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校初一几名学生在早上来校途中相约离家出走,班主任发现后,立即通知家长,经过一天寻找,最后在重庆机场附近找到了他们。
近年来,中学生离家出走现象呈上升趋势,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带来的影响却很大,怎样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这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分析
十三到十六岁的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不成熟,所以往往会感情用事,这是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原因。离家出走实际是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反抗。以下原因往往导致中学生离家出走。
(一)、人际关系紧张。出走的中学生大多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师生关系紧张以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学校、家庭环境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他们弃学离家出走、游荡,去结识“意气相投”的新伙伴,去开辟另一片“自由”的新天地。
(二)、学业负担过重。社会对学校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却很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方式来解脱,去追求轻松、愉悦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游乐生活。
(三)、心理压力过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们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这往往使孩子觉着必须为父母争口气,所以当他们考试失败或其他事情弄糟时,他们常感觉空对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这时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打骂,他们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负疚感或强烈反抗的感情,对他们来讲逃避现实和反抗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家出走。
(四)、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的中学生往往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缺陷,要么性格内向,要么精神紧张,要么行为乖戾。这种学生会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类似的心理问题都会在不定的时间突然爆发出来。
(五)、义气行事。中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最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愿。有的学生本人并不想离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错误要出走,为了表示夠义气,也就陪着走一遭。
(六)、厌恶家庭。家庭不合,父母争吵、分居、离婚会使孩子感到难堪、孤独、自卑、屈辱和痛苦,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为了弥补在家庭中失去的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满足内心的需要,他们就会到相似环境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他们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独立生活来改善处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某件不顺心的事件就是离家出走的导火线。
(七)、角色变异。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他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一部分人会对读书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读书以外的东西,比如早恋、迷恋于网吧,抽烟、喝酒、看录像等。他们总想摆脱父母对他们的管教和老师对他们的约束,幻想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二、中学生离家出走的预防措施
学校、家庭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两大阵地,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重点做好性格孤僻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工作;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防止逃学、夜不归宿(泡网吧、游戏厅)或离家出走等现象的发生。班主任老师应该把关心后进生工作视为重点,经常关心后进生,帮助弱势学生,多给特殊家庭的学生送温暖,要主动与问题学生交流思想,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工作做在学生出走的前面,防患于未然。
(二)老师和家长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1、要学会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老师、家长都要学会了解孩子。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孩子发展的年龄特征、生理特点、个性需要;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日常态度和行为方式,交际范围,内心的矛盾、烦恼和思想动态;要了解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只有切实全面地了解孩子,才能把握他心理发展的脉搏,自觉防范孩子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关心孩子,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学习上的问寒问暖,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全面、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去关心他、爱护他。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善于帮助孩子分析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孩子选择科学的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及时而有效地排遣孩子内心的矛盾和焦虑。让孩子感觉到师长是在爱他、关心他的,让他的正当要求得到满足。
2、要为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中学生在智力、体力等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条件和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地为孩子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如果目标顺应了孩子的主观愿望和发展条件。就会成为一种激励力量。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看到他的长处,肯定他的闪光点,不断地引导、激励他,让孩子能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追求新的更高目标。这样,孩子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就能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促使他不断上进。
3、教育方法要科学、民主。做老师和家长的,一定要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因材施教,不可简单、急躁,不可笃信“黄荆棍下出好人”。要提倡民主作风,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切忌居高临下,以盛气凌人的口吻去教训、指责孩子。要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增强自我意识,产生自我教育需要,形成自我教育力量,最终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的。
4、注重孩子实践体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中学生的教育,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优良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老师和家长要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教育起,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适应社会,怎样与人进行交往,怎样分析和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教师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品质,锻炼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和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毅力,培养孩子对目标追求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勇气。学校要上好心理健康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社会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各种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去分析,去判断是非,去学会自己把握自己的思想言行。
近年来,中学生离家出走现象呈上升趋势,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带来的影响却很大,怎样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这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分析
十三到十六岁的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不成熟,所以往往会感情用事,这是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原因。离家出走实际是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反抗。以下原因往往导致中学生离家出走。
(一)、人际关系紧张。出走的中学生大多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师生关系紧张以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学校、家庭环境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他们弃学离家出走、游荡,去结识“意气相投”的新伙伴,去开辟另一片“自由”的新天地。
(二)、学业负担过重。社会对学校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却很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方式来解脱,去追求轻松、愉悦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游乐生活。
(三)、心理压力过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们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这往往使孩子觉着必须为父母争口气,所以当他们考试失败或其他事情弄糟时,他们常感觉空对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这时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打骂,他们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负疚感或强烈反抗的感情,对他们来讲逃避现实和反抗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家出走。
(四)、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的中学生往往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缺陷,要么性格内向,要么精神紧张,要么行为乖戾。这种学生会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类似的心理问题都会在不定的时间突然爆发出来。
(五)、义气行事。中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最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愿。有的学生本人并不想离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错误要出走,为了表示夠义气,也就陪着走一遭。
(六)、厌恶家庭。家庭不合,父母争吵、分居、离婚会使孩子感到难堪、孤独、自卑、屈辱和痛苦,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为了弥补在家庭中失去的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满足内心的需要,他们就会到相似环境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他们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独立生活来改善处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某件不顺心的事件就是离家出走的导火线。
(七)、角色变异。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他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一部分人会对读书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读书以外的东西,比如早恋、迷恋于网吧,抽烟、喝酒、看录像等。他们总想摆脱父母对他们的管教和老师对他们的约束,幻想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二、中学生离家出走的预防措施
学校、家庭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两大阵地,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重点做好性格孤僻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工作;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防止逃学、夜不归宿(泡网吧、游戏厅)或离家出走等现象的发生。班主任老师应该把关心后进生工作视为重点,经常关心后进生,帮助弱势学生,多给特殊家庭的学生送温暖,要主动与问题学生交流思想,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工作做在学生出走的前面,防患于未然。
(二)老师和家长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1、要学会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老师、家长都要学会了解孩子。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孩子发展的年龄特征、生理特点、个性需要;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日常态度和行为方式,交际范围,内心的矛盾、烦恼和思想动态;要了解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只有切实全面地了解孩子,才能把握他心理发展的脉搏,自觉防范孩子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关心孩子,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学习上的问寒问暖,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全面、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去关心他、爱护他。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善于帮助孩子分析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孩子选择科学的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及时而有效地排遣孩子内心的矛盾和焦虑。让孩子感觉到师长是在爱他、关心他的,让他的正当要求得到满足。
2、要为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中学生在智力、体力等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条件和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地为孩子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如果目标顺应了孩子的主观愿望和发展条件。就会成为一种激励力量。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看到他的长处,肯定他的闪光点,不断地引导、激励他,让孩子能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追求新的更高目标。这样,孩子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就能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促使他不断上进。
3、教育方法要科学、民主。做老师和家长的,一定要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因材施教,不可简单、急躁,不可笃信“黄荆棍下出好人”。要提倡民主作风,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切忌居高临下,以盛气凌人的口吻去教训、指责孩子。要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增强自我意识,产生自我教育需要,形成自我教育力量,最终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的。
4、注重孩子实践体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中学生的教育,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优良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老师和家长要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教育起,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适应社会,怎样与人进行交往,怎样分析和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教师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品质,锻炼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和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毅力,培养孩子对目标追求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勇气。学校要上好心理健康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社会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各种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去分析,去判断是非,去学会自己把握自己的思想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