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前弘期佛经翻译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8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公元 7世纪松赞干布引进佛教至公元 9世纪朗达玛灭佛之间的二百余年的时间, 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前一个阶段, 史称西藏佛教的 “前弘期” 。虽处于环境恶劣的且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却并没有因交通不便而放弃脚步,引进周边邦国的先进文化,佛教在前弘期吐蕃王朝的支持下, 在西藏扎下了根,佛经翻译事业蒸蒸日上 ,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前弘期 佛经翻译
  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离不开佛教。 而佛教从印度的引入 ,佛经翻译是先决条件。吐蕃时期 ,佛经翻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究其原因 , 离不开历朝历代赞普的支持和能人贤士们的辛勤翻译。而吐蕃王室的扶持又从培养译师、开辟译场、厘定译语、创建理论等几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吐蕃时期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历程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松赞干布时的萌芽期;赤松德赞时的兴盛期;赤德松赞时的成熟期这么几个发展阶段。
  一、松赞干布时期
  公元7 世纪 , 松赞干布以他卓越的胆识和才能 , 适时地引进了代表当时先进文明的佛教文化。他先后与唐、 尼婆罗、 象雄和木雅联姻 , 同时派人赴天竺学习文字 , 又遣贵族子弟入唐学习唐朝文化。这些系列举措 , 形成了吐蕃时期佛经翻译萌芽的外部因素 , 并促成了松赞干布派人出国 , 创制吐蕃自己文字的强烈需求。鉴于吐蕃当时还没有文字 , 松赞干布派吞米桑布扎赴印度学习声明 , 回藏后依据楞扎体创制了藏文。依照梵文创造了吐蕃自己的文字系统 ,为吐蕃翻译事业创造了前提条件。文字的创制成功 , 为佛教的引进奠定了基础。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吐蕃本土拉开了佛经翻译的序幕。 据 《贤者喜宴》 载:“当时邀请了印度的阿阇黎古萨热和婆罗门香噶热、 克什米尔学者达努、 尼泊尔学者西拉曼珠、 内地和尚玛哈德瓦且 (亦称大天 寿和尚 )等人与藏族学者吞米桑布扎及其弟子达玛果夏、 拉隆多吉贝等人共同翻译了 《宝云经》、吞米和自己的帮手达摩郭霞、拉隆多杰贝、汉族的大天寿和尚等人一道 ,第一次翻译了部分佛经 ,开创了用藏文翻译异族文化的先河。
  二 、 赤松德赞时期
  史书中记载,从松赞干布逝世到赤德祖赞近半个世纪中佛教的传及佛经的翻译在雪域高原销声匿迹,在这半个世纪当中 , 我 们从众多的藏文史料中几乎见不到有关弘扬佛教的记载 , 更谈不上佛经翻译之事。佛教真正为吐蕃人所了解和认识 , 并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吐蕃人发生影响 , 乃是从赤德祖赞时代才开始的。直到 8 世纪初叶,赤德 祖赞继位,迎娶金城公主,她把被封藏在小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迁到大昭寺,并安排了汉族僧人管理一些宗教仪式,供奉佛像。另外,收留当时从中亚和新疆等地到吐蕃避难的佛教僧侣,允许他们在吐蕃进行佛事活动。还派人去请在冈底斯山朝圣的印度法师佛密和佛寂,可是没能请来,派去的人带回来五部大乘佛教的经典。此外 , 赤德祖赞晚年时还曾派桑喜等人赴唐朝长安取经 ,但桑喜一行取经返回时赤德祖赞已经去世。上述种种事迹 ,说明从赞普赤德祖赞开始 , 吐蕃王室对佛教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重新开始崇尚佛教 ,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 经。但因当时苯教徒势力的极力抵制下,以致佛经翻译事业不得不停止。赤松德赞继位后,大力扶持佛教事业的复兴,赞普完全掌 权后,与一些支持佛教的佛教徒大臣合计铲除了以以玛祥为首 的反佛大臣。派人去尼泊尔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在两位大师的 倡导下,修建了藏族历史上第一座剃度出家的寺院—桑耶寺。 还特地派人到印度请了 12 位“说一切有部” 的僧人(是当时 印度势力较大的小乘佛教教派,印度很多大乘佛教徒是跟随该 派僧人受比丘戒),协助寂护完成了给“七觉士”授戒仪式。为了便于查阅已译佛经, 避免翻译或校订工作 重复, 此时开始编写译经目录 《丹噶目录》、 《青浦目录》、 《旁塘目录》。其中 《青浦目录》 早已失 散 ;《旁塘目录》 已经成为孤本, 很难翻阅 ; 《丹 噶目录》 成为藏文 《大藏经》 的雏形而被后人编 入后期形成的藏文 《大藏经》 的 《丹珠尔》 部。
  三 、 赤德松赞时期
  公元8 世纪末 ,赤松德赞蓖逝 ,其子牟尼赞普即位 。 他奉行其父推行佛教的政策 ,继续进行经典翻译 ,但不久被他母亲用药毒死 。赤德松赞即位后 ,也继续执行其父赤松德赞发展佛教的策略 ,鼓励大量译经 。这一时期佛经翻译从数量到质量 , 从翻译技巧到翻译意识 , 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各種翻译问题也接踵出现。在赤德松赞的主持下, 佛经翻译界将前辈翻译家在翻译过程当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汇总 , 除了在译经中要求统一词语外 , 还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这就是藏译佛 经方面的第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 《声明要领二章》, 原文收录在 《大藏经·丹珠尔》 部。因印度为佛法产生之地 ,所以将以前从各种语文翻译的所有经典 ,以印度 的四十一种语文进行校译 ,并厘定了翻译佛经中新 出现的藏语词语 。 如上所述 ,由于佛经翻译的发展 ,译经队伍 日益扩大 ,在译经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翻译中词语不统一 ,处理翻译问题的方法不一致 ,甚至译文有失原义或不够通顺等问题。
  四 、 结语
  吐蕃时期佛经翻译的兴盛 ,主要得力于王室的鼎力扶持和民众的积极拥护 ,而王室的扶持又从培养译师 、设立译场 、优待僧人 、厘定译语 、编写词典 、建立理论等诸方面得到具体而充分的体现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真正为吐蕃人所了解和认识,乃是从赤德祖赞时代才开始的,赤德祖赞也极力振兴佛经的翻译,由于苯教徒的极力抵制,翻译事业不得不半途而返。真正把佛教扎根在雪域高原的是赤松德赞, 迎请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建立桑耶寺, 并剃度七觉士, 形成佛法僧并俱的佛教活动场所,以桑耶寺为中心,翻译了大量显密经典,不得不说是佛经翻译的辉煌期。到了赤德松赞时佛经翻译达到了鼎盛时期,翻译经典数量增多,顶级翻译大师众多,历史上出现了三大译师等精通藏汉英的三者的。 编写了 《翻译名义集》 、 《钦浦目录》 、 《旁塘目录》和《丹噶目录》》等著作,是对以往翻译事业的总结的翻译理论的诞生。有了祖孙三法王的支持和辛勤扎根在佛经翻译的大译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在雪域高原立足发扬,成为藏族文化的精髓,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 佛教深流 ·花蜜精要 》 截文版娘 ·尼玛韦色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西藏佛教史略》王辅仁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藏学概论》王尧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贤者喜宴》 (藏 ) 巴沃· 祖拉陈瓦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更草吉: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2级藏汉翻译班
  33010
其他文献
陶德麟的哲学人生,每个节点都充溢着胆识与锐气——  24岁,初涉哲学便锋芒崭露,撰文批评前苏联哲学家的权威著作《简明哲学辞典》,向苏联哲学教条主义发起有力一击;  47岁,历经磨难后信念弥坚,积极投身反对“两个凡是”的理论斗争,“顶风”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用一篇篇旗帜鲜明、论述严密的文章持续发声,在讨论中占据重要一席;  82岁,年至耄耋却思考日深,融毕生思考入一篇短文,呼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期刊
[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它是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天争胜、热爱家国、热爱和平和勇于反抗黑暗势力而著称于世的。有的学者以所谓和合精神来概括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实际上是反映了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是有失偏颇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要善于从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精神力量,防止因片面概括而产生的流
期刊
摘 要: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艺术是时代发展对博物馆提出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保障,遵循版式设计的原则来做好此项工作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本文介绍了版式设计的发展,从文字、  图形、色彩等三方面说明了版式设计的构成元素,并阐述了版式设计的原则,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进行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艺术;构成元素;原则  0 引言  在博物馆展品陈列展览时,版式设计能传播陈列
期刊
[提要]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愈发重视,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向的确立,文化贸易活动的丰富发展,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的“走出去”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本文将从文化软实力建构方面来审视戏曲的海外传播,探讨戏曲对外传播的价值与其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戏曲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戏曲;传播;文化软实力;文化交流;文化贸易  
期刊
【摘要】在西方的油画史上,甚至是全世界的绘画史上,伦勃朗都是大家公认的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绘画师。他所绘制的油画有着新颖独特的风格,磅礴大气;同时有着丰富多变的油画语言以及独到的绘画思想。他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油画技艺,有着个性很强的绘画思想,同时还具有普遍性,对于绘画的方法、目的以及作用都有着极其独到的见解,会深远影响后世。在本文中详细分析了伦勃朗的油画语言以及绘画思想。  【关键词】伦勃朗;油
期刊
藏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在与外界联系不便的高原,在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套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和习惯。这些风俗和习惯突出体现在饮食上。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最后结束喝茶时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喝茶时不能出“唏、唏”的声音,更不
期刊
摘要:遗址类博物馆,是近年在我国各地快速兴起的博物馆中的一个门类。不同于综合性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多是在原址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不仅呈现还原了历史面貌,而且承载着历史记忆。遗址类博物馆对于当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发展壮大遗址类博物馆不仅能够推动文博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更加贴切的反映不同时期地方历史文化的变迁,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关键字:遗址类博物馆、历史记忆、
期刊
摘要:从人物画史来看,北宋以前的人物绘画倾向是非世俗的——神圣化的、贵族化的。但是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北宋人物画,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本文将对世俗化背后的原因做一次探析,主要有,《清明上河图》中绝大部分是下层平民,画家张择端非常亲近市民。在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的北宋,画家的地位提高不少。在审美趣味方面,唐宋之后绘画,一方面朝水墨高雅方向,另一方面朝世俗方向。世俗特点更加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要求。
期刊
靴形钺,或称不对称形钺、靴形斧、足形斧等,是我国南方青铜器中的一类典型器物,它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本文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各家关于不对称形钺的分布、年代、类型、族属、用途的各种意见,试图提出自己的的观点。  一、靴形钺的发现、分布与年代  靴形钺在两广、云贵乃至东南亚部分地区颇为盛行。 由于目前所见靴形钺大部分为采集品或传世品,正式发掘而来的数量较少,关于靴形钺的年代问题,有明确出土单位,未
期刊
摘要:韩明士的《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以宋、元时期源于江西抚州华盖山的三仙信仰、道教天心派为例,探讨了中国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民间诸神是否为现实官僚的投影?最后令人信服地提出中国人眼中的神祗有两种模式——官僚模式与个人模式,即“道”与“庶道”。本文就以书中结论为导向,以四川梓潼的文昌信仰为例,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进一步印证民间信仰的两种模式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