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有声”胜“无声”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mula_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语言技能目标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之间的落差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课外“有声作业”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有声作业;英语口语;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作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发言;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但客观地讲,从大部分农村中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语言学习环境而论,单凭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实现上述目标。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在课外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对全校三个年级学生完成英语作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乐于完成作业的学生占46%;视作业为沉重负担的学生占50%;另有4%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双休日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比例更高。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调查、个别交谈后发现,问题的症结是教师的作业布置存在许多问题:1.单调枯燥。2.空洞乏味。3.量多质滥。试想,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何而来呢?鉴于学生语音辨音能力差及朗读水平低,作业枯燥乏味无针对性且质量差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布置“有声”作业的设想,利用有声作业来增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课外有声作业的布置
  
  语言学研究表明:口语学习过程需要学习主体对所学知识不断练习和合理内化,需要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不同的学习主体或同一学习主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品质;动机和态度是决定学习者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所以,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不同的学生,课外有声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有所侧重。
  1.在不同学习阶段,教师应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第一阶段,入门阶段。课外有声作业应以浅层次的、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识记性作业为主。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入轨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入门教学,教与学步入正轨,师生应走上培养口语能力的加速道。教师可要求学生脱离课本,自编自演对话。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课文改编训练学生的语言重组能力,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故事性强的对话改成叙述文章,把听力材料改编成口头训练材料等。第三阶段,深化阶段。随着学习深入,学习能力增强,优秀的学生常常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为此,在布置前两层次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应适当布置一些深层次的创造性作业,以进一步开发优秀学生的语言潜力,从而提高其口语能力。
  2.布置娱乐性有声作业,愉悦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动力。毋庸置疑,在口语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出现消极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是学习的大敌,教师可以借助娱乐性课外有声作业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娱乐性作业的具体形式有朗诵英语诗歌、学说绕口令、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相声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电视台的英语教学节目,模仿口语交际。
  3.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由于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生理认知因素等制约着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口语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个体差异。在入门阶段和入轨阶段的初、中期,由于学生学业发展的不稳定性,教师应要求大多数学生必须完成A、B两类作业,并尽可能激励他们尝试C类作业,对其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差生,在入轨阶段后期和深化阶段,在其完成A类和大部分B类作业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不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鼓励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发挥帮手作用,并努力向其他成员学习。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必须布置一定的创造性作业,要帮助其形成与小组活动核心地位相适应的口语能力。
  4.利用多种评价手段,加强作业反馈效果。“有声”作业要求在课外主动完成,如何评价?可以把学生朗读、说话等口语作业录进磁带,使听说作业变得更具体了,节省了师生面对面的抽查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采用各种检查形式,不受时间限制地进行检查,反复查听、捕捉每个细小的错误,作下记录。若有充分的时间,教师可以逐个细听,录进意见、建议和鼓励性的语言。促使学生为努力做得更好,而更投入地完成“有声”作业,形成良性循环。
  
  四、课外有声作业的优势
  
  1.音频信息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反复播放。
  2.录音磁带能记录并无时间限制地贮存音频信息。
  3.磁带中音频信息富有真实性。
  4.能长期保存,反复使用。
  可见,有声作业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把现代化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使教师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教学乐趣。所以,我坚信注重课外延伸,借助“有声”作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吕丽君《创新英语作业的模式》——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第12期
  王蕴芬 《如何设计开放性的英语作业》——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
  萧山区小学英语教研网《借助课外“有声作业”,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2009年3月12日
其他文献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现将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期刊
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响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培养乐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怎样让高中学生步入高雅的音乐殿堂,欣赏交响乐,听懂交响乐?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创作乐曲的背景    和文学作品一样,每一部交响音乐都是作曲家苦心创作的结果,其间凝聚着作曲家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感悟,
期刊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
期刊
摘要: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探索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得知识,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生 主体作用 和谐 兴趣 能力    一、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师“讲解多、分析多、说明多”三多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缺乏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
期刊
“不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硬灌的教师,无疑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的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改灌输式为导学式,以有效“激活”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鉴于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活化”主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而笔者在实践中运用的“导学·激趣
期刊
研究型课程是当前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初中渗透研究型学习以探究性为主。下面谈谈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会。    一、开放演示实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自觉性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促进思想品德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明确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
期刊
罗克(Wittrock,1986)说过,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而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  预设是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首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他是我们
期刊
俗话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就是演讲的巨大魅力。为了配合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我校语文课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这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可是施行下来却普遍存在着一系列不足:话题缺乏吸引力,演讲词煽情不够,演讲者没有以自身情感之火去点燃听众的情绪,语势缺少力量,一些态势不到位等等。其实这些状况主要是缺少一个好的演讲稿,同时学生对演讲的技巧很陌生造成的。  
期刊
新课改如春风细雨,涤荡着日渐枯萎的应试教育。“为了一切学生”,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我们把眼光从小部分“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给每一个学生有一方“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的自由天空——让多元智能凸显,让多彩个性张扬。如何转化学困生,使之进步成才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困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在分析清楚学困生差距的原因后,不断尝试转化学困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