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的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改变了傳播格局,为公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网络暴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入手,分析从不知真相到获知真相这一过程中,网民受情绪左右下形成的网络舆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伪真相下,网友偏激情绪引发了网络暴力,但是随着事情真相被揭露,网民情绪逐渐理智,网络舆论最终回归正常轨道。
[关键词]网络暴力 舆论 “史上最毒后妈”
在网络时代,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和网络接触越来越频繁,人们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阅读新闻,享受休闲娱乐,甚至把网络作为发泄的窗口。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网民是分散不均,良莠不齐的,所谓网友评论是网友对事件的看法,不一定是客观和中立的意见。这就让学者们担心,网友评论如果被错误引导,便会引发一种舆论暴力,笔者将其称之为网络暴力。本文从“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人手,解读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李普曼指出:“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在没有完全认识客观环境之前,行为更多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在社会生活的层次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虚构”是对环境的描写,而这个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本身创造出来的。人与真相之间,介入了媒介的作用,因而到达受众那里的真相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真相,正如大师所说的人与真实环境之间存在的是拟态环境,人对真相的认识其实是人对通过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的认识,通俗一点就是外部的环境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是不一样的。传统媒体环境下,拟态环境虽然只是现实环境的一方面的缩影,但毕竟大众是理智的,大众对公共事务的讨论所形成的舆论反馈到媒体,由媒介代言的舆论也是一种理智的、偏差较小的舆论,一般来说给公众的导向也是正确的。然而在网络时代,迅速及时的信息传递似乎打破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方式,意见的汇合容易受网民情绪的控制,形成被情绪所左右的舆论。
李普曼还指出,“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映之间的三角关系”。在网络平台上,一些文字加几张图片的帖子足以引发网络评论,一个个网友的跟帖汇集起来,呈现出来的那个最响亮的声音便是最终的舆论。“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在网络上成为热点话题仅仅只用了一周时间,而网友的舆论就发生了三次转向,每一次舆论的转向都是伴随着真相的进一步被揭露。
一、网友冷漠的神经被刺痛
其实这个“史上最毒的后妈”事件很简单。2007年7月中旬,江西上饶市的某个地方台的一档栏目播出的一个后母虐女事件,节目播出后,当时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什么反响。后来有一个网民编辑了一个帖子《史上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贴在了某论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笔者在网络上找到了这个帖子,仅从这个帖子来看,笔者不能推测这是一个新闻炒作事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网友的这篇帖子,容易让人激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发自人性良知的呐喊。一个六岁的女童,身上多处伤痕,口吐鲜血,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震慑人心,后母虐打这个女童对网友来说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此时的网友已经不再理智,他们只相信眼前这个伤痕累累,大小便失禁的女童是遭毒打的结果,对于其中的内幕是否有其他原因网友已经没有理性的思考和追究。受情绪的影响,网友纷纷跟帖,谴责这个史上最毒的后妈。虽然其中也不乏理智的声音要广大网友警惕事件的真相,但是很快便被淹没在这一边倒的谴责声中。甚至有人发出网络通缉令,要通缉这个最毒的后妈,让其无颜生活。这个阶段的舆论倾向是暴力谴责的情绪占主导作用。
网络暴力的直接结果是:“继母被公安部门保护起来”。“22日,记者致电小慧的继母陈女士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据陈女士的邻居介绍,陈女士自20日起,就已被公安部门保护起来。鄱阳宣传部副部长江海涛对这一说法给予了证实。据江海涛介绍,因网络传言四起后,陈女士曾表达出想要自杀的念头,此外,还有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威胁陈女士的帖子。公安部门适时采取了保护措施。”
二、网友的同情心被激起
网络这个超级平台的号召力是无穷的,传统媒体也随之介入了这个事件的调查报道。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无证据显示后母虐待了6岁女童;女童亲生父亲站出来说话,孩子的伤是跌倒的;医院给出证明,这可能是血友病的症状,需到大医院确诊。随着真相的一步步逼近,网友的评论转向了呼吁捐款救助。事情出现转折,似乎后妈虐待孩童的事实不那么靠谱,网友们谴责的情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怜悯的同情心。网友表示不要再追究是谁导致了小女孩的悲剧,是时候来救助这个可怜的孩子了。这个阶段的舆论倾向是善意救助的情绪占主导地位。
网友的拯救生命,弘扬正义的舆论,引发了爱心公关。以下是引自腾讯网新闻:
“政府的危机公关,正在消除一场网络暴力。鄱阳县政府发出倡议书,呼吁社会为丁香小慧开展献爱心活动。
7月18日,鄱阳县民政局受省慈善总会委托,将1000元现金送到了丁香小慧的家中。……从7月21日早晨起,南昌两家大型超市正在向社会募捐,上饶也在进行。
目前,江西省慈善总会、鄱阳县都已设立专门帐户,接受社会捐助。
全国6家网站和纸媒正联合发起对丁香小慧的募捐活动。
截止记者发稿前,社会各项捐助已经达到近十万元。”
三、网友在获知真相后的反思
小女孩得以在上海最好的医院救治,医院给出的诊断是:小女孩确诊为血友病,身上的伤痕和口吐鲜血不是人为所造成的,而是发病的症状。最后媒体给出了答案,“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小女孩家庭没有钱治病才制造了这个“史上最毒后妈”的事件。小女孩家人出来认错了,后妈得以平反了。面对这个事实真相,当时所有的网友只有一个感觉,被欺骗和愚弄了。在这冷漠的时代,网友仅存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也被无情地利用了。这时网友能做些什么?当然又是一种情绪左右下的声音,“该对这个后妈说声对不起了”,然后就是网友和媒体的反思。网友质疑媒体,为什么当时不让后妈站出来澄清事实?网友天真地以为只要后妈站出来说出真相,也不至于他们被扣上网络暴力的头衔。2007年7月23日腾讯网的评论《善意谎言背后是公共救济制度缺失》一文中,作者指出:“审视丁香小慧被虐事件,尽管初衷是善意的,但性质是恶劣的。要消除影响、杜绝效尤,严肃处罚始作俑者以及不加甄别的新闻媒体都是必要的,但更必要的是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工作,尤其是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当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尤其是一个弱小的孩子和老人,连他们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这不光是政府保障工作的耻辱,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耻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耻辱。”
这个事件中,网络舆论从最初情绪的发泄到最终恢复理智,也印证了李普曼对舆论形成的过程的描述。公众意见的形成,必定是双向互动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会关注别人的意见,有时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有时则是固守己见,这个存在于动态的讨论之中。但是这个讨论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真相逼近下,有着很好的秩序进行的,越是逼近真相,讨论的结果越是理智,最终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的,途中任何公众的表达的意见都可能被接受,在讨论中没有谁是权威,而是被获知真相的程度所决定。网络舆论也逃脱不了这个魔咒。只是由于网络独特的性质,决定了网络舆论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种种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受网民情绪所左右的,因而也是无法避免的。偏激的情绪容易形成网络暴力。虽然网络暴力是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但是只要网民越接近真相,暴力的偏执的舆论最终会归于真理。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网络暴力 舆论 “史上最毒后妈”
在网络时代,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和网络接触越来越频繁,人们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阅读新闻,享受休闲娱乐,甚至把网络作为发泄的窗口。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网民是分散不均,良莠不齐的,所谓网友评论是网友对事件的看法,不一定是客观和中立的意见。这就让学者们担心,网友评论如果被错误引导,便会引发一种舆论暴力,笔者将其称之为网络暴力。本文从“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人手,解读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李普曼指出:“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在没有完全认识客观环境之前,行为更多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在社会生活的层次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虚构”是对环境的描写,而这个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本身创造出来的。人与真相之间,介入了媒介的作用,因而到达受众那里的真相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真相,正如大师所说的人与真实环境之间存在的是拟态环境,人对真相的认识其实是人对通过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的认识,通俗一点就是外部的环境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是不一样的。传统媒体环境下,拟态环境虽然只是现实环境的一方面的缩影,但毕竟大众是理智的,大众对公共事务的讨论所形成的舆论反馈到媒体,由媒介代言的舆论也是一种理智的、偏差较小的舆论,一般来说给公众的导向也是正确的。然而在网络时代,迅速及时的信息传递似乎打破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方式,意见的汇合容易受网民情绪的控制,形成被情绪所左右的舆论。
李普曼还指出,“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映之间的三角关系”。在网络平台上,一些文字加几张图片的帖子足以引发网络评论,一个个网友的跟帖汇集起来,呈现出来的那个最响亮的声音便是最终的舆论。“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在网络上成为热点话题仅仅只用了一周时间,而网友的舆论就发生了三次转向,每一次舆论的转向都是伴随着真相的进一步被揭露。
一、网友冷漠的神经被刺痛
其实这个“史上最毒的后妈”事件很简单。2007年7月中旬,江西上饶市的某个地方台的一档栏目播出的一个后母虐女事件,节目播出后,当时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什么反响。后来有一个网民编辑了一个帖子《史上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贴在了某论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笔者在网络上找到了这个帖子,仅从这个帖子来看,笔者不能推测这是一个新闻炒作事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网友的这篇帖子,容易让人激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发自人性良知的呐喊。一个六岁的女童,身上多处伤痕,口吐鲜血,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震慑人心,后母虐打这个女童对网友来说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此时的网友已经不再理智,他们只相信眼前这个伤痕累累,大小便失禁的女童是遭毒打的结果,对于其中的内幕是否有其他原因网友已经没有理性的思考和追究。受情绪的影响,网友纷纷跟帖,谴责这个史上最毒的后妈。虽然其中也不乏理智的声音要广大网友警惕事件的真相,但是很快便被淹没在这一边倒的谴责声中。甚至有人发出网络通缉令,要通缉这个最毒的后妈,让其无颜生活。这个阶段的舆论倾向是暴力谴责的情绪占主导作用。
网络暴力的直接结果是:“继母被公安部门保护起来”。“22日,记者致电小慧的继母陈女士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据陈女士的邻居介绍,陈女士自20日起,就已被公安部门保护起来。鄱阳宣传部副部长江海涛对这一说法给予了证实。据江海涛介绍,因网络传言四起后,陈女士曾表达出想要自杀的念头,此外,还有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威胁陈女士的帖子。公安部门适时采取了保护措施。”
二、网友的同情心被激起
网络这个超级平台的号召力是无穷的,传统媒体也随之介入了这个事件的调查报道。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无证据显示后母虐待了6岁女童;女童亲生父亲站出来说话,孩子的伤是跌倒的;医院给出证明,这可能是血友病的症状,需到大医院确诊。随着真相的一步步逼近,网友的评论转向了呼吁捐款救助。事情出现转折,似乎后妈虐待孩童的事实不那么靠谱,网友们谴责的情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怜悯的同情心。网友表示不要再追究是谁导致了小女孩的悲剧,是时候来救助这个可怜的孩子了。这个阶段的舆论倾向是善意救助的情绪占主导地位。
网友的拯救生命,弘扬正义的舆论,引发了爱心公关。以下是引自腾讯网新闻:
“政府的危机公关,正在消除一场网络暴力。鄱阳县政府发出倡议书,呼吁社会为丁香小慧开展献爱心活动。
7月18日,鄱阳县民政局受省慈善总会委托,将1000元现金送到了丁香小慧的家中。……从7月21日早晨起,南昌两家大型超市正在向社会募捐,上饶也在进行。
目前,江西省慈善总会、鄱阳县都已设立专门帐户,接受社会捐助。
全国6家网站和纸媒正联合发起对丁香小慧的募捐活动。
截止记者发稿前,社会各项捐助已经达到近十万元。”
三、网友在获知真相后的反思
小女孩得以在上海最好的医院救治,医院给出的诊断是:小女孩确诊为血友病,身上的伤痕和口吐鲜血不是人为所造成的,而是发病的症状。最后媒体给出了答案,“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小女孩家庭没有钱治病才制造了这个“史上最毒后妈”的事件。小女孩家人出来认错了,后妈得以平反了。面对这个事实真相,当时所有的网友只有一个感觉,被欺骗和愚弄了。在这冷漠的时代,网友仅存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也被无情地利用了。这时网友能做些什么?当然又是一种情绪左右下的声音,“该对这个后妈说声对不起了”,然后就是网友和媒体的反思。网友质疑媒体,为什么当时不让后妈站出来澄清事实?网友天真地以为只要后妈站出来说出真相,也不至于他们被扣上网络暴力的头衔。2007年7月23日腾讯网的评论《善意谎言背后是公共救济制度缺失》一文中,作者指出:“审视丁香小慧被虐事件,尽管初衷是善意的,但性质是恶劣的。要消除影响、杜绝效尤,严肃处罚始作俑者以及不加甄别的新闻媒体都是必要的,但更必要的是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工作,尤其是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当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尤其是一个弱小的孩子和老人,连他们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这不光是政府保障工作的耻辱,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耻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耻辱。”
这个事件中,网络舆论从最初情绪的发泄到最终恢复理智,也印证了李普曼对舆论形成的过程的描述。公众意见的形成,必定是双向互动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会关注别人的意见,有时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有时则是固守己见,这个存在于动态的讨论之中。但是这个讨论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真相逼近下,有着很好的秩序进行的,越是逼近真相,讨论的结果越是理智,最终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的,途中任何公众的表达的意见都可能被接受,在讨论中没有谁是权威,而是被获知真相的程度所决定。网络舆论也逃脱不了这个魔咒。只是由于网络独特的性质,决定了网络舆论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种种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受网民情绪所左右的,因而也是无法避免的。偏激的情绪容易形成网络暴力。虽然网络暴力是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但是只要网民越接近真相,暴力的偏执的舆论最终会归于真理。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