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传统,直面现实,着眼未来--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综合评议

来源 :中学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向关注的焦点。在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中,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高考作文是最为直观、综合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是高考学生在中学阶段最后一次接受的“人文”教育,折射出社会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要求,意义重大。目前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综观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整体趋向,可以较好地把握其中折射出来的对语文教学及作文教学的“导向”,从而促进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提升。
其他文献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
一直以来,“奇葩”都作为褒义名词而存在。“奇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包括三个义素[奇特 美丽 花朵]。在使用中,往往将[花朵]义素泛化,指各种奇特美好的事物。例如:  艾略特的《荒原》是诗作中的灵芝,而赵女士的翻译可说是荒原上的奇葩。(《作家文摘》1996年)  2012年初该词在网络博客上以一种崭新面貌频繁出现。使用中它大大突出 [奇特]义素,逐渐淡化 [花朵]
当下语文课堂很是热闹,质疑探究、合作交流频繁地出现,欢欢喜喜的一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大量失效的课堂出现?究其根本,教师的教学目标杂而多,课堂时间有限,一堂课想面面俱到,也许将面面不到,事倍功半。对于此种现象,我们不妨从自身的教学开始思索,课堂教学的“大舍与大得”不失为好方向。  所谓的“大舍与大得”就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且具体,不宜多,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学步骤的
不可否认,文本解读是有深浅的,但这个“深浅”指的并不是整个文本,而是文本的主题或思想。而对于整个文本,解读是有层次的,语文教师只有在各个层次上解读出符合语文性质和学情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效地呈现文本,完成课堂教学。此外,语文教学的优劣也不只是通过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否来体现,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是给人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解读某一文本时,不能仅仅将眼光投向某一层面,对其无限挖掘与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