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诈死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peng4610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你们遇到过动物装死的事情吗?有时候,你捉到一只麻雀,它会躺在你的手掌里,好似死了一般,可是只要你稍不注意,它就会疾飞而去。像麻雀一样,自然界的动物为了生存,会想出很多办法来保护自己。
   (淘 淘)
  猴子装死逮乌鸦
  有个耍猴的艺人,经常用链条将猴子拴在院子里的一根柱子上。猴子习惯爬到柱子的顶端,常常一蹲就是半天。树上的乌鸦看见猴子蹲在杆顶,便趁其不备,疾飞而下,把猴子盘里的食物吃个精光,害得猴子常常饿肚子。
  有一天,猴子好像得了什么病似的,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样子。它慢腾腾地从柱子上爬下来,两手捧打着胸部,很痛苦的样子。树上的乌鸦看到猴子的表现,感到很奇怪,呆在树上静静地观察着。后来,猴子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突然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双目紧闭,不动弹了。那些乌鸦以为猴子死了,便一哄而下,打算把这只猴子的食物都抢个精光。猴子也真像死了一样,一点反应都没有。有一只胆大的乌鸦,一路叫,一路跳,跳到猴子的身旁。哪知猴子突然跳了起来,以闪电般的速度,一把将它牢牢抓住。这时,猴子狂笑起来,一边笑,一边拔乌鸦的毛,乌鸦发出一阵惨叫。猴子把乌鸦的毛拔光了,还不解气,又爬到柱子顶端,将乌鸦从高空狠狠地往下摔去。从那以后,乌鸦们再也不敢来抢猴子的食物了。
  狐狸装死逃生
  民间有许多关于狐狸的传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狐狸也是诡计多端,狡猾透顶的,特别是它诈死的伎俩,最为有趣。有一只狐狸,从一个小孔钻进一家鸡舍,把里面的鸡全吃光了。但进舍有孔,出舍却无门。这个狐狸吃鸡太多,肚腹胀大,不能再从原路出去了。第二天一早,鸡舍主人发现鸡舍里躺着一只死狐,就将它拖出,打算埋到野地里。哪知这个“死狐”一到野地,立刻就跳起来,狂奔而逃了。
  牛装死耍赖
  在印度的一个小山村,发生过牛诈死的事。有一头公牛经常去偷吃村里的一个医生家的牧草。这头公牛在当地被尊为“圣牛”,所以土著人一般都不敢碰它。后来土著人奉了医生之命,用棍棒去敲赶,不料此牛不堪一击,被打了一下竟然就地倒毙了。土著人大惊,以为事态严重,赶紧告诉了医生。这个医生前来诊断,发现此牛原来是装死,赖在这儿不想走。医生拿来一块烧红的煤,放在牛屁股边。开始的时候,这头牛强忍着,撑了不多久,熬不住了,就乖乖地从地上爬起来,甩甩尾巴走了,一边走,一边哞哞地大叫,好像在说:“哼,我还会再来的!”
其他文献
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同学们,清朝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着意愿资妙选材”由此可见古人非常重视选材,事实上,任何一个善于写作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去选择新颖的材料,材
如果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的话,则与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典型形态分别为统治型、管理型和服务型社会治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众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见仁见智。系统论的建立及发展,为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开辟了道路,突破教育研究的传统模式,从系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词语解释]  蜀:四川。  欲:想要,要。  恃:凭借,依靠。  往:去。  钵
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就是“观察”,可是,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习作材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观察,还要细致、耐心地观察。意大利文艺复兴
随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给排水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非常重要,轻则会影响建筑给排水使用的性能,重则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本文阐述了
有的同学以为,只有写惊险紧张的大事,才能把作文写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小事也有闪光点,抓住它,也能写出佳作。《智力闯关》一文,就是写生活中的小事,却写得很有趣
混凝土具有很多其他材料所不能具备的性能,所以当今社会对于混凝土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公路桥梁、公用与民用建筑、水电、水运等行业工程中.虽然混凝土在性能上具有独特的
中国载人深潜试验完成了从零到3700米水深的重大跨越,成功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中国掌握了3500米以上的深潜技术。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蛟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