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出现低效的现状,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
【关键词】 文言文 参与意识 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改革热火朝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那种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那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文言文助读资料让学生得以在老师的“喋喋不休”下安然入梦。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生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仔细分析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一是教师的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
1. 活化教法
要想让十几岁的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难以奏效。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参与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教《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上《论语十则》时,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抒己见;学《小石潭记》时,可让学生绘出小石潭的地形图以考查他们对课文的认知能力。这样,“活”则生趣,趣则生爱。
2. 引导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忘。譬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前置;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赴汤蹈火”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鼓励质疑,培养参与勇气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使学生大胆参与,并保持其主动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
三、授之以渔,提高参与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两方面:
1. 教会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一位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2. 培养推断语意能力。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意思,培养其推断能力。例如学到“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的“坐”可联系“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讲到“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的“薄”时可引出成语“日薄西山”。通过这样的点拨,不仅联系了旧知,又沟通了新知,提高了学生联系旧知推断语意的能力。又如“成益愕,急逐趁之”(《促织》)的“逐”字常见,追赶之义。“逐”与“趁”连用,都在宾语之前作谓语,又同受“急”修饰,因此“趁”应与“逐”同义。此外,古文还有反义词连用、上下对句等特点,把握其中的規律,大胆猜测,然后查工具书验证,及时总结,便会提高推断语意的能力。
四、提供阵地,强化参与意识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提供参与阵地,实质上就是促成学习实效,使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强化参与学习的意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文言文 参与意识 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改革热火朝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那种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那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文言文助读资料让学生得以在老师的“喋喋不休”下安然入梦。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生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仔细分析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一是教师的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
1. 活化教法
要想让十几岁的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难以奏效。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参与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教《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上《论语十则》时,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抒己见;学《小石潭记》时,可让学生绘出小石潭的地形图以考查他们对课文的认知能力。这样,“活”则生趣,趣则生爱。
2. 引导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忘。譬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前置;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赴汤蹈火”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鼓励质疑,培养参与勇气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使学生大胆参与,并保持其主动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
三、授之以渔,提高参与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两方面:
1. 教会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一位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2. 培养推断语意能力。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意思,培养其推断能力。例如学到“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的“坐”可联系“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讲到“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的“薄”时可引出成语“日薄西山”。通过这样的点拨,不仅联系了旧知,又沟通了新知,提高了学生联系旧知推断语意的能力。又如“成益愕,急逐趁之”(《促织》)的“逐”字常见,追赶之义。“逐”与“趁”连用,都在宾语之前作谓语,又同受“急”修饰,因此“趁”应与“逐”同义。此外,古文还有反义词连用、上下对句等特点,把握其中的規律,大胆猜测,然后查工具书验证,及时总结,便会提高推断语意的能力。
四、提供阵地,强化参与意识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提供参与阵地,实质上就是促成学习实效,使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强化参与学习的意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