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引导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课堂是以教与学为主的场所,高中教师应该把研究性教学更好的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明确好教学目标和正确的角色定位,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全力提升中学生的高中化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利用化学思维观察问题、考虑问题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欲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二、引导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培养探究兴趣,让学生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而利用学生所收寻到的学习资源创设质疑情景,无疑是一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2、教会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即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异常中发现问题;改变命题提问;假定条件,探求结果;通过归类找出规律;通过对比找出异同;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学生提问技巧的培养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冲破藩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拘泥于现有的条条框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切忌讽刺、挖苦学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瑞典化学家阿尔夫维特发现元素锂(Li)就是从他的创新意识开始的,他对他的导师说:“我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导师同意了,若他的导师不同意,甚至挖苦他的话,我想锂的发现就不是他而是别人了。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照搬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而能把课本上的装置图改进,如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例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火花等);使化学实验贴近生活(例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同时使化学实验微型化,做到化学实验的清洁化(例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新理念等)。这样既可使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老师确实不错(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可使学生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勇攀高峰的探究,创新精神。
四、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五、分组实验,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根据上阶段结果,选取最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和交互式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向着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分组实验,也能使学生感受合作相处的重要性,感受探索知识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总之,采用探究性学习,学生会学得更主动、更有智慧、更有兴趣、更有信心,以达到理解质疑、活化、创新的较高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時,教师的教学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以达到教育理念先进化、知识深广化、关注目标学生化、问题设计优化,课堂指导有方、教学组织有序,最终使教师的设计能力、分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处理信息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课堂是以教与学为主的场所,高中教师应该把研究性教学更好的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明确好教学目标和正确的角色定位,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全力提升中学生的高中化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利用化学思维观察问题、考虑问题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欲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二、引导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培养探究兴趣,让学生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而利用学生所收寻到的学习资源创设质疑情景,无疑是一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2、教会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即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异常中发现问题;改变命题提问;假定条件,探求结果;通过归类找出规律;通过对比找出异同;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学生提问技巧的培养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冲破藩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拘泥于现有的条条框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切忌讽刺、挖苦学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瑞典化学家阿尔夫维特发现元素锂(Li)就是从他的创新意识开始的,他对他的导师说:“我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导师同意了,若他的导师不同意,甚至挖苦他的话,我想锂的发现就不是他而是别人了。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照搬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而能把课本上的装置图改进,如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例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火花等);使化学实验贴近生活(例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同时使化学实验微型化,做到化学实验的清洁化(例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新理念等)。这样既可使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老师确实不错(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可使学生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勇攀高峰的探究,创新精神。
四、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五、分组实验,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根据上阶段结果,选取最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和交互式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向着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分组实验,也能使学生感受合作相处的重要性,感受探索知识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总之,采用探究性学习,学生会学得更主动、更有智慧、更有兴趣、更有信心,以达到理解质疑、活化、创新的较高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時,教师的教学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以达到教育理念先进化、知识深广化、关注目标学生化、问题设计优化,课堂指导有方、教学组织有序,最终使教师的设计能力、分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处理信息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