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缘起
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开始独立设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语文教育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毫无疑问的是,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工作,按正常的逻辑演绎,语文教师也应该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2011年4月,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国培计划”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安徽)讲课。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老师问我:晏阳初是谁?——他说看了一本语文教育杂志,因为编者不知道如何写“晏阳初”三个字,被上级严厉批评,还写了检查。因为杂志介绍并不详尽,所以请我介绍一二。
“晏阳初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后面隐藏着一个很有趣味的话题:语文教师对这一位有国际影响、对语文教育也有贡献的中国“教育家”并不了解——在这百年的中国教育史中,配得上“教育家”这三个字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那么,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史的了解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课后,我就这个话题做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只有三个问题:
1.请写出您所知道的语文教育家或者语文教育研究专家;
2.请写出您读过的对你有影响的语文教育论文或书籍;
3.请写出您所知道的关于语文或语文教育的历史知识。
笔者对教师们的回答进行了汇总,将答案中内涵基本接近的概念进行了合并。由于样本不够丰富,笔者随后又对实验学校: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南通市东方中学,上海市古美学校的语文教师56人进行了类似的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后发现,除了个别数据因授课老师的原因产生差别外(文中会注明),其它数据总体趋势一致。为避免行文重复,本文以安徽班调查数据为主,其结果如下:
调查问卷第一题反馈信息——语文教师对自己“引路人”的了解有缺陷
从此题调查数据来看,语文教师对叶圣陶先生、建国后早期出现的一批语文特级教师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并为此践履毕生。”①其实,民国时期,与叶圣陶先生一起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还有一大批人。笔者对这批安徽籍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很多人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黎锦熙、周予同、陈望道、朱光潜、邰爽秋、孙俍工等一大批卓越的语文教育家;教师们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却少有人知道朱自清也是一个很好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没有研读过朱自清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他们几乎不知道钱穆曾在中学里教过国文课;有少部分教师虽填写了陶行知和夏丏尊,但并不清楚他们二人在语文教育上有哪些主张,有哪些贡献。
建国以后,除了“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以外,教师们熟悉的是一线的语文特级教师。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知道有这些特级教师的存在,有的看过他们上课的录像,听过他们的讲座,但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他们的专著,理解他们教育思想精髓的却并不多见。至于这些特级教师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教育主张,则知之者更少。教师们对建国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不熟悉,至于王荣生先生,那是因为王先生刚刚给他们上过课的缘故(在江苏南通实验学校调查时,这些学校对王荣生教授也只有2人次提及)。语文理论界的研究和一线教师的脱节在这里也能看出端倪。访谈中还发现,语文教师们对编写过《现代语文教育史》的顾黄初、李杏保先生也不了解,这也着实是语文教育史的尴尬。
调查问卷第二题反馈信息——语文教师的阅读缺乏历史的厚度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希望调查教师阅读过哪些论文和专业著作,但绝大部分教师的回答都是语文教育类期刊:
从这张简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学习以阅读语文教育类期刊为主。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些期刊上的很多文章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实用价值,可以为他们提供教学设计、经典案例、教学方法等等。同时,期刊中的文章篇幅一般都不长、贴近教学、有时代感、读起来不吃力,可以现学现用……
语文教师的回答中,没有1人次涉及到民国时期的论文,只有1人次涉及到《国文百八课》(其实是教材,不是论文)。即便是建国后关于语文的重要论文和著作,教师的视域也仅仅局限在最近的二十年以内,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缺乏应有的历史厚度。于漪、钱梦龙的这两本语文专著属于同一种丛书。内容大致包括“成长的脚步”、“我的教育教学观”、“我的教学实践”(即课堂实录)。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一类语文教育专著也是语文教师阅读的主要书目,因为从这些书中,教师既可以了解这些名师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课例,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但这一类专著也不具备整个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视野,教师阅读的兴趣也还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许多教师填写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著作,也与王先生给他们授课有关。这本著作虽然有学理的分析,但其基本思路还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路线。
调查问卷第三题反馈信息——教师没有语文教育史的概念
本题要求教师写出关于语文或语文教育的历史知识,但这一题的答案几乎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也很让人担心:将近一半的教师此题的回答是空白,还有一些是答非所问,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沿革。笔者在随后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语文教师们不知道语文教育历史上“文白”之争的历史意义,不知道“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也不清楚语文“分科”教学产生与消失的背景,也难以理解时文与经典文取舍的尺度,甚至对语文学科性质变化的历史了解也语焉不详。了解语文教育史,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照中洞察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中似乎根本就没有本学科历史的概念。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能够把握好语文学科历史发展的方向吗?
从语文教育史的分段来看,笔者的这三个问题都只属于现代语文教育史,古代语文教育史并没有涉及。在访谈中,语文教师对古代语文教育史更加模糊。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虽然在夏、商、周时期就早已存在,但并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当时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大语文教育”,它与哲学、经学、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教育。如果语文教师能够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这些特点,以历史的视角来看这几年一些争执不休的问题,诸如“读经热”、“国学热”等,就会有正确的历史取向,就不会人云亦云而迷失自己的主张,语文教师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也应该有了解的必要。
三、问题的分析
从问卷中获得的信息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是在不知道本学科历史发展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语文教师这个行列之中,这种知识的缺陷往往会让教师局限在当下的语文学科范畴内思考问题,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纠缠不清。那么,语文教师为什么会缺少语文教育史的知识呢?
(一)课程设置的缺失
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没有语文教育史课程。查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在使用的课程表,课表中没有关于语文教育史的课程(可查询的几所师范院校中文系课程表中,也没有这一课程);在访谈中还了解到,这些安徽籍骨干教师在职前学习中也没有语文教育史学习的经历。毋庸讳言,目前师范院校中能够体现师范性的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并不令人满意。因而,体现师范性的课程设置也应根据时代的要求而变化。
职后培训中也不见语文教育史踪影。近年来,教师的职后培训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安徽籍骨干教师参加的就是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目的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他们有三个月的培训时间,但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关于语文教育史的课程(笔者查阅了2010年度实施语文“国培计划”9所院校的课程表,均未发现有语文教育史课程)。
(二)语文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语文教师为什么会轻视语文教育史知识呢?这还与当下语文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状态有关。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各种竞争常常让他们处于焦虑之中。因而,快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是他们的诉求。如前文调查数据所示,教师喜欢阅读语文教育类期刊。从本质上分析,语文教师喜欢读语文期刊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兼而有之的阅读取向,是他们这种心态的一个注脚,他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期刊中提供的名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对教师的各种“优课评比”活动大有帮助;高质量的试卷、模拟题短期内对教学成绩的提高效果明显……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就会让教师只注意当下的收获,而无意去追本溯源。也由于期刊的时效性特点,仅仅看这类期刊,往往也就只能看到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状态(虽然有些期刊也有语文教育史的介绍,但比重很小)。有些观点,有些方法,在当下也许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或者是可操作性,但其学术的价值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语文教师之所以对语文学科定位感到迷惘,从本质上说,就是因为他们对语文科历史知识的缺乏。学习语文教育史,可以让语文教师在本学科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会在语文教育的路上迷失方向!但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学习并不能告诉语文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策略,也无法提供拿来即可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学习的结果不能很快的转变为教学生产力,不能急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考试成绩与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收入等关联的状态下,语文教师怎能不急功近利?于是,语文教师的阅读视域就会走向实用与功利,这时候的语文教师可以说仅仅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工具,知识分子的角色也就黯淡许多。语文教师忽视语文教育史的学习,也是他们在当下应试教育状态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缺少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史著作
近年来,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两部语文教育史著作,即张隆华、曾仲珊合著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还有一些专题性著作: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熊承涤的《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潘新和的《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林治金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郑国民的《从文言教学到白话文教学》等等,这些著作的学术性成就毋庸置疑,但当笔者把这些著作介绍给语文骨干教师阅读时,他们都觉得有阅读障碍,很多名词术语不好理解……由此看来,语文教师缺乏语文教育史知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的语文教育史著作不适合语文教师的口味。这些著作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达,是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其阅读群体的定位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显然不在预设范围之内!
四、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
语文教师不了解语文教育史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简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去考虑:
(一)现实的办法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之中,在语文教师教育过程中增设语文教育史课程无疑是一个最简捷的办法。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而职后培训中,除了传授语文教师各种新的理念、新的名词甚至是新的操作方法外,更要关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母语教学具有民族特点,国外学者无法解答,用国外理论也无法进行诠释。而在历史上,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些优良传统和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重视,也值得语文教师借鉴。因而,在教师职后培训时,应该考虑给语文教师补上语文教育史这一课。但这些还只是治标的举措,如果学习者对此课程的价值不认同,其预期的效果也很难保证。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语文教师也能意识到语文教育史对自己专业发展有帮助,也希望了解一些语文教育史的知识。因而,编辑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史读本也是个可行的办法。在培训中,我们推荐了赵志伟编著的《旧文重读》,该书选编了朱自清、夏丏尊、胡适等众多大家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彩文章,涵盖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们在阅读中发现,当下语文界所谓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这些前辈们在他们的文章中早就讨论过,甚至已经有了很科学的结论,但现在还在很浅的层面上争论不休。这次阅读对教师有极大的震撼,这本书也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但此书还不具备“史”的意味,因而,我们期待有一本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编写的语文教育史。
(二)理想的愿景
语文教师的教育史知识只是他们所应有知识中的一部分。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些特殊性,这门课程独立设科并不比其它学科久远,但古代语文教育的丰富遗产,独立设科到建国之前的发展都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存在。
因而,理想的状态是,语文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份历史的遗产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意义,意识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历史责任,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待语文教育,语文老师们倍感纠结的疑惑也许就不再是问题,一些困扰语文教育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几个条件:一是给语文教师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们从急功近利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二是语文教师对学科发展的历史有价值认同,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成为这个历史的创造者。
我们常常期望有一个美好的改革,到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也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语文教育的进步不能靠这种等待,也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的机遇,它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通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行动去推动语文教育的进步。
[作者通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开始独立设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语文教育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毫无疑问的是,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工作,按正常的逻辑演绎,语文教师也应该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2011年4月,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国培计划”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安徽)讲课。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老师问我:晏阳初是谁?——他说看了一本语文教育杂志,因为编者不知道如何写“晏阳初”三个字,被上级严厉批评,还写了检查。因为杂志介绍并不详尽,所以请我介绍一二。
“晏阳初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后面隐藏着一个很有趣味的话题:语文教师对这一位有国际影响、对语文教育也有贡献的中国“教育家”并不了解——在这百年的中国教育史中,配得上“教育家”这三个字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那么,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史的了解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课后,我就这个话题做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只有三个问题:
1.请写出您所知道的语文教育家或者语文教育研究专家;
2.请写出您读过的对你有影响的语文教育论文或书籍;
3.请写出您所知道的关于语文或语文教育的历史知识。
笔者对教师们的回答进行了汇总,将答案中内涵基本接近的概念进行了合并。由于样本不够丰富,笔者随后又对实验学校: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南通市东方中学,上海市古美学校的语文教师56人进行了类似的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后发现,除了个别数据因授课老师的原因产生差别外(文中会注明),其它数据总体趋势一致。为避免行文重复,本文以安徽班调查数据为主,其结果如下:
调查问卷第一题反馈信息——语文教师对自己“引路人”的了解有缺陷
从此题调查数据来看,语文教师对叶圣陶先生、建国后早期出现的一批语文特级教师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并为此践履毕生。”①其实,民国时期,与叶圣陶先生一起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还有一大批人。笔者对这批安徽籍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很多人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黎锦熙、周予同、陈望道、朱光潜、邰爽秋、孙俍工等一大批卓越的语文教育家;教师们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却少有人知道朱自清也是一个很好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没有研读过朱自清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他们几乎不知道钱穆曾在中学里教过国文课;有少部分教师虽填写了陶行知和夏丏尊,但并不清楚他们二人在语文教育上有哪些主张,有哪些贡献。
建国以后,除了“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以外,教师们熟悉的是一线的语文特级教师。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知道有这些特级教师的存在,有的看过他们上课的录像,听过他们的讲座,但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他们的专著,理解他们教育思想精髓的却并不多见。至于这些特级教师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教育主张,则知之者更少。教师们对建国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不熟悉,至于王荣生先生,那是因为王先生刚刚给他们上过课的缘故(在江苏南通实验学校调查时,这些学校对王荣生教授也只有2人次提及)。语文理论界的研究和一线教师的脱节在这里也能看出端倪。访谈中还发现,语文教师们对编写过《现代语文教育史》的顾黄初、李杏保先生也不了解,这也着实是语文教育史的尴尬。
调查问卷第二题反馈信息——语文教师的阅读缺乏历史的厚度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希望调查教师阅读过哪些论文和专业著作,但绝大部分教师的回答都是语文教育类期刊:
从这张简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学习以阅读语文教育类期刊为主。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些期刊上的很多文章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实用价值,可以为他们提供教学设计、经典案例、教学方法等等。同时,期刊中的文章篇幅一般都不长、贴近教学、有时代感、读起来不吃力,可以现学现用……
语文教师的回答中,没有1人次涉及到民国时期的论文,只有1人次涉及到《国文百八课》(其实是教材,不是论文)。即便是建国后关于语文的重要论文和著作,教师的视域也仅仅局限在最近的二十年以内,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缺乏应有的历史厚度。于漪、钱梦龙的这两本语文专著属于同一种丛书。内容大致包括“成长的脚步”、“我的教育教学观”、“我的教学实践”(即课堂实录)。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一类语文教育专著也是语文教师阅读的主要书目,因为从这些书中,教师既可以了解这些名师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课例,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但这一类专著也不具备整个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视野,教师阅读的兴趣也还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许多教师填写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著作,也与王先生给他们授课有关。这本著作虽然有学理的分析,但其基本思路还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路线。
调查问卷第三题反馈信息——教师没有语文教育史的概念
本题要求教师写出关于语文或语文教育的历史知识,但这一题的答案几乎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也很让人担心:将近一半的教师此题的回答是空白,还有一些是答非所问,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沿革。笔者在随后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语文教师们不知道语文教育历史上“文白”之争的历史意义,不知道“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也不清楚语文“分科”教学产生与消失的背景,也难以理解时文与经典文取舍的尺度,甚至对语文学科性质变化的历史了解也语焉不详。了解语文教育史,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照中洞察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中似乎根本就没有本学科历史的概念。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能够把握好语文学科历史发展的方向吗?
从语文教育史的分段来看,笔者的这三个问题都只属于现代语文教育史,古代语文教育史并没有涉及。在访谈中,语文教师对古代语文教育史更加模糊。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虽然在夏、商、周时期就早已存在,但并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当时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大语文教育”,它与哲学、经学、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教育。如果语文教师能够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这些特点,以历史的视角来看这几年一些争执不休的问题,诸如“读经热”、“国学热”等,就会有正确的历史取向,就不会人云亦云而迷失自己的主张,语文教师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也应该有了解的必要。
三、问题的分析
从问卷中获得的信息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是在不知道本学科历史发展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语文教师这个行列之中,这种知识的缺陷往往会让教师局限在当下的语文学科范畴内思考问题,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纠缠不清。那么,语文教师为什么会缺少语文教育史的知识呢?
(一)课程设置的缺失
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没有语文教育史课程。查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在使用的课程表,课表中没有关于语文教育史的课程(可查询的几所师范院校中文系课程表中,也没有这一课程);在访谈中还了解到,这些安徽籍骨干教师在职前学习中也没有语文教育史学习的经历。毋庸讳言,目前师范院校中能够体现师范性的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并不令人满意。因而,体现师范性的课程设置也应根据时代的要求而变化。
职后培训中也不见语文教育史踪影。近年来,教师的职后培训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安徽籍骨干教师参加的就是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目的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他们有三个月的培训时间,但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关于语文教育史的课程(笔者查阅了2010年度实施语文“国培计划”9所院校的课程表,均未发现有语文教育史课程)。
(二)语文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语文教师为什么会轻视语文教育史知识呢?这还与当下语文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状态有关。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各种竞争常常让他们处于焦虑之中。因而,快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是他们的诉求。如前文调查数据所示,教师喜欢阅读语文教育类期刊。从本质上分析,语文教师喜欢读语文期刊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兼而有之的阅读取向,是他们这种心态的一个注脚,他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期刊中提供的名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对教师的各种“优课评比”活动大有帮助;高质量的试卷、模拟题短期内对教学成绩的提高效果明显……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就会让教师只注意当下的收获,而无意去追本溯源。也由于期刊的时效性特点,仅仅看这类期刊,往往也就只能看到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状态(虽然有些期刊也有语文教育史的介绍,但比重很小)。有些观点,有些方法,在当下也许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或者是可操作性,但其学术的价值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语文教师之所以对语文学科定位感到迷惘,从本质上说,就是因为他们对语文科历史知识的缺乏。学习语文教育史,可以让语文教师在本学科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会在语文教育的路上迷失方向!但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学习并不能告诉语文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策略,也无法提供拿来即可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学习的结果不能很快的转变为教学生产力,不能急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考试成绩与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收入等关联的状态下,语文教师怎能不急功近利?于是,语文教师的阅读视域就会走向实用与功利,这时候的语文教师可以说仅仅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工具,知识分子的角色也就黯淡许多。语文教师忽视语文教育史的学习,也是他们在当下应试教育状态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缺少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史著作
近年来,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两部语文教育史著作,即张隆华、曾仲珊合著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还有一些专题性著作: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熊承涤的《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潘新和的《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林治金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郑国民的《从文言教学到白话文教学》等等,这些著作的学术性成就毋庸置疑,但当笔者把这些著作介绍给语文骨干教师阅读时,他们都觉得有阅读障碍,很多名词术语不好理解……由此看来,语文教师缺乏语文教育史知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的语文教育史著作不适合语文教师的口味。这些著作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达,是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其阅读群体的定位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显然不在预设范围之内!
四、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
语文教师不了解语文教育史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简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去考虑:
(一)现实的办法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之中,在语文教师教育过程中增设语文教育史课程无疑是一个最简捷的办法。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而职后培训中,除了传授语文教师各种新的理念、新的名词甚至是新的操作方法外,更要关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母语教学具有民族特点,国外学者无法解答,用国外理论也无法进行诠释。而在历史上,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些优良传统和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重视,也值得语文教师借鉴。因而,在教师职后培训时,应该考虑给语文教师补上语文教育史这一课。但这些还只是治标的举措,如果学习者对此课程的价值不认同,其预期的效果也很难保证。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语文教师也能意识到语文教育史对自己专业发展有帮助,也希望了解一些语文教育史的知识。因而,编辑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史读本也是个可行的办法。在培训中,我们推荐了赵志伟编著的《旧文重读》,该书选编了朱自清、夏丏尊、胡适等众多大家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彩文章,涵盖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们在阅读中发现,当下语文界所谓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这些前辈们在他们的文章中早就讨论过,甚至已经有了很科学的结论,但现在还在很浅的层面上争论不休。这次阅读对教师有极大的震撼,这本书也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但此书还不具备“史”的意味,因而,我们期待有一本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编写的语文教育史。
(二)理想的愿景
语文教师的教育史知识只是他们所应有知识中的一部分。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些特殊性,这门课程独立设科并不比其它学科久远,但古代语文教育的丰富遗产,独立设科到建国之前的发展都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存在。
因而,理想的状态是,语文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份历史的遗产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意义,意识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历史责任,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待语文教育,语文老师们倍感纠结的疑惑也许就不再是问题,一些困扰语文教育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几个条件:一是给语文教师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们从急功近利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二是语文教师对学科发展的历史有价值认同,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成为这个历史的创造者。
我们常常期望有一个美好的改革,到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也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语文教育的进步不能靠这种等待,也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的机遇,它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通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行动去推动语文教育的进步。
[作者通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