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法》课程属于高职院校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是管理系营销与策划、财务管理等专业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迫切要求。本文将会对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教学缺失、教学素材单一、教学模式单调乏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套针对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期确保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经济法》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而且法律条文多、理论性强、难理解又枯燥、动态变化大,但是该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基本法学理论知识缺乏,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一定的法学基础,从而增加了《经济法》理论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而传统《经济法》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就需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法治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而且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不仅要学法、知法、用法和守法,而且还需要弘扬法治精神,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迫切要求
市场经济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既需要懂管理、经济、金融投资、财会会计等知识,而且还需要懂法律、用法。此时就需要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培养既懂法律知识,又懂经济知识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实际上,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未对系统性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却对法律教育岗位提出了较高的针对性,并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各职业资格考试所需技能、知识、素养等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确保高职学生顺利完成就业或创业。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技能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而具备法律素质是《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而且还可以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需求
通常情况下,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而未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此时,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有效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
《经济法》与其他学科保持着密切的相关性,是法学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非法学专业学生未涉及到《经济法》相关课程,导致他们对《经济法》的一些专业名词、理论和制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如果教师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将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通常情况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无形之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而且《经济法》教学目标制定阶段,过于追求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全面的掌握《经济法》相关知识与技能,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缺失
在《经济法》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虽然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只是一些简单的皮毛而已,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上,《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在具体教学阶段,由于实践教学的缺失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有个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素材单一
通常情况下,《经济法》教学素材一般是以教材、PPT、教案为主,并且大多数教材的开发是通过对本科教材的简化压缩而来,这样就会导致教师过于关注法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实际上,由于受到与教材配套等因素的限制,PPT、教案等教学素材存在比较强的理论性,很少涉及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如证据材料、合同示范文本等典型素材,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发现,单一的刺激极易诱发学生出现厌倦感和疲劳感。目前,《经济法》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对教材中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进行讲解,并适当的穿插一些案例,虽然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不利于《经济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占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加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导致《经济法》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开展《经济法》课程教学阶段,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由于《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想更好的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參与热情和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案例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属于科学、高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并且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一般是指在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案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常见的一些典型案例,在对其进行讲解后,鼓励学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自己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是从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并将感性认知提升至理性认识,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妥善处理,以此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2.任务驱动教学法
该方法是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其一般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拆分为具体工作任务,并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信息搜集和项目实施,以便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传统的再现式教学演变成探究式教学,并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问题驱动下进行,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共有资源和知识的应用,来完成自主探索和协作互动,确保《经济法》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任务来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实践任务完成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思考、探究、运用、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情境式教学法
该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开展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顺利的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高职学生还可以对《经济法》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思考和运用,并通过再现某种场景的方式来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情境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合同谈判、模拟法庭、法庭旁听等方式,来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二)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教学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经济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确保《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在进行《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教学教学要求和特点,来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法》教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有案例实训、参观校外实训基地、组织模拟法庭、法庭旁听等。例如,在对《公司法》一节内容进行讲解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在实践教学具体开展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模拟组建公司,各小组成员可以借助课外时间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随后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组建公司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具体哪些流程以及公司章程拟定等内容,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经济法》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更好的胜任“双师型”教师,就需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法律援助、企业法务活动,这样既可以加深教师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法务实践能力,为《经济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为了确保《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方式来确保《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動的有效性。(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法》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而且法律条文多、理论性强、难理解又枯燥、动态变化大,但是该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基本法学理论知识缺乏,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一定的法学基础,从而增加了《经济法》理论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而传统《经济法》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就需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法治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而且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不仅要学法、知法、用法和守法,而且还需要弘扬法治精神,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迫切要求
市场经济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既需要懂管理、经济、金融投资、财会会计等知识,而且还需要懂法律、用法。此时就需要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培养既懂法律知识,又懂经济知识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实际上,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未对系统性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却对法律教育岗位提出了较高的针对性,并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各职业资格考试所需技能、知识、素养等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确保高职学生顺利完成就业或创业。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技能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而具备法律素质是《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而且还可以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需求
通常情况下,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而未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此时,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有效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
《经济法》与其他学科保持着密切的相关性,是法学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非法学专业学生未涉及到《经济法》相关课程,导致他们对《经济法》的一些专业名词、理论和制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如果教师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将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通常情况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无形之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而且《经济法》教学目标制定阶段,过于追求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全面的掌握《经济法》相关知识与技能,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缺失
在《经济法》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虽然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只是一些简单的皮毛而已,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上,《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在具体教学阶段,由于实践教学的缺失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有个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素材单一
通常情况下,《经济法》教学素材一般是以教材、PPT、教案为主,并且大多数教材的开发是通过对本科教材的简化压缩而来,这样就会导致教师过于关注法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实际上,由于受到与教材配套等因素的限制,PPT、教案等教学素材存在比较强的理论性,很少涉及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如证据材料、合同示范文本等典型素材,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发现,单一的刺激极易诱发学生出现厌倦感和疲劳感。目前,《经济法》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对教材中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进行讲解,并适当的穿插一些案例,虽然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不利于《经济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占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加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导致《经济法》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开展《经济法》课程教学阶段,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由于《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想更好的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參与热情和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案例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属于科学、高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并且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一般是指在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案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常见的一些典型案例,在对其进行讲解后,鼓励学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自己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是从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并将感性认知提升至理性认识,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妥善处理,以此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2.任务驱动教学法
该方法是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其一般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拆分为具体工作任务,并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信息搜集和项目实施,以便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传统的再现式教学演变成探究式教学,并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问题驱动下进行,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共有资源和知识的应用,来完成自主探索和协作互动,确保《经济法》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任务来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实践任务完成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思考、探究、运用、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情境式教学法
该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开展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顺利的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高职学生还可以对《经济法》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思考和运用,并通过再现某种场景的方式来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情境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合同谈判、模拟法庭、法庭旁听等方式,来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二)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教学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经济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确保《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在进行《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教学教学要求和特点,来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法》教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有案例实训、参观校外实训基地、组织模拟法庭、法庭旁听等。例如,在对《公司法》一节内容进行讲解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在实践教学具体开展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模拟组建公司,各小组成员可以借助课外时间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随后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组建公司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具体哪些流程以及公司章程拟定等内容,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经济法》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更好的胜任“双师型”教师,就需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法律援助、企业法务活动,这样既可以加深教师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法务实践能力,为《经济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为了确保《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方式来确保《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動的有效性。(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