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则看似无关的内容产业新闻,不约而同在我脑海汇流。
首先,有人评论香港娱乐界“遇中年危机,衰老又过时”,作者“指间沙”举邓紫棋爆红、陈伟霆翻红为例,指香港没新人,或者,新人得靠大陆节目和戏剧出头;甚至以王菲、谢霆锋复合新闻闹得满城风雨,但却都是老牌绯闻主角了,无情预言:“这可能是香港娱乐圈最后一次轰动的大八卦了,满城风雨的基础是够红,现在新人不够红。”
王谢恋是否会是香港娱乐圈的“最后大八卦”,我不知道。但香港新生代艺人得靠大陆市场才能站稳天王天后地位,已是不争事实。但这跟中年危机真的有关?还是“地缘娱乐政治学”?
当香港是国际城市,香港娱乐界也水涨船高,不断以领先的技术和实力攻陆;当香港越来越“特区”,成为大家庭的一份子,香港娱乐界的资源北上大挪移、人才北上大进击(有人视为“大逃亡”),慢慢成为“大中华娱乐帝国准二级城市”,或者人才的“预备地”而非“收获地”,也是自然而然之势。只是当大陆评论圈从热烈检视香港电影导演北上成败,批评到艺人的断层,对港人在情感上可能更为不堪,毕竟谈工业,大家还可以说北上是“大势所趋”,但谈到艺人、明星的凋零,那可是“大势已去”。
香港如此,台湾呢?台湾娱乐圈该不该“物伤其类”?对于人才,台湾的影视及流行音乐,是否也走到(还是早置身于)所谓的“中年危机”?
单就大陆市场而言,台面上能赚人民币的台湾一线二线影视明星,不管你喜不喜欢或者觉得他们有没有“资深演员”的实力,全都出道十几二十年了。能开大型售票演唱会、上电视节目当导师、有大品牌代言好赚的歌星,也几乎都出道至少十几二十年(甚至如罗大佑、李宗盛已逾三十年)了。
大陆朋友告诉我,十年资历以下在大陆够“火”的台湾歌手,不过萧敬腾、杨宗纬、林宥嘉等戋戋之数,而他们都还出自2007年第一届“超级星光大道”节目,新生代勉强再算一个卢广仲,但比起前三甲,卢的吸金力瞠乎其后。尽管台湾乐坛仍不断有新血加入、新作喷出,中生代也进取,但如果要谈到新人能攻入港、陆、新、马,已远非当年般容易,更别说进军日韩欧美。
这时,会想起今年五月腾讯文学宣布“网络文学作家星计划”,虽没看过腾讯签下“大神级”作家猫腻的作品,但注意到拥有网络、电信大用户、高流量的科技巨擘,对原生文字作品与明星作家的强烈企图心。腾讯文学CEO、起点文学网创始人吴文辉表示,他们将对大神级作家,在原创文学界率先启动“作品制作人”制度。这不是派给作家一个“经纪人”(或执行经纪人)这么简单的工作,而是成立一支包括作家、编辑、运营、商务、公关等人员组成的“私人订制”制作人团队。制作人团队将尊重和针对每位作家作品的特点,基于腾讯平台的大资料优势,通过对明星IP精准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确立一套统一互通的全版权运营方案,据此开放平台、吸纳和选择合作伙伴进行下游版权的延伸拓展,并深度介入和参与下游版权产品的开发。
说简单点,大数据的进行依赖各种网络媒体的互动成果,包括用户延伸出的阅读、浏览、搜寻、购买喜好,都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轮廓给作家,让他(她)据以融入这些衣食父母的生活圈与价值观,写出更符合衣食父母阅读品味、跟上潮流的作品;当然也可以让企业营销团队着力开发各种方便植入的商品、概念与活动,好跟出得起钱或版面的公司紧密合作,让粉丝经济达到水乳交融、无孔不入的最高境界。
这时,先别质疑“这样的作品还纯吗?”“受数据牵绊的作家还算艺术工作者吗?”“量身打造的作品是商品,量身打造的行业是服务业吧?”(诸如此类问题显然会被视为跟不上时代的问题),至少,腾讯文学想造星,并且想工业化规律、稳定地量产明星。
台湾的唱片界和电影界没啥好论了,还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培养新人,干所谓内容产业几十年来在干的工作。但看看电视界算最具攻城略地精神的三立电视,近年的动作是反向办传统媒体如杂志(也都赚到钱了),并介入电子商务,但这几个新投资主要还是为了帮旗下播映的电视剧造星和卖明星周边商品,本质还是属于以电视为核心往外延伸的推广概念,不涉及以科技整合力反向形塑文本和作者。
腾讯一个文学网站,就如此彻底商业化,如此重视原生小说内容明星(并间接造成改编的影视动漫文本的明星群),纯就商业策略面,陆台已分高下。但三立在台湾媒体界已经算很“积极”“强势”了,所见不过如此,不能不让人担心台湾娱乐圈造星的危机,不来自外部,而在萧墙之中。
首先,有人评论香港娱乐界“遇中年危机,衰老又过时”,作者“指间沙”举邓紫棋爆红、陈伟霆翻红为例,指香港没新人,或者,新人得靠大陆节目和戏剧出头;甚至以王菲、谢霆锋复合新闻闹得满城风雨,但却都是老牌绯闻主角了,无情预言:“这可能是香港娱乐圈最后一次轰动的大八卦了,满城风雨的基础是够红,现在新人不够红。”
王谢恋是否会是香港娱乐圈的“最后大八卦”,我不知道。但香港新生代艺人得靠大陆市场才能站稳天王天后地位,已是不争事实。但这跟中年危机真的有关?还是“地缘娱乐政治学”?
当香港是国际城市,香港娱乐界也水涨船高,不断以领先的技术和实力攻陆;当香港越来越“特区”,成为大家庭的一份子,香港娱乐界的资源北上大挪移、人才北上大进击(有人视为“大逃亡”),慢慢成为“大中华娱乐帝国准二级城市”,或者人才的“预备地”而非“收获地”,也是自然而然之势。只是当大陆评论圈从热烈检视香港电影导演北上成败,批评到艺人的断层,对港人在情感上可能更为不堪,毕竟谈工业,大家还可以说北上是“大势所趋”,但谈到艺人、明星的凋零,那可是“大势已去”。
香港如此,台湾呢?台湾娱乐圈该不该“物伤其类”?对于人才,台湾的影视及流行音乐,是否也走到(还是早置身于)所谓的“中年危机”?
单就大陆市场而言,台面上能赚人民币的台湾一线二线影视明星,不管你喜不喜欢或者觉得他们有没有“资深演员”的实力,全都出道十几二十年了。能开大型售票演唱会、上电视节目当导师、有大品牌代言好赚的歌星,也几乎都出道至少十几二十年(甚至如罗大佑、李宗盛已逾三十年)了。
大陆朋友告诉我,十年资历以下在大陆够“火”的台湾歌手,不过萧敬腾、杨宗纬、林宥嘉等戋戋之数,而他们都还出自2007年第一届“超级星光大道”节目,新生代勉强再算一个卢广仲,但比起前三甲,卢的吸金力瞠乎其后。尽管台湾乐坛仍不断有新血加入、新作喷出,中生代也进取,但如果要谈到新人能攻入港、陆、新、马,已远非当年般容易,更别说进军日韩欧美。
这时,会想起今年五月腾讯文学宣布“网络文学作家星计划”,虽没看过腾讯签下“大神级”作家猫腻的作品,但注意到拥有网络、电信大用户、高流量的科技巨擘,对原生文字作品与明星作家的强烈企图心。腾讯文学CEO、起点文学网创始人吴文辉表示,他们将对大神级作家,在原创文学界率先启动“作品制作人”制度。这不是派给作家一个“经纪人”(或执行经纪人)这么简单的工作,而是成立一支包括作家、编辑、运营、商务、公关等人员组成的“私人订制”制作人团队。制作人团队将尊重和针对每位作家作品的特点,基于腾讯平台的大资料优势,通过对明星IP精准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确立一套统一互通的全版权运营方案,据此开放平台、吸纳和选择合作伙伴进行下游版权的延伸拓展,并深度介入和参与下游版权产品的开发。
说简单点,大数据的进行依赖各种网络媒体的互动成果,包括用户延伸出的阅读、浏览、搜寻、购买喜好,都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轮廓给作家,让他(她)据以融入这些衣食父母的生活圈与价值观,写出更符合衣食父母阅读品味、跟上潮流的作品;当然也可以让企业营销团队着力开发各种方便植入的商品、概念与活动,好跟出得起钱或版面的公司紧密合作,让粉丝经济达到水乳交融、无孔不入的最高境界。
这时,先别质疑“这样的作品还纯吗?”“受数据牵绊的作家还算艺术工作者吗?”“量身打造的作品是商品,量身打造的行业是服务业吧?”(诸如此类问题显然会被视为跟不上时代的问题),至少,腾讯文学想造星,并且想工业化规律、稳定地量产明星。
台湾的唱片界和电影界没啥好论了,还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培养新人,干所谓内容产业几十年来在干的工作。但看看电视界算最具攻城略地精神的三立电视,近年的动作是反向办传统媒体如杂志(也都赚到钱了),并介入电子商务,但这几个新投资主要还是为了帮旗下播映的电视剧造星和卖明星周边商品,本质还是属于以电视为核心往外延伸的推广概念,不涉及以科技整合力反向形塑文本和作者。
腾讯一个文学网站,就如此彻底商业化,如此重视原生小说内容明星(并间接造成改编的影视动漫文本的明星群),纯就商业策略面,陆台已分高下。但三立在台湾媒体界已经算很“积极”“强势”了,所见不过如此,不能不让人担心台湾娱乐圈造星的危机,不来自外部,而在萧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