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土地管理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不同,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土地管理模式有待改进。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我国实行了相关的土地管理制度,但依旧有大量土地利用不当,违规使用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就我国土地管理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土地管理;模式;措施
一、我国土地管理的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存在一个严重的土地结构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城市的发展过快,而经济集中化,这就造成了城镇规划建设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工厂林立,住宅随意分布,商业区扩大等诸多问题。从而形成土地利用的粗放型,大部分土地的使用均缺乏规划,只根据经济效益的需求来判断和实施建筑施工,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损失。又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复杂的地区难以开发,土地利用性较差,这些土地被迫成为农耕土地,这种现象是极为不合理的。
(二)农耕用地减少和可耕地减少
近年来,我国的农耕用地,特别是适应性农耕用地大量减少。普遍存在人均耕地降低,耕地质量差,耕地分布不合理性,可利用性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并且我国的人口庞大,粮食的需求量相当高,仅从高产粮地区供粮是不合理的,需要足够的农耕地给予补救。某些省份由于耕地的大量缺失而导致不能自给自足,对外需求量相当高,而由于运输消耗造成经济效益降低。
(三)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危害
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未形成之前,各地的经济建设铺天盖地,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头。过于盲目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矿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大量流失。并且近几年时间由于监管力度不大,某些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玩忽职守,唯利是图而依旧存在环境的延续性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严重的省份由于经济建设而被破坏的土地达到全省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开发所占用土地几乎全部是优质土地。尤其是部分省份土地分布本来不均,地理位置过于复杂,能用的用完,剩下的难以整合。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正步地走,容不得一点忽视。
(四)土地管理力度
首先是政府部门存在着对土地管理的不明确性,往往会出现“越位”管理和缺少人员,也就是政府对土地管理部门的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对土地管理的宏观指导措施。而基层土管人员又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支持力、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执行力和执行能力都相对较弱,不能进行有效的方案实施。而部分省份没有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这就导致土地管理的意识被消减,从而使得土地管理没有有效的落实。
二、土地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开放的深入要求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决绝土地利用问题就是解决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困难。截止2012年,我国人口统计约13.56,亿,而农耕用地大约只有2.5亿亩,并且人口不断上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有人分析,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耕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确实解决了我国的粮食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土地的管理,长期以来,就将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的大脑,土地管理也必不可少。面临严峻的土地形式,必须落实资源节约型利用,土地合理性规划使用,以往的粗放型发展要控制住脚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耕用地要坚决不能占用,并且要提高集约程度。同时,也要注重土地的使用率,严格控制新增用地,建立完善的集约用地机制,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在土地管理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上,让土地成为社会建设的强力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土地管理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的经济建设为人民带来了收入,但同时也是在失去农耕土地的基础上换取的,一定程度上,这对我国具有侧面性的损失。长时間的“圈地现象”让以农耕为生存基础的农民被迫走入工业化建设。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社会经济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繁荣的背后应该时刻谨记失去的刻骨铭心。对此国家也提出了相关保护农民合法使用权,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没有应用的效果。在高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的权益实际上是被动损失的,土地纠纷也此起彼伏,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其实际上,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总是权衡不好经济建设和农民权益这两个方面的杠杆,一方面是基层管理人员缺失对该杠杆的思考,一方面是难以抉择。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对于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要考虑详细,要以人为本。对于违反国家条例的行为,要严格处理,做到防微杜渐,在必须和合理的情况下,农民的权益受到影响时,要做好补救措施,要对其耐心解说,排除土地纠纷。
(三)基层管理人员
一般来说,基层是土地管理最直接接触的地方,对于基层的工作就必须要做好,如果基层没有按照标准的措施进行落实,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基层也是解决和管理土地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手段,明确土地管理的方针。面对出现土地纠纷的情况时,要本着基本路线,采取合理的手段,确实有效地进行处理。一般而言,农民对土地法律法规的了解相当少,这就需要基层干部肩负起为农民权益撑腰的作用,坚决抵制不合理利用土地现象发生。对于乱征用土地的行为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加大检查土地利用情况。基层干部的积极工作是有效地控制土地的规划和利用的重要保障。
(四)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
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配置的方法,它是土地管理实施有效措施的基础。土地的宏观调控要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总指导方向,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土地规划的总体局面,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的规划,尤其是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的权衡,总体来说,宏观调控是一项相当难的举措。为此,政府机构必须要有相当高的素质基础,才能将这一盘历史棋局走好、走稳、走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以保护耕地,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不偏重不倚主,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注重整体化,对相关指标要给予强化。把规划出来的耕地作为重点保护土地,严格把守,防止出现因乱而征的现象。对土地的使用权限要进行明确的说明,制定完善的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土地利用的规划。通过宏观调控,对建筑用地的规模和指标要设计合理化和科学化,对未来城镇的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避免盲目性。
(五)公众意识
随着城镇建设的推进,城市人口与日俱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公众的力量不可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它具有对事物的决定性。并且人民对土地的规划具有参与权,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将起到推进作用。无论在进行土地管理的哪一个阶段,民众都有权了解,具有无可厚非的监督权。对于未来的耕地利用来说,我国面临的挑战并不只是无人耕地的现象,人民的用地意识必须得到加强。
三、结束语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论今天还是未来,我们都应当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认真对待。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走,从我国农耕哲学的角度讲,我们除了土地,别的什么都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土地管理的模式和管理力度必须得到加强。根据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把控好历史脚步的每一跨,使我国的土地利用结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昕.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问题与政府行为模式分析[J].兰州学刊,2008,(4):62-65,124.
[2]朱建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和法律困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张伟,李晓.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模式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2,19(6):403.
【关键词】 土地管理;模式;措施
一、我国土地管理的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存在一个严重的土地结构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城市的发展过快,而经济集中化,这就造成了城镇规划建设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工厂林立,住宅随意分布,商业区扩大等诸多问题。从而形成土地利用的粗放型,大部分土地的使用均缺乏规划,只根据经济效益的需求来判断和实施建筑施工,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损失。又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复杂的地区难以开发,土地利用性较差,这些土地被迫成为农耕土地,这种现象是极为不合理的。
(二)农耕用地减少和可耕地减少
近年来,我国的农耕用地,特别是适应性农耕用地大量减少。普遍存在人均耕地降低,耕地质量差,耕地分布不合理性,可利用性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并且我国的人口庞大,粮食的需求量相当高,仅从高产粮地区供粮是不合理的,需要足够的农耕地给予补救。某些省份由于耕地的大量缺失而导致不能自给自足,对外需求量相当高,而由于运输消耗造成经济效益降低。
(三)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危害
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未形成之前,各地的经济建设铺天盖地,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头。过于盲目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矿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大量流失。并且近几年时间由于监管力度不大,某些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玩忽职守,唯利是图而依旧存在环境的延续性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严重的省份由于经济建设而被破坏的土地达到全省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开发所占用土地几乎全部是优质土地。尤其是部分省份土地分布本来不均,地理位置过于复杂,能用的用完,剩下的难以整合。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正步地走,容不得一点忽视。
(四)土地管理力度
首先是政府部门存在着对土地管理的不明确性,往往会出现“越位”管理和缺少人员,也就是政府对土地管理部门的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对土地管理的宏观指导措施。而基层土管人员又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支持力、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执行力和执行能力都相对较弱,不能进行有效的方案实施。而部分省份没有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这就导致土地管理的意识被消减,从而使得土地管理没有有效的落实。
二、土地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开放的深入要求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决绝土地利用问题就是解决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困难。截止2012年,我国人口统计约13.56,亿,而农耕用地大约只有2.5亿亩,并且人口不断上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有人分析,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耕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确实解决了我国的粮食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土地的管理,长期以来,就将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的大脑,土地管理也必不可少。面临严峻的土地形式,必须落实资源节约型利用,土地合理性规划使用,以往的粗放型发展要控制住脚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耕用地要坚决不能占用,并且要提高集约程度。同时,也要注重土地的使用率,严格控制新增用地,建立完善的集约用地机制,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在土地管理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上,让土地成为社会建设的强力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土地管理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的经济建设为人民带来了收入,但同时也是在失去农耕土地的基础上换取的,一定程度上,这对我国具有侧面性的损失。长时間的“圈地现象”让以农耕为生存基础的农民被迫走入工业化建设。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社会经济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繁荣的背后应该时刻谨记失去的刻骨铭心。对此国家也提出了相关保护农民合法使用权,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没有应用的效果。在高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的权益实际上是被动损失的,土地纠纷也此起彼伏,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其实际上,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总是权衡不好经济建设和农民权益这两个方面的杠杆,一方面是基层管理人员缺失对该杠杆的思考,一方面是难以抉择。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对于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要考虑详细,要以人为本。对于违反国家条例的行为,要严格处理,做到防微杜渐,在必须和合理的情况下,农民的权益受到影响时,要做好补救措施,要对其耐心解说,排除土地纠纷。
(三)基层管理人员
一般来说,基层是土地管理最直接接触的地方,对于基层的工作就必须要做好,如果基层没有按照标准的措施进行落实,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基层也是解决和管理土地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手段,明确土地管理的方针。面对出现土地纠纷的情况时,要本着基本路线,采取合理的手段,确实有效地进行处理。一般而言,农民对土地法律法规的了解相当少,这就需要基层干部肩负起为农民权益撑腰的作用,坚决抵制不合理利用土地现象发生。对于乱征用土地的行为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加大检查土地利用情况。基层干部的积极工作是有效地控制土地的规划和利用的重要保障。
(四)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
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配置的方法,它是土地管理实施有效措施的基础。土地的宏观调控要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总指导方向,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土地规划的总体局面,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的规划,尤其是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的权衡,总体来说,宏观调控是一项相当难的举措。为此,政府机构必须要有相当高的素质基础,才能将这一盘历史棋局走好、走稳、走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以保护耕地,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不偏重不倚主,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注重整体化,对相关指标要给予强化。把规划出来的耕地作为重点保护土地,严格把守,防止出现因乱而征的现象。对土地的使用权限要进行明确的说明,制定完善的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土地利用的规划。通过宏观调控,对建筑用地的规模和指标要设计合理化和科学化,对未来城镇的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避免盲目性。
(五)公众意识
随着城镇建设的推进,城市人口与日俱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公众的力量不可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它具有对事物的决定性。并且人民对土地的规划具有参与权,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将起到推进作用。无论在进行土地管理的哪一个阶段,民众都有权了解,具有无可厚非的监督权。对于未来的耕地利用来说,我国面临的挑战并不只是无人耕地的现象,人民的用地意识必须得到加强。
三、结束语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论今天还是未来,我们都应当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认真对待。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走,从我国农耕哲学的角度讲,我们除了土地,别的什么都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土地管理的模式和管理力度必须得到加强。根据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把控好历史脚步的每一跨,使我国的土地利用结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昕.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问题与政府行为模式分析[J].兰州学刊,2008,(4):62-65,124.
[2]朱建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和法律困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张伟,李晓.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模式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2,19(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