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关键词:自疑;学习;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能够质疑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现象、假设结果、推理判断、验证解决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产生疑问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课堂改革创新之路的良好契机。
自疑是自探的基础。学生在自习后产生多少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反映了学生自习的质量和成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源于学生的深思熟虑,源于对文章的多番解读,源于自主的计划、探究、思索。疑问的产生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思维、不断提高能力的过程。
一、怎样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敢疑、会疑
1.要激发学生疑的兴趣,创设引诱疑的情境以及和谐的疑的
氛围,凡事问个为什么
2.让学生明白疑什么
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弄清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进而明确:“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文字从三个维度对初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作了规定,也启示我们语文学习中的疑既可以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包含字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涉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
二、引导学生疑的方法
1.借助学习资源感悟疑、模仿疑
模仿是学习之始,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于老师无助、于学生无用。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料引发疑问。语文教材是学生自疑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有疑惑;对文章的体裁、背景、语言、结构、主旨及表现手法有困顿,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帮助学生解读文章的材料,对理解文章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学生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教辅资料也是引发学生自疑的重要材料,它涉及的内容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它把学习任务具体化为一个个的问题,学生在自习过程中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是自疑的内容。
2.适时引导和总结自疑的范围或角度,拓展自疑的空间
文章表达方式不同疑的方向有异:记叙类文章侧重详略、结构、主旨;说明类文章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的准确生动;议论类文章倾向论点的归纳、语言的严密、论证的充分;抒情类文章突出情感的准确体验、感情的多种表达、语言的形象生动。就一篇文章而言,从标题的精练,从内容的概括,从主旨的凸显,从语言或生动形象、或准确凝练、或变化多端、或意蕴幽深,从构思的精巧等方面均可疑。学习的内容不同,疑的角度作相应的调整。
3.不断提高自疑的质量,建构自疑的能力
疑要突出挑战性、争辩性;体现纵横向的比较性;反映联想、想象的空间;呈现出阶梯性和层次性。自疑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不仅敢疑,还要会疑。在渐进中提高自疑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和发展。
黄宗羲曾说过:“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能自疑、会自疑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想疑、善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愿自疑为学生的学习插上翅膀,为老师的教学开启明灯!
参考文献:
曲民生.2011版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3.
作者简介:肖大林,男,1972年出生,大学本科,就职学校: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关键词:自疑;学习;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能够质疑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现象、假设结果、推理判断、验证解决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产生疑问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课堂改革创新之路的良好契机。
自疑是自探的基础。学生在自习后产生多少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反映了学生自习的质量和成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源于学生的深思熟虑,源于对文章的多番解读,源于自主的计划、探究、思索。疑问的产生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思维、不断提高能力的过程。
一、怎样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敢疑、会疑
1.要激发学生疑的兴趣,创设引诱疑的情境以及和谐的疑的
氛围,凡事问个为什么
2.让学生明白疑什么
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弄清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进而明确:“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文字从三个维度对初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作了规定,也启示我们语文学习中的疑既可以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包含字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涉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
二、引导学生疑的方法
1.借助学习资源感悟疑、模仿疑
模仿是学习之始,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于老师无助、于学生无用。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料引发疑问。语文教材是学生自疑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有疑惑;对文章的体裁、背景、语言、结构、主旨及表现手法有困顿,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帮助学生解读文章的材料,对理解文章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学生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教辅资料也是引发学生自疑的重要材料,它涉及的内容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它把学习任务具体化为一个个的问题,学生在自习过程中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是自疑的内容。
2.适时引导和总结自疑的范围或角度,拓展自疑的空间
文章表达方式不同疑的方向有异:记叙类文章侧重详略、结构、主旨;说明类文章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的准确生动;议论类文章倾向论点的归纳、语言的严密、论证的充分;抒情类文章突出情感的准确体验、感情的多种表达、语言的形象生动。就一篇文章而言,从标题的精练,从内容的概括,从主旨的凸显,从语言或生动形象、或准确凝练、或变化多端、或意蕴幽深,从构思的精巧等方面均可疑。学习的内容不同,疑的角度作相应的调整。
3.不断提高自疑的质量,建构自疑的能力
疑要突出挑战性、争辩性;体现纵横向的比较性;反映联想、想象的空间;呈现出阶梯性和层次性。自疑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不仅敢疑,还要会疑。在渐进中提高自疑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和发展。
黄宗羲曾说过:“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能自疑、会自疑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想疑、善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愿自疑为学生的学习插上翅膀,为老师的教学开启明灯!
参考文献:
曲民生.2011版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3.
作者简介:肖大林,男,1972年出生,大学本科,就职学校: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