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叙事诗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体式灵活,叙事简练,层次清晰,主题丰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叙事视角和特殊结构切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文本就以《兵车行》和《燕歌行》为例,详细谈谈怎样开展叙事诗教学。
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对于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往往能收到不同的效果。一首经典的叙事诗,通常只会存在一种最佳的叙述视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人为何要选择这一视角,帮助他们快速走进作品,感受作品的妙处。
(一)带领学生变换视角,重新叙述诗歌中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兵车行》是以自述的方式来叙事的。全诗借一位老战士对平生经历的自述,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之情,揭露了唐朝统治者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而《燕歌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事的。全诗简练地记叙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描写了边庭紧张而激烈的战斗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变换视角,重新叙述诗歌中的故事。
例如,在讲解《兵车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当地官府征兵负责人”的角度来记录这次出征的场景。教师要注重点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要引导他们思考:朝廷官员为了突出这场征伐战争的“正义性”,会在诗歌中侧重讲些什么呢?他会如何劝说百姓参军?又如,在讲解《燕歌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将军”的角度来陈述诗中“遇袭”及“突围”的经过,但是不能改变诗歌中的“人物设定”。诗中的“将军”好大喜功、注重享乐,他会在诗歌中讲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变换视角,解构诗歌,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后续的教学作铺垫。
(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及主题
1.比较“征夫视角”和“官员视角”
对于《兵车行》,若以“官员视角”来重新叙述故事,官员受阶级身份的限制,大多会本着“弘扬圣恩”的目的来粉饰此次征伐战争。官员的征兵诗里不会出现亲人痛哭送别的悲惨场景,不会分析连年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不会揭露征夫老死疆场的凄苦现实。诗人之所以选择“征夫视角”,是因为他深入民间,能切身体会百姓的疾苦。从“征夫视角”来叙事,可以更好地寄寓情感,在叙事的过程中抒情,采用符合“征夫”身份的通俗口语来组织语言,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杜甫能怀揣一颗炽热的心,用冷静的笔法抒写黎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是非常可贵的,极大地体现了他对黎明百姓的关注和尊重。
2.比较“旁观者视角”和“将军视角”
对于《燕歌行》,若以“将军视角”来重述情节,“将军”应会隐去自己荒淫无能、骄逸轻敌的一面。而采用“旁观者视角”,利于引导读者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将军”与“士卒”这两种人物。读者通过《燕歌行》可以“管中窥豹”,看到盛唐边塞军营中具有代表性的“隐疾”。“士卒”与“将领”,一死一生,一苦一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尖锐地揭露出边塞军營苦乐不均的现象,批判部分身居要职的将军作风腐败,直接导致了战事的失利。“旁观者视角”也叫“全知视角”。用“全知视角”来叙事,诗人可以详细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写清每一处细节,便于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燕歌行》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戍边战士的形象,既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又抒发了他们远离家乡的痛苦之情,从而使戍边战士的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兵车行》与《燕歌行》都是唐朝的叙事诗,主题都与“反战”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叙述视角,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细细品读两首叙事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位优秀的诗人都自觉地关注被时代碾压的那些生命,都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幸,这便是文人的良心,也是诗歌的价值之所在。
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特殊结构
与近代的叙事诗相比,古代叙事诗的篇幅往往更长,体量也更大,结构也不会趋向单一。针对古代叙事诗的这一特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叙事诗的结构,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叙事诗除了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故事,还会以感情变化、地点转移、时间变化等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他们细读诗歌,解读诗歌的内容。可以先紧扣诗歌的记叙部分,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找到主线,细细研读,再找到副线。
例如,《燕歌行》就采用了双线结构。综观全诗,唐军将士集结、出发、双方战备、两军对峙等情节依序展开,是诗歌的主线。征夫和思妇分离日久,双方相互思念,这又是一条副线。诗人描写了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士兵们复杂的内心活动,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又写了城南少妇的日夜悲愁。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了士兵凄凉的心境。他们远赴边疆,徒然回首,已与家人相距万里,可能永无再见之期,再次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主线展现的是一幅悲惨壮烈的战争图景,而副线展现的是一幅悲戚沉重的思归图景。主线和副线交相辉映、配合协调,使诗歌的叙事不再单调,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主线和副线,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有利于引领学生从“细微”处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诗歌从多个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读懂作品,感受古代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提升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对于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往往能收到不同的效果。一首经典的叙事诗,通常只会存在一种最佳的叙述视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人为何要选择这一视角,帮助他们快速走进作品,感受作品的妙处。
(一)带领学生变换视角,重新叙述诗歌中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兵车行》是以自述的方式来叙事的。全诗借一位老战士对平生经历的自述,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之情,揭露了唐朝统治者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而《燕歌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事的。全诗简练地记叙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描写了边庭紧张而激烈的战斗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变换视角,重新叙述诗歌中的故事。
例如,在讲解《兵车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当地官府征兵负责人”的角度来记录这次出征的场景。教师要注重点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要引导他们思考:朝廷官员为了突出这场征伐战争的“正义性”,会在诗歌中侧重讲些什么呢?他会如何劝说百姓参军?又如,在讲解《燕歌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将军”的角度来陈述诗中“遇袭”及“突围”的经过,但是不能改变诗歌中的“人物设定”。诗中的“将军”好大喜功、注重享乐,他会在诗歌中讲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变换视角,解构诗歌,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后续的教学作铺垫。
(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及主题
1.比较“征夫视角”和“官员视角”
对于《兵车行》,若以“官员视角”来重新叙述故事,官员受阶级身份的限制,大多会本着“弘扬圣恩”的目的来粉饰此次征伐战争。官员的征兵诗里不会出现亲人痛哭送别的悲惨场景,不会分析连年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不会揭露征夫老死疆场的凄苦现实。诗人之所以选择“征夫视角”,是因为他深入民间,能切身体会百姓的疾苦。从“征夫视角”来叙事,可以更好地寄寓情感,在叙事的过程中抒情,采用符合“征夫”身份的通俗口语来组织语言,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杜甫能怀揣一颗炽热的心,用冷静的笔法抒写黎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是非常可贵的,极大地体现了他对黎明百姓的关注和尊重。
2.比较“旁观者视角”和“将军视角”
对于《燕歌行》,若以“将军视角”来重述情节,“将军”应会隐去自己荒淫无能、骄逸轻敌的一面。而采用“旁观者视角”,利于引导读者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将军”与“士卒”这两种人物。读者通过《燕歌行》可以“管中窥豹”,看到盛唐边塞军营中具有代表性的“隐疾”。“士卒”与“将领”,一死一生,一苦一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尖锐地揭露出边塞军營苦乐不均的现象,批判部分身居要职的将军作风腐败,直接导致了战事的失利。“旁观者视角”也叫“全知视角”。用“全知视角”来叙事,诗人可以详细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写清每一处细节,便于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燕歌行》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戍边战士的形象,既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又抒发了他们远离家乡的痛苦之情,从而使戍边战士的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兵车行》与《燕歌行》都是唐朝的叙事诗,主题都与“反战”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叙述视角,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细细品读两首叙事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位优秀的诗人都自觉地关注被时代碾压的那些生命,都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幸,这便是文人的良心,也是诗歌的价值之所在。
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特殊结构
与近代的叙事诗相比,古代叙事诗的篇幅往往更长,体量也更大,结构也不会趋向单一。针对古代叙事诗的这一特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叙事诗的结构,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叙事诗除了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故事,还会以感情变化、地点转移、时间变化等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他们细读诗歌,解读诗歌的内容。可以先紧扣诗歌的记叙部分,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找到主线,细细研读,再找到副线。
例如,《燕歌行》就采用了双线结构。综观全诗,唐军将士集结、出发、双方战备、两军对峙等情节依序展开,是诗歌的主线。征夫和思妇分离日久,双方相互思念,这又是一条副线。诗人描写了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士兵们复杂的内心活动,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又写了城南少妇的日夜悲愁。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了士兵凄凉的心境。他们远赴边疆,徒然回首,已与家人相距万里,可能永无再见之期,再次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主线展现的是一幅悲惨壮烈的战争图景,而副线展现的是一幅悲戚沉重的思归图景。主线和副线交相辉映、配合协调,使诗歌的叙事不再单调,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主线和副线,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有利于引领学生从“细微”处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诗歌从多个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读懂作品,感受古代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提升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