问过几位前辈,当时为什么选择做教师,他们说,是一部前苏联的电影《乡村教师》影响了他们,他们也幻想在那遥远的、荒凉的、贫穷的村里,能像瓦尔瓦拉那样,亲切地对着讲台下的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说,“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正是那天使般圣洁的声音不断地在耳际回响,才使他们也成为了天使中的一员。
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对老师非常崇拜,于是当一名老师成了自己的愿望。其实每个为人师者在成为教师之前,都曾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走上三尺讲台。然而在现实中,在很多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有些老师浑浑噩噩,人云亦云,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吴非老师说,“我周围的‘知识分子’怎么就那么满足于有人告知的知识和思想,他们没有任何排异功能,就像按照标准生产出的部件,别人为他灌输意识,就真的好像可以随意拼接组装一样。”而有的老师却保持自己的对教育的思考,在反思中做一位“有信仰,站直了的人”。正如吴非老师,他一直在思考教育,思考教育中的种种现象,并用自己敏锐而犀利的笔锋,引领我们思考什么是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的著作《不跪着教书》《中国人的人生观》以及《前方是什么》都是这种教育思想的体现。我相信在吴非老师的带领下,会有更多的有思想的老师朝前走去,直到走出光明!
二、第一滴污垢
吴非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阳阳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午的语文课上,老师发了一张试卷,上面有一些习题,学生们做完后,老师讲完,也就下课了。下课后,邻班的语文老师对在窗口附近的阳阳,拿过试卷看了看,并表扬了阳阳几句。然而下午第一节课上,语文老师严肃地批评阳阳“随随便便”,然后又压低声音对大家说,“以后我们班发的试卷,不能给其他班的老师看,记住了吗?”
像阳阳这样初入校门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空白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引导着他们,所以老师就是他们心中圣洁的神,老师的话语就是“圣旨”。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无愧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吗?对优生的偏爱,对“差生”的冷眼与热讽,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无心的话,都有可能在伤害着孩子。我们为人师者的历程中,在学生心灵上滴上了多少污垢呢?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它对学生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那么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吧,尽自己所能,不给学生在心灵上增添污垢,而是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干净、纯洁地成长。
三、教育,没有小事
“如果学生忘记交作业,至多批评一句就算了,千万不要让他跑回家去拿;上课时有孩子可能会神色不安,也许是内急,你可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是不是想上洗手间——要知道,一个胆小的孩子会憋出病来;学生上课迟到,不要过多责备,他可能已经很难堪了,你再追究他也妨碍了班上其他同学听课;如果学生病假后来上课,尽可能不要让他补作业,学生病后也许比较虚弱,等他痊愈了再说。”
我们每个为人师者反思一下,我们按照吴非老师说的去做了吗?就拿课间学生10分钟来说吧,有多少老师打着“为了学生”的旗号,拖堂,再拖堂,直至拖到下一节课快上的时候。这时的无奈的孩子们,其中大胆的,为了解决内急,以出百米赛跑的速度,向厕所飞奔;而更多的胆小的同学则是忍着内急,直到第二节课下。这事虽然看起来小,但长期以来,孩子的身体能不出问题吗?还有的老师一旦看到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就板着脸孔,恶狠狠地让学生重做。其实或许是各科布置的作业太多,学生一直做到很晚,他太疲惫了,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此种种,真是太多了。老师,我们真正呵护学生的心灵了吗?我们运用教育机智了吗?那么从现在开始,努力走进孩子,从身体,到心灵,去了解他们,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切真正为了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填充知识的机器。
四、反思,才有发展
作为教师,经常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是提高教师专业修养的有效途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当反思,反思自己在育人方面、在教学方面的点点滴滴:我的哪些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我的哪些做法是必须改进的?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出彩?
有的老师在教学上很善于反思,比如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这些都是很好的反思习惯。只有这样时时反思,处处反思,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比如写教学随笔、写班级博客等,都是经验的积累、结晶并积淀的过程。如果这样一直坚持,并把自己的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一定在不断地成长。
在育人方面,更值得自己多反思。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个性迥异的不同的个体,这种方法对这个学生适用,而对那个学生不一定适合。特别在处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时,老师更要慎重,千万不要“扼杀”了那颗上进的心。
五、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山东,从2008年至今,一直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改,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作息时间规范了,教材规范了,课时规范了,很多教学上的内容从形式到实践都在规范着。那么在新课改的大好环境下,教师显然不能再靠“题海战”,不能再靠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那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吴非老师提出:“课改的‘本钱’在哪里?在于教师的观念和专业水平。”而教师观念乃至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而实践也证明,只有那些善于读书的老师,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成长得更快。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读书史。”是啊,“有一支爱读书并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 。但在工作之中,有的老师觉得缺少读书的时间,缺少读书的环境,甚至缺少读书的需求。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借口,我们的学校都有图书室、阅览室,有那么多的图书资源等待我们去阅读、去分享,为何不从现在行动起来呢?做老师,工作是忙一些,累一些,但我们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读书,比如备课之余,比如睡前。
读书时中,我慢慢从开始喜欢,到现在的喜欢,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当读了一些书后,还会有写的冲动,只有当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笔端流淌出来,才会感到由衷的快乐。
读书,是提升自己的最重要的途径;读书,是实施好课改的必经之路。那就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敬畏书籍,以一颗庄重的心,爱上书籍,与书香做伴,充实自己,反思教学,丰腴教育。
在书中,吴非老师对一些教育现象,特别是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现象”的阐述,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说他是“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代言人,一点也不夸张。正是像他一样的那些来自心底的,对教育、对新课改的先见与呐喊,我们的教育才得以继续前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新课改,才有了前进的理由。
一、前方是什么?
吴非老师问过几位前辈,当时为什么选择做教师,他们说,是一部前苏联的电影《乡村教师》影响了他们,他们也幻想在那遥远的、荒凉的、贫穷的村里,能像瓦尔瓦拉那样,亲切地对着讲台下的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说,“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正是那天使般圣洁的声音不断地在耳际回响,才使他们也成为了天使中的一员。
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对老师非常崇拜,于是当一名老师成了自己的愿望。其实每个为人师者在成为教师之前,都曾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走上三尺讲台。然而在现实中,在很多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有些老师浑浑噩噩,人云亦云,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吴非老师说,“我周围的‘知识分子’怎么就那么满足于有人告知的知识和思想,他们没有任何排异功能,就像按照标准生产出的部件,别人为他灌输意识,就真的好像可以随意拼接组装一样。”而有的老师却保持自己的对教育的思考,在反思中做一位“有信仰,站直了的人”。正如吴非老师,他一直在思考教育,思考教育中的种种现象,并用自己敏锐而犀利的笔锋,引领我们思考什么是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的著作《不跪着教书》《中国人的人生观》以及《前方是什么》都是这种教育思想的体现。我相信在吴非老师的带领下,会有更多的有思想的老师朝前走去,直到走出光明!
二、第一滴污垢
吴非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阳阳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午的语文课上,老师发了一张试卷,上面有一些习题,学生们做完后,老师讲完,也就下课了。下课后,邻班的语文老师对在窗口附近的阳阳,拿过试卷看了看,并表扬了阳阳几句。然而下午第一节课上,语文老师严肃地批评阳阳“随随便便”,然后又压低声音对大家说,“以后我们班发的试卷,不能给其他班的老师看,记住了吗?”
像阳阳这样初入校门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空白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引导着他们,所以老师就是他们心中圣洁的神,老师的话语就是“圣旨”。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无愧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吗?对优生的偏爱,对“差生”的冷眼与热讽,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无心的话,都有可能在伤害着孩子。我们为人师者的历程中,在学生心灵上滴上了多少污垢呢?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它对学生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那么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吧,尽自己所能,不给学生在心灵上增添污垢,而是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干净、纯洁地成长。
三、教育,没有小事
“如果学生忘记交作业,至多批评一句就算了,千万不要让他跑回家去拿;上课时有孩子可能会神色不安,也许是内急,你可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是不是想上洗手间——要知道,一个胆小的孩子会憋出病来;学生上课迟到,不要过多责备,他可能已经很难堪了,你再追究他也妨碍了班上其他同学听课;如果学生病假后来上课,尽可能不要让他补作业,学生病后也许比较虚弱,等他痊愈了再说。”
我们每个为人师者反思一下,我们按照吴非老师说的去做了吗?就拿课间学生10分钟来说吧,有多少老师打着“为了学生”的旗号,拖堂,再拖堂,直至拖到下一节课快上的时候。这时的无奈的孩子们,其中大胆的,为了解决内急,以出百米赛跑的速度,向厕所飞奔;而更多的胆小的同学则是忍着内急,直到第二节课下。这事虽然看起来小,但长期以来,孩子的身体能不出问题吗?还有的老师一旦看到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就板着脸孔,恶狠狠地让学生重做。其实或许是各科布置的作业太多,学生一直做到很晚,他太疲惫了,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此种种,真是太多了。老师,我们真正呵护学生的心灵了吗?我们运用教育机智了吗?那么从现在开始,努力走进孩子,从身体,到心灵,去了解他们,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切真正为了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填充知识的机器。
四、反思,才有发展
作为教师,经常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是提高教师专业修养的有效途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当反思,反思自己在育人方面、在教学方面的点点滴滴:我的哪些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我的哪些做法是必须改进的?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出彩?
有的老师在教学上很善于反思,比如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这些都是很好的反思习惯。只有这样时时反思,处处反思,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比如写教学随笔、写班级博客等,都是经验的积累、结晶并积淀的过程。如果这样一直坚持,并把自己的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一定在不断地成长。
在育人方面,更值得自己多反思。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个性迥异的不同的个体,这种方法对这个学生适用,而对那个学生不一定适合。特别在处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时,老师更要慎重,千万不要“扼杀”了那颗上进的心。
五、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山东,从2008年至今,一直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改,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作息时间规范了,教材规范了,课时规范了,很多教学上的内容从形式到实践都在规范着。那么在新课改的大好环境下,教师显然不能再靠“题海战”,不能再靠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那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吴非老师提出:“课改的‘本钱’在哪里?在于教师的观念和专业水平。”而教师观念乃至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而实践也证明,只有那些善于读书的老师,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成长得更快。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读书史。”是啊,“有一支爱读书并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 。但在工作之中,有的老师觉得缺少读书的时间,缺少读书的环境,甚至缺少读书的需求。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借口,我们的学校都有图书室、阅览室,有那么多的图书资源等待我们去阅读、去分享,为何不从现在行动起来呢?做老师,工作是忙一些,累一些,但我们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读书,比如备课之余,比如睡前。
读书时中,我慢慢从开始喜欢,到现在的喜欢,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当读了一些书后,还会有写的冲动,只有当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笔端流淌出来,才会感到由衷的快乐。
读书,是提升自己的最重要的途径;读书,是实施好课改的必经之路。那就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敬畏书籍,以一颗庄重的心,爱上书籍,与书香做伴,充实自己,反思教学,丰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