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球成为武器之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s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世界,充满杀戮;人的社会,是同物种间的互残社会。生物学上有个词语,叫作 cannibalism,常翻译为同类相残,或者同类相食,以为是生物界中最恶劣的行为。古代人类是不是有相食阶段,是有争议的。不过说到相残,人类是最会同类相残的动物。人类为什么这样残忍?我想并非先天基因所致,而是后天发明所致。这些导致人类残忍的发明,重点在武器与群居。动物也有武器,但是和人类的武器不一样。动物也有群居,但是和人类的群居不一样。这里先说武器问题。武器问题,要从人类的原始时代开始讲起。
  会扔东西的猴子
  动物在食物链上,各有地位。食物链并不复杂,只是简单的吃与被吃关系。吃还是被吃呢?由物种各自的“随身武器”决定之。
  所谓物种的“随身武器”,是指生长在身体上的武器,例如爪牙犄角。除了攻击武器外,还有防御武器,例如鳞片和外骨骼。当然,有的物种不断增长,以体重与力量压服对手,也算是武器的一种,例如陆上大象与海中鲸鱼。与其他动物相比较,人类在身体构造上,显然不具有什么“随身武器”。
  人类属于灵长类。英国动物学家莫利斯(Desmond Morris)称人为“裸猿”,以显示其软弱不堪。人是一种没有毛的猴子:我们的爪牙不如血缘亲戚,我们也没有像样的皮毛。大多数人承认,人类可以成为万物之灵,统御太阳系第三行星,是因为人类的脑力强大。这一点是不错的。没有“随身武器”的人类,靠着脑力制造武器,在食物链上争得名次。人类到底发明了什么武器,成就今日地位呢?
  对于人类的物种特色,我没有莫利斯那么悲观。我喜欢称呼人类为“会扔东西的猴子”。人类的初始(旧石器时代)工具,基本上都是模仿动物爪牙犄角。例如:握在手里的石斧模仿爪牙,绑在棍子上的石矛,模仿犄角。这种爪牙犄角的模仿,只能类似于动物武器,而不能等于动物武器。因为动物的爪牙犄角,是身体的一部分,运用上较石斧石矛灵活得多。因此,模仿动物这件事,仅可使人类在食物链中苟活。拿着石斧石矛的人类,不可能成为万物之灵,宰制第三行星。
  这个局面,在人类开始制作石球后,有了改观。石球重数百公克,是一种投掷武器。人类制造石球以后,便脱离模仿,发展出自己的武器样貌。
  动物不能说完全没有投掷武器,例如一种鱼,会喷射水柱,击落昆虫;一些小型爬虫,会喷射毒液,攻击敌人。但是像人类这样扔出加工品,击中远处目标,可说绝无仅有。人类能把石球扔多远多准呢?只要看今日的棒球投手:在十八公尺外,以百多公里时速,将球扔进捕手手套,就可以思过半了。石球在人类文明史上,有非常的意义。它可以在相当距离之外,攻击对手。它不像爪牙犄角一般,必须以己之身触及对方之身,才能造成伤害。石球这种能够“离身”的投掷武器,让仅具“触身”武器的动物,不能与之抗衡。投掷武器,使得称为“裸猿”的人类,在吃与被吃的暴力世界中,脱颖而出。
  人类以石球作武器后,标枪式的石矛也就产生。石矛原本模仿动物犄角,用以戳刺。动物的爪牙不能“离身”伤人,动物的犄角也不能“离身”伤人。人类一旦可以把石矛扔出去,就像一只会飞的犄角一样,那就不再是戳刺式石矛,而是标枪式石矛了。标枪式石矛晚于石球。因为扔石矛的技术,远远超过扔石球——石矛很难扔得又远又准。看看运动会中,标枪竞技要求掷远而不要求掷准,就可以明白大概。如何能够把石矛扔得又远又准呢?经过实践与思考,人类发现以自身肌力而言,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在投掷方式上有所改进。于是,把石矛的长度缩短,借用复合工具的物理弹力,投掷短型石矛—弓箭于是焉出现。从石斧石矛,到石球弓箭,人类算是把复制于动物的武器,都能够扔出去了!但是,人类虽然站在食物链顶端,却对扔东西依然热切;对于如何扔得更远、更准、更有穿透力,越来越有心得。人和动物因为荷尔蒙的关系,都有控制空间的欲望。可以远距离攻击对手,造成人类控制欲望不断地升高,因为投掷得越远,控制空间的力量(自我意识)越强大。投掷武器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地位,也改变了人性。
  没有屈服性的武器
  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山野中过着采集狩猎生活。新石器时代,人类有了社会组织,住在村庄里,开始畜牧农耕生活——和动物的正面冲突减少,组织间的掠夺却增多。如何掠夺他人物资,如何保护物资不被掠夺,是人类的新问题。武器设计不再针对动物,如何杀死同类(人类)才是用心所在。将投掷武器扔得更远、更准、更有穿透力,也只是为了杀人而已。新石器时代以降,社会组织扩大与人口集中,导致真正的战争行为出现。人类的残忍个性,也逐渐塑造成型。投掷武器之于人类的相互残杀,起了绝对的深化作用。
  动物也有因为食、色而产生的同类斗争。但是同类斗争中,绝少有将对方杀死的场面,原因即在于武器的不同特性。动物的武器,大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运用起来,可以控制轻重。因此在同类斗争上,胜者败者之间,有清楚的屈服阶段。胜者不会赶尽杀绝,败者决不死缠烂打。这种同类斗争,是演化下的自然结果——看似凶猛残暴,却很有分寸。人类模仿动物武器,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其中的投掷武器,更是无法控制轻重。这种轻易将同类杀死的武器,不是食物链中所必需的武器。它破坏了自然界的基本平衡。
  早期历史上,人类斗争并不使用特别武器,而是以杀动物的武器杀人——把人当作动物一样的杀死。可是,杀动物这件事,是为了吃掉它们。人类的斗争,并不是为了吃掉对方,而是相互争夺权力。权力斗争之目的,是屈服对方意志,而非杀死对方。如果杀死对方,就不能把施者意志加诸受者,进而控制并展现权力了。但是,以杀动物的武器杀人,没有屈服意志的空间。人类制作的投掷武器,总是轻易将对手杀死。这种情况,随着历史发展,愈演愈烈。
  轻易将对手杀死,是投掷武器的最大问题。在更远、更准、更有穿透力的要求下,必须讲究最大投掷力道。因此,投掷武器的力道越来越大。仅仅杀伤而不杀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长时间以来,借用物理弹力,是投掷武器的主流。大约一千年前,火药开始应用在武器投掷上面。枪炮火器的上场,使得武器投掷力道更为增加。现代的火箭、飞弹、轨道炮,都是人类扔出第一颗石球后,热衷投掷、投掷,再投掷的成果。这种强力投掷的杀人方式,就像我们闲步田间,踩死一只蚂蚁般的容易。人类需要这样的武器互相残杀么?不要忘记,我们是裸猿,我们连像样的皮毛都没有;我们只是没有毛的猴子。
  事实上,人类完全懂得斗争道理。西方的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On War)第一卷第一章里就说“战争是强制行动,让对方屈服,为己方意志服务”。东方的孙子在《十三篇·谋攻》篇中,更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但是将对方杀死而不使之屈从,如何令对方为己方服务呢?东西方兵圣的讲法,完全合于自然斗争法则。可惜,应用在人类身上,难有预期效果。因为,人类的武器一旦投掷出去,对方便没有屈服机会,便已经死亡了。
  投掷武器,是一种不受控制的武器。人杀人,还是武器杀人?这是一个很流行的社会议题。我以为,人类武器会不受控制地杀人。人的基本欲望和动物没有很大差别。人因为荷尔蒙作用,而有控制空间的欲望。这种欲望的维护与扩展,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极大冲突。人发明的投掷武器,不合于自然界的武器定义;并且,控制空间的投掷方式,使得人类野心越发激昂。投掷与控制的结合,将把人类带向难以预知的未来。
  结语
  对于投掷武器能不能屈服对方,可能一些人有意见。关心战争模式的人士会认为,投掷武器虽然不能屈服个人,但是可以屈服团体——可以透过杀死团体外围,进而屈服团体核心。最终,达到团体的屈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我明白,但是不同意。毕竟谁为一将、谁为枯骨的抉择出现的时候,该道理,就没有那么理所当然了。那不是武器问题,而是社会组织问题。
其他文献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湖北省省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6课。笔者想借此教学设计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软件操作”类的教学方法。为了便于教师交流探讨,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两种方案(A案和B案)。A案紧扣教材要求,以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强调Word菜单、工具栏的操作和熟练掌握,让学生圆满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B案在不偏离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更为强调学生在操作中如何使用技术,以及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借助思
数字化学习技术是本世纪初在教育学习领域迅速发展的一种高科技应用。有研究认为,数字化学习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过程的改变与学习效果的提高,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1][2][3][4]。不同的国家在推广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模式、政策、战略等方面受各国的人文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显著不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学习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
回顾2016年的阅读历程,我想重点谈谈我重读老舍、赵树理的感受,顺便谈谈我以前没关注过的京味小说家叶广芩。换言之,我向读者报告一下老舍、赵树理和叶广芩,2016年通过他们的作品向我所说的话。  重读老舍,是因为我的大学同学赵雪芹女士的约请。2016年是老舍先生去世50周年,按照版权法,从2017年开始,老舍的所有作品都转为公版。而由于改编自老舍短篇小说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也即将上映,赵雪芹所在
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跌宕起伏的一年就要过去了。回顾一年来我国信息安全行业发生的一件又一件重大事件,不论是领导体制还是法治建设,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爆发,不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大众认知等等,本刊年初预计的"2014年信息安全行业必将迎来发展的大年"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制度建设方面: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京宣告成立,习近平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担任副组长,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全面升级。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参与和合作精神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课程改革针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诸多弊端,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既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交往能力,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别,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强的要求。由于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等的不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表现出的能力差异似乎更明显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更应重视和面对学生的这些差异,运用差异教学法,改善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各得其所,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那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
信息技术在理科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就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价值而言,目前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例如,虽然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了数字化,但没有真正解决学生认知困难的问题;信息技术中的互动特性仅仅停留在提高媒体使用的灵活性上,并没有真正切入课程设计和实施,没有体现互动的创新之处;传感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简单数据获取的浅层阶段,谈不上深入面向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等等。面对这些状况
余华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直抵现世的勇气和疏离社会的气质一度让我着迷,他作品中的温情与冷酷、荒诞与实在,以及作品中的诸多细节让我难忘。然而,《第七天》的阅读,却是一场巨大期待中收获的遗憾。说遗憾,不是说小说的情节不吸引人,不是说小说的语言不精到,也不是说余华面对现实时不够犀利,而是说,《第七天》中,现实的控制力胜过了作家的想象力,繁杂的信息抑制了经验的书写。  从《第七天》出版到现在,迎接这部作品更多
目前,我国的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作为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老民族,民俗的传承举足轻重。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入手,只有让青少年参与其中,才能避免断层并使其焕发活力。《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法……。”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我们让网络应用与民间美术传承超链接,开拓民间美术
“在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购买了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然而很多人可能都忽视了一个问题,购买与安装之后的维护和保养有可能需要学校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6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创新投影技术论坛”上,德州仪器DLP前投产品业务拓展经理Vivek Thakur提醒教育投影机用户,在选择投影机时必须仔细衡量其总持有成本,才能确保达到最高的使用效益。  此次论坛中,在全球投影市场占有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