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現聚集性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时,往往先入为主的认为是食源性疾病,在细致调查核实后也有可能是一起人传人的急性传染病。但不管是肠道传染病还是食源性疾病,在处理过程中都有相似之处,我中心针对两起事件,从三间分布、病例对照研究、样品采集等环节中获得一定的体会。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三间分布;病例对照;样品采集;体会
2014年06月12日09:00接某幼儿园保健老师报告:该园大(3)班自6月11日以来相继有十余名孩子出现“腹痛、恶性、呕吐”症状。2013年2月10日14时接上级行政部门指示:有部分人员在某大酒店就餐后相继出现脐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接报后,我中心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处理,两起事件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1 发病情况
1.1 某幼儿园大(3)班总共17名学生发病(罹患率为47.22%),症状均以发热、腹痛、呕吐为主要症状,首发病例,杨某,男,6岁,于14年6月11日17时出现腹痛症状,腹痛以脐周腹痛为主,未发热。
表1 某幼托机构大(3)班症状、体征构成图
症状和体征
发病人数
构成比(%)
发热
6
35.29
恶心
14
82.35
呕吐
15
88.24
腹痛
11
64.71
腹泻
4
23.53
1.2 某大酒店晚宴自13年2月9日晚18时用餐起,截止于13年2月10晚17时,其中有28名人员相继出现脐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首发病例,王某,男,64岁,于2月9日晚21时出现症状,未发热,以脐周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
表2 某大酒店就餐后发病患者症状、体征构成图
症状和体征
发病人数
构成比(%)
发热
10
35.71
恶心
15
53.57
呕吐
15
53.57
腹痛
28
100.00
腹泻
28
100.00
血象增高
17
60.71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地区分布
2.1.1 某幼托机构其他8个班级学生、教职工中经过排查未发现类似病例。班级缺勤记录登记表示:自6月1日至6月11日无学生、老师因消化道症状缺勤。17名患儿均为我区常住人口,无明显居住地区、水源、饮食地点聚集性。
2.1.2 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发病患者经排查均为我市常住人口,无明显居住地区、水源、饮食地点聚集性。
2.2 人群分布
2.2.1 发病17名学生年龄均为5-6岁儿童,男性9名,女性8名。无明显性别差异
2.2.2 发病28人中女性13人男性15人,年龄最小4岁最大为85岁。无明显性别及年龄差异。
2.3 时间分布
2.2.1 幼托机构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圖1 某幼托机构大三班17名患儿发病时间分布图
本次发病的流行曲线表现为发病时间高度集中,曲线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点源暴露的流行曲线【1】,本次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06月11日23:00,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1日17:00,末次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2日16:00,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3小时。
2.2.2 某大酒店就餐后患者发病时间分布见图2。
图2 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患者发病时间分布
本次发病的流行曲线表现为两个高峰,最短潜伏期为3小时,最长潜伏期为22小时,平均潜伏期12小时,中位值11小时,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0小时。
2.4 72小时食谱
2.4.1 幼托机构全园(包括该班级)学生及教职工9月9日至11日午餐、上下午点心为共同餐次。
2.4.2 某大酒店就餐后发病患者72小时食谱中只有2月9日晚18时的晚餐是共同餐次。
3 病例对照研究
3.1 幼托机构经过核实大三班所有学生(包含患者),9日至11日24份食品均食用,未出现有挑食、不吃现象。针对此情况,食谱的病例对照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3.2 在病例搜索过程中,在获得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患者就餐菜谱情况的同时获得11名未发病就餐人员的菜谱食用情况,就此针对当晚22种食品做罹患率分析,其中罹患率差值最大的为“花螺”(70.09%)、蒸鲍鱼(65.15%),经检验两种食品的罹患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某大酒店当晚可疑食品病例对照分析
食品
进食人数
未進食人数
卡方值
P值
OR值
发病
未发病
发病
未发病
花螺
27
5
1
6
13.9834
0.0002
32.40
蒸鲍鱼
27
6
1
5
10.6421
0.0011
35.75
4 样品采集及实验室结果
4.1 幼托机构采集食品、环节类样品、生物样品共计19份,其中杨某的粪便、张某的呕吐物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
4.2 某大酒店采集食品、环节类样品、生物样品共计19份,其中白灼虾菜中检测出副溶血弧菌。泡花螺、盐水鸭、白丝鱼、白灼虾、牛仔骨5种菜肴里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5 讨论
5.1 临床症状启示病原的可能性
幼托机构中的病例主要是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且无其他特异性症状(如紫绀、皮下出血等),考虑病原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蜡样芽孢杆菌、诺如病毒【1】。后市疾控实验室采用杂交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为杨某的粪便、张某的呕吐物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
某大酒店晚餐后患者以腹痛、腹泻、血象增高为主,其中血象增高提示为细菌感染【1】。
5.2 时间分布图启示暴露时间及细菌种类
幼托机构病例时间分布图为点源暴露的流行曲线,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06月11日23:00,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1日17:00,末次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2日16:00,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3小时,诺如病毒的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以此估算的可能暴露时间为6月9日16时—6月10日16时。
某大酒店晚餐后患者时间分布图为两个高峰,一般为两种可能性:第一同源多次感染;第二同一时间多源感染。鉴于所有患者只有2月9日晚18时的晚餐是72小时内的共同餐次。故考虑后者的可能性。后实验监测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也验证这一推断。
5.3 食谱病例对照分析可判定可疑食品
某大酒店食物中毒事件的食谱病例对照分析提前锁定了花螺、蒸鲍鱼,后在其中花螺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2】。
5.4 生物学样本检测共性结果可对事件进行定性
事件发生后,肇事单位可能对剩余食品、环节类样品进行销毁,一般采样不能及时。同时针对大酒店的48小时留样的检测结果同样不能对事件进行定性,毕竟食品在运输或存放过程中均可能受到污染。但是,患者的生物学样品的共性结果却能对事件进行定性,因为“吃什么拉什么”。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
[2]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
作者简介:高魏(1978-),男,大学本科,主管医师,疾病预防与控制
摘要:出现聚集性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时,往往先入为主的认为是食源性疾病,在细致调查核实后也有可能是一起人传人的急性传染病。但不管是肠道传染病还是食源性疾病,在处理过程中都有相似之处,我中心针对两起事件,从三间分布、病例对照研究、样品采集等环节中获得一定的体会。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三间分布;病例对照;样品采集;体会
2014年06月12日09:00接某幼儿园保健老师报告:该园大(3)班自6月11日以来相继有十余名孩子出现“腹痛、恶性、呕吐”症状。2013年2月10日14时接上级行政部门指示:有部分人员在某大酒店就餐后相继出现脐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接报后,我中心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处理,两起事件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1 发病情况
1.1 某幼儿园大(3)班总共17名学生发病(罹患率为47.22%),症状均以发热、腹痛、呕吐为主要症状,首发病例,杨某,男,6岁,于14年6月11日17时出现腹痛症状,腹痛以脐周腹痛为主,未发热。 表1 某幼托機构大(3)班症状、体征构成图
1.2 某大酒店晚宴自13年2月9日晚18时用餐起,截止于13年2月10晚17时,其中有28名人员相继出现脐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首发病例,王某,男,64岁,于2月9日晚21时出现症状,未发热,以脐周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
表2 某大酒店就餐后发病患者症状、体征构成图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地区分布
2.1.1 某幼托机构其他8个班级学生、教职工中经过排查未发现类似病例。班级缺勤记录登记表示:自6月1日至6月11日无学生、老师因消化道症状缺勤。17名患儿均为我区常住人口,无明显居住地区、水源、饮食地点聚集性。
2.1.2 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发病患者经排查均为我市常住人口,无明显居住地区、水源、饮食地点聚集性。
2.2 人群分布
2.2.1 发病17名学生年龄均为5-6岁儿童,男性9名,女性8名。无明显性别差异
2.2.2 发病28人中女性13人男性15人,年龄最小4岁最大为85岁。无明显性别及年龄差异。
2.3 时间分布
2.2.1 幼托机构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圖1 某幼托机构大三班17名患儿发病时间分布图
本次发病的流行曲线表现为发病时间高度集中,曲线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点源暴露的流行曲线【1】,本次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06月11日23:00,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1日17:00,末次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2日16:00,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3小时。
2.2.2 某大酒店就餐后患者发病时间分布见图2。
图2 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患者发病时间分布
本次发病的流行曲线表现为两个高峰,最短潜伏期为3小时,最长潜伏期为22小时,平均潜伏期12小时,中位值11小时,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0小时。
2.4 72小时食谱
2.4.1 幼托机构全园(包括该班级)学生及教职工9月9日至11日午餐、上下午点心为共同餐次。
2.4.2 某大酒店就餐后发病患者72小时食谱中只有2月9日晚18时的晚餐是共同餐次。
3 病例对照研究
3.1 幼托机构经过核实大三班所有学生(包含患者),9日至11日24份食品均食用,未出现有挑食、不吃现象。针对此情况,食谱的病例对照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3.2 在病例搜索过程中,在获得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患者就餐菜谱情况的同时获得11名未发病就餐人员的菜谱食用情况,就此针对当晚22种食品做罹患率分析,其中罹患率差值最大的为“花螺”(70.09%)、蒸鲍鱼(65.15%),经检验两种食品的罹患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某大酒店当晚可疑食品病例对照分析
4 样品采集及实验室结果
4.1 幼托机构采集食品、环节类样品、生物样品共计19份,其中杨某的粪便、张某的呕吐物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
4.2 某大酒店采集食品、环节类样品、生物样品共计19份,其中白灼虾菜中检测出副溶血弧菌。泡花螺、盐水鸭、白丝鱼、白灼虾、牛仔骨5种菜肴里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5 讨论
5.1 临床症状启示病原的可能性
幼托机构中的病例主要是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且无其他特异性症状(如紫绀、皮下出血等),考虑病原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蜡样芽孢杆菌、诺如病毒【1】。后市疾控实验室采用杂交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为杨某的粪便、张某的呕吐物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
某大酒店晚餐后患者以腹痛、腹泻、血象增高为主,其中血象增高提示为细菌感染【1】。
5.2 时间分布图启示暴露时间及细菌种类
幼托机构病例时间分布图为点源暴露的流行曲线,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06月11日23:00,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1日17:00,末次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2日16:00,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3小时,诺如病毒的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以此估算的可能暴露时间为6月9日16时—6月10日16时。
某大酒店晚餐后患者时间分布图为两个高峰,一般为两种可能性:第一同源多次感染;第二同一时间多源感染。鉴于所有患者只有2月9日晚18时的晚餐是72小时内的共同餐次。故考虑后者的可能性。后实验监测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也验证这一推断。
5.3 食谱病例对照分析可判定可疑食品
某大酒店食物中毒事件的食谱病例对照分析提前锁定了花螺、蒸鲍鱼,后在其中花螺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2】。
5.4 生物学样本检测共性结果可对事件进行定性
事件发生后,肇事单位可能对剩余食品、环节类样品进行销毁,一般采样不能及时。同时针对大酒店的48小时留样的检测结果同样不能对事件进行定性,毕竟食品在运输或存放過程中均可能受到污染。但是,患者的生物学样品的共性结果却能对事件进行定性,因为“吃什么拉什么”。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
[2]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
作者简介:高魏(1978-),男,大学本科,主管医师,疾病预防与控制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三间分布;病例对照;样品采集;体会
2014年06月12日09:00接某幼儿园保健老师报告:该园大(3)班自6月11日以来相继有十余名孩子出现“腹痛、恶性、呕吐”症状。2013年2月10日14时接上级行政部门指示:有部分人员在某大酒店就餐后相继出现脐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接报后,我中心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处理,两起事件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1 发病情况
1.1 某幼儿园大(3)班总共17名学生发病(罹患率为47.22%),症状均以发热、腹痛、呕吐为主要症状,首发病例,杨某,男,6岁,于14年6月11日17时出现腹痛症状,腹痛以脐周腹痛为主,未发热。
表1 某幼托机构大(3)班症状、体征构成图
症状和体征
发病人数
构成比(%)
发热
6
35.29
恶心
14
82.35
呕吐
15
88.24
腹痛
11
64.71
腹泻
4
23.53
1.2 某大酒店晚宴自13年2月9日晚18时用餐起,截止于13年2月10晚17时,其中有28名人员相继出现脐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首发病例,王某,男,64岁,于2月9日晚21时出现症状,未发热,以脐周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
表2 某大酒店就餐后发病患者症状、体征构成图
症状和体征
发病人数
构成比(%)
发热
10
35.71
恶心
15
53.57
呕吐
15
53.57
腹痛
28
100.00
腹泻
28
100.00
血象增高
17
60.71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地区分布
2.1.1 某幼托机构其他8个班级学生、教职工中经过排查未发现类似病例。班级缺勤记录登记表示:自6月1日至6月11日无学生、老师因消化道症状缺勤。17名患儿均为我区常住人口,无明显居住地区、水源、饮食地点聚集性。
2.1.2 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发病患者经排查均为我市常住人口,无明显居住地区、水源、饮食地点聚集性。
2.2 人群分布
2.2.1 发病17名学生年龄均为5-6岁儿童,男性9名,女性8名。无明显性别差异
2.2.2 发病28人中女性13人男性15人,年龄最小4岁最大为85岁。无明显性别及年龄差异。
2.3 时间分布
2.2.1 幼托机构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圖1 某幼托机构大三班17名患儿发病时间分布图
本次发病的流行曲线表现为发病时间高度集中,曲线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点源暴露的流行曲线【1】,本次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06月11日23:00,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1日17:00,末次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2日16:00,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3小时。
2.2.2 某大酒店就餐后患者发病时间分布见图2。
图2 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患者发病时间分布
本次发病的流行曲线表现为两个高峰,最短潜伏期为3小时,最长潜伏期为22小时,平均潜伏期12小时,中位值11小时,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0小时。
2.4 72小时食谱
2.4.1 幼托机构全园(包括该班级)学生及教职工9月9日至11日午餐、上下午点心为共同餐次。
2.4.2 某大酒店就餐后发病患者72小时食谱中只有2月9日晚18时的晚餐是共同餐次。
3 病例对照研究
3.1 幼托机构经过核实大三班所有学生(包含患者),9日至11日24份食品均食用,未出现有挑食、不吃现象。针对此情况,食谱的病例对照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3.2 在病例搜索过程中,在获得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患者就餐菜谱情况的同时获得11名未发病就餐人员的菜谱食用情况,就此针对当晚22种食品做罹患率分析,其中罹患率差值最大的为“花螺”(70.09%)、蒸鲍鱼(65.15%),经检验两种食品的罹患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某大酒店当晚可疑食品病例对照分析
食品
进食人数
未進食人数
卡方值
P值
OR值
发病
未发病
发病
未发病
花螺
27
5
1
6
13.9834
0.0002
32.40
蒸鲍鱼
27
6
1
5
10.6421
0.0011
35.75
4 样品采集及实验室结果
4.1 幼托机构采集食品、环节类样品、生物样品共计19份,其中杨某的粪便、张某的呕吐物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
4.2 某大酒店采集食品、环节类样品、生物样品共计19份,其中白灼虾菜中检测出副溶血弧菌。泡花螺、盐水鸭、白丝鱼、白灼虾、牛仔骨5种菜肴里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5 讨论
5.1 临床症状启示病原的可能性
幼托机构中的病例主要是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且无其他特异性症状(如紫绀、皮下出血等),考虑病原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蜡样芽孢杆菌、诺如病毒【1】。后市疾控实验室采用杂交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为杨某的粪便、张某的呕吐物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
某大酒店晚餐后患者以腹痛、腹泻、血象增高为主,其中血象增高提示为细菌感染【1】。
5.2 时间分布图启示暴露时间及细菌种类
幼托机构病例时间分布图为点源暴露的流行曲线,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06月11日23:00,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1日17:00,末次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2日16:00,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3小时,诺如病毒的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以此估算的可能暴露时间为6月9日16时—6月10日16时。
某大酒店晚餐后患者时间分布图为两个高峰,一般为两种可能性:第一同源多次感染;第二同一时间多源感染。鉴于所有患者只有2月9日晚18时的晚餐是72小时内的共同餐次。故考虑后者的可能性。后实验监测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也验证这一推断。
5.3 食谱病例对照分析可判定可疑食品
某大酒店食物中毒事件的食谱病例对照分析提前锁定了花螺、蒸鲍鱼,后在其中花螺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2】。
5.4 生物学样本检测共性结果可对事件进行定性
事件发生后,肇事单位可能对剩余食品、环节类样品进行销毁,一般采样不能及时。同时针对大酒店的48小时留样的检测结果同样不能对事件进行定性,毕竟食品在运输或存放过程中均可能受到污染。但是,患者的生物学样品的共性结果却能对事件进行定性,因为“吃什么拉什么”。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
[2]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
作者简介:高魏(1978-),男,大学本科,主管医师,疾病预防与控制
摘要:出现聚集性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时,往往先入为主的认为是食源性疾病,在细致调查核实后也有可能是一起人传人的急性传染病。但不管是肠道传染病还是食源性疾病,在处理过程中都有相似之处,我中心针对两起事件,从三间分布、病例对照研究、样品采集等环节中获得一定的体会。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三间分布;病例对照;样品采集;体会
2014年06月12日09:00接某幼儿园保健老师报告:该园大(3)班自6月11日以来相继有十余名孩子出现“腹痛、恶性、呕吐”症状。2013年2月10日14时接上级行政部门指示:有部分人员在某大酒店就餐后相继出现脐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接报后,我中心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处理,两起事件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1 发病情况
1.1 某幼儿园大(3)班总共17名学生发病(罹患率为47.22%),症状均以发热、腹痛、呕吐为主要症状,首发病例,杨某,男,6岁,于14年6月11日17时出现腹痛症状,腹痛以脐周腹痛为主,未发热。 表1 某幼托機构大(3)班症状、体征构成图
1.2 某大酒店晚宴自13年2月9日晚18时用餐起,截止于13年2月10晚17时,其中有28名人员相继出现脐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首发病例,王某,男,64岁,于2月9日晚21时出现症状,未发热,以脐周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
表2 某大酒店就餐后发病患者症状、体征构成图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地区分布
2.1.1 某幼托机构其他8个班级学生、教职工中经过排查未发现类似病例。班级缺勤记录登记表示:自6月1日至6月11日无学生、老师因消化道症状缺勤。17名患儿均为我区常住人口,无明显居住地区、水源、饮食地点聚集性。
2.1.2 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发病患者经排查均为我市常住人口,无明显居住地区、水源、饮食地点聚集性。
2.2 人群分布
2.2.1 发病17名学生年龄均为5-6岁儿童,男性9名,女性8名。无明显性别差异
2.2.2 发病28人中女性13人男性15人,年龄最小4岁最大为85岁。无明显性别及年龄差异。
2.3 时间分布
2.2.1 幼托机构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圖1 某幼托机构大三班17名患儿发病时间分布图
本次发病的流行曲线表现为发病时间高度集中,曲线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点源暴露的流行曲线【1】,本次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06月11日23:00,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1日17:00,末次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2日16:00,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3小时。
2.2.2 某大酒店就餐后患者发病时间分布见图2。
图2 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患者发病时间分布
本次发病的流行曲线表现为两个高峰,最短潜伏期为3小时,最长潜伏期为22小时,平均潜伏期12小时,中位值11小时,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0小时。
2.4 72小时食谱
2.4.1 幼托机构全园(包括该班级)学生及教职工9月9日至11日午餐、上下午点心为共同餐次。
2.4.2 某大酒店就餐后发病患者72小时食谱中只有2月9日晚18时的晚餐是共同餐次。
3 病例对照研究
3.1 幼托机构经过核实大三班所有学生(包含患者),9日至11日24份食品均食用,未出现有挑食、不吃现象。针对此情况,食谱的病例对照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3.2 在病例搜索过程中,在获得某大酒店就餐后28名患者就餐菜谱情况的同时获得11名未发病就餐人员的菜谱食用情况,就此针对当晚22种食品做罹患率分析,其中罹患率差值最大的为“花螺”(70.09%)、蒸鲍鱼(65.15%),经检验两种食品的罹患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某大酒店当晚可疑食品病例对照分析
4 样品采集及实验室结果
4.1 幼托机构采集食品、环节类样品、生物样品共计19份,其中杨某的粪便、张某的呕吐物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
4.2 某大酒店采集食品、环节类样品、生物样品共计19份,其中白灼虾菜中检测出副溶血弧菌。泡花螺、盐水鸭、白丝鱼、白灼虾、牛仔骨5种菜肴里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5 讨论
5.1 临床症状启示病原的可能性
幼托机构中的病例主要是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且无其他特异性症状(如紫绀、皮下出血等),考虑病原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蜡样芽孢杆菌、诺如病毒【1】。后市疾控实验室采用杂交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为杨某的粪便、张某的呕吐物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
某大酒店晚餐后患者以腹痛、腹泻、血象增高为主,其中血象增高提示为细菌感染【1】。
5.2 时间分布图启示暴露时间及细菌种类
幼托机构病例时间分布图为点源暴露的流行曲线,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06月11日23:00,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1日17:00,末次病例发病时间为06月12日16:00,首末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为23小时,诺如病毒的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以此估算的可能暴露时间为6月9日16时—6月10日16时。
某大酒店晚餐后患者时间分布图为两个高峰,一般为两种可能性:第一同源多次感染;第二同一时间多源感染。鉴于所有患者只有2月9日晚18时的晚餐是72小时内的共同餐次。故考虑后者的可能性。后实验监测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也验证这一推断。
5.3 食谱病例对照分析可判定可疑食品
某大酒店食物中毒事件的食谱病例对照分析提前锁定了花螺、蒸鲍鱼,后在其中花螺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2】。
5.4 生物学样本检测共性结果可对事件进行定性
事件发生后,肇事单位可能对剩余食品、环节类样品进行销毁,一般采样不能及时。同时针对大酒店的48小时留样的检测结果同样不能对事件进行定性,毕竟食品在运输或存放過程中均可能受到污染。但是,患者的生物学样品的共性结果却能对事件进行定性,因为“吃什么拉什么”。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
[2]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
作者简介:高魏(1978-),男,大学本科,主管医师,疾病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