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吞八荒 中国气象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hu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前不久,万鼎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长幅巨制作品《看山还看祖国山》交接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厅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席邵大箴、《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著名评论家孙克、刘曦林、王镛等以及十余家主流媒体共同出席了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日,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局长严沛为万鼎颁发了作品收藏证书。
  《看山还看祖国山》是万鼎先生继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黄河,母亲河》之后又一巨作走进人民大会堂,也是他继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创作《云横秦岭》大型山水画题材之后的又一宏伟巨制。作品以山水画长卷的形式隐喻式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它既是为祖国65年华诞的献礼,又是对盛世中国精神风貌的激情礼赞。
  为了能更好地表现作品,万鼎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用油画布和丙烯材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他把中国绘画观念与现代材料完美结合,用大面积的泼彩和局部的勾画表现作品。“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一定要有度,既不能丢弃传统文化,也不能闭关自守。我希望在创作中,将新的技术、新的能量与民族文化交融,而不失民族文化的根本。”万鼎说。当《看山还看祖国山》悬挂在殿堂中时,作品将观者带入更为广阔和悠远的审美想象。整幅作品有着大秦岭霞光万丈的瞬间、烟雨朦胧的风情和顶天立地的气势,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缩影。
  活动当日,著名评论家邵大箴、孙克、王镛,尚辉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对《看山还看祖国山》的主题意蕴、时代气息、切入方式、突破创新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评析。他们认为,该作品既是主题山水画力作,也是当代厅堂绘画和环境艺术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代表着万鼎艺术探索的新阶段与新风貌。(马文晔)
  夺得千峰翠色来
  万鼎的《看山还看祖国山》的创作素材以大秦岭山水为蓝本。整个画面结构单纯,基本上分成三组群峰、两条河流。这两条河流未必仅指渭河、汉江,也可以代表黄河、长江。三组群峰、两条河流与云雾烟岚横向迤逦展开,节奏起伏变化,气脉连贯,虚实相间。画家遵循“致广大,尽精微”的古训,作品既保持雄山秀水的宏大气势,也注意山石、树木等细节刻画,局部的精细又不流于琐碎,没有干扰整体的大气势。这与画家长期从事殿堂绘画创作、驾驭大画面的超强能力和丰富经验有关,避免了时下不少巨幅作品“大而空”或“满而碎”的弊病。
  鲜丽厚重的蓝色调是万鼎的《看山还看祖国山》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他以前创作的大秦岭山水系列作品,通常是以泼墨为主、泼彩为辅,青绿斑斓,墨彩腾发。而这件作品则是以泼彩为主、泼墨为辅,金碧丹青,辉映满幅。画面不仅结构单纯,而且色彩单纯,强化了大秦岭山水的地域特色,也强化了画家自己的情感个性。这幅泼彩泼墨的青绿山水以蓝色为主色调。画家认为蓝色沉静、深邃、幽远、神秘,是他心中的大秦岭特有的色调,也是他自己眷恋大秦岭的深挚情感的色调。他使用的蓝色不是石青而是钴蓝。在青蓝色系中,石青介于蓝与绿之间,颜色偏暖偏浅;钴蓝介于蔚蓝与深海蓝之间,颜色偏冷偏深。大面积钴蓝泼彩与淋漓的泼墨更容易调和,更显得浓丽沉艳。在何海霞的青绿山水中有时也曾使用丙烯颜料,万鼎更大胆地使用丙烯颜料。丙烯的青绿颜料比中国画的石青石绿透明流动,更能够与墨色融洽,不像石色那样生硬、浮跳,在油画布上也不易脱落。尽管万鼎使用丙烯颜料在油画布上作画,但绘制方法、画面结构和视觉效果都是中国画的,仍然保留着中国画传统的笔墨韵味,他的石法、树法、水法处处见笔,泼墨的黑色更加衬托出泼彩的钴蓝的鲜丽厚重,在天空云水的处理上大片留白,甚至用稀释透明的丙烯颜料在油画布上制造生宣纸上水墨氤氲的水痕墨迹。他也用红橙暖色渲染霞光映照的峰头,用金色线条勾勒山峰树木的轮廓。这幅青绿山水莽莽苍苍,郁郁葱葱,云蒸霞蔚,金碧辉煌,与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庄重典雅的建筑环境和装饰风格非常协调。
  “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称赞越窑秘色青瓷的名句,用来形容万鼎的巨幅山水画《看山还看祖国山》也相当贴切。这幅泼彩泼墨的青绿山水呈现出堂堂中华泱泱大国的恢弘气派,浓缩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凝聚着画家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尤其是那种苍翠欲滴、鲜丽厚重的蓝色调,为人民大会堂增添了一道赏心悦目的光彩。
  大风景 大格局
  在万鼎的心目中,秦岭是最伟大最神圣也是最美的大山。他乐此不疲地以秦岭山脉为素材,构思、创作了大量山水画幅,写他胸中积累的秦岭千变万化的景象,寄寓他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表达他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的尊敬和憧憬。
  《看山还看祖国山》,画作的标题用得好,醒目,大方,大气,一下子点出了主题。处于西北黄土高原的秦岭山脉,以其雄健苍劲和勃勃生机,似更能体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精神气概。这是万鼎这幅山水画巨作以秦岭作为素材的原因。但它决不是秦岭真山水的写照,而是在构思中融会了作者对祖国其他大山的印象,力图创造出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形象。因此,他在山的宏大、雄伟、灵动和秀丽上做文章。可以说,这幅画是作者以秦岭山脉为基础,写他心中的祖国之山。
  万鼎因有青绿山水深厚的造型功力和色彩修养,能自如地驾驭丙烯颜料。画面上以青绿为基调,辅以其他色彩,在对比与和谐中组成色彩的交响。在大的色彩块面之间,他细心地勾勒线条,粗细、浓淡、轻重、虚实……处处着眼画面整体的势,画面布局严谨中不失轻松、自由,主体山峦和湍急水流形成的大格局予人以突出、鲜明的印象,又有意笔渲染的远处的群山为之衬托,还有云彩、树丛、民居、礁石等精妙的细节丰富画面。这幅主题鲜明、兼有力感和美感又有装饰意味,且与建筑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的山水作品,使人远瞻得其势,近观得其质,在欣赏和品评中,会有不少体味和遐想。
  《看山要看祖国山》是万鼎绘画历程中最辉煌的一件作品,反映了他艺术创作的新高度,也是我国山水画运用新材质传达传统文化精神、拓展表现语言的崭新成果。从万鼎现有的成就我们可以预测和期待他的未来将更为广阔!   一曲波澜壮阔的山河颂
  画面首先以日出东方作为画面境界的统领,长卷色调也由此呈现出冷暖色调的对比与变幻,从而赋予画面以朝晖长空、大地复苏、生机无限的美妙境界。富有意味的是,该作并没有像《江山如此多娇》那样直接画出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而是通过画幅左侧紫气东来的万道霞光、沐浴朝晖的万里碧空来暗示喷薄而出的太阳,这就像一首山河颂交响乐前奏出晨光熹微、万物苏醒的序曲。
  画面主体无疑是祖国山重水复的大好河山。画家为了在此幅长卷中描绘出祖国万里江山的雄伟气势,而将连绵不绝的山川分为三组。第一组为画幅最左侧的群峰,从长卷左上方已映满朝霞的峰峦起,斜势向下,止于一条大江从叠嶂中穿行而出、涌现画幅的底边,由此自然隔开这组群峰与对岸山脉。这一组主要描绘朝日东升。身披霞光的壮丽河山从重峦叠翠到金朱辉映,而且,沐浴朝晖的流云将此组远山分为三条支脉,并最终汇聚于近前江川奔涌的大峡谷,显得层次丰富、富有变化。第二组是占据画面中间部位的高山雄峰,从前组末端的一条大江开始,位于画面左上端的远峰既形成画幅山体的最高处,也让烟云从此峰巅和画幅顶端所形成的缝隙间流涌而下,并自然切出画面右侧最后一组山脉。此组雄峰巉壁,以巍峨耸立之势显现出整个长卷雄伟壮阔的体魄,密实的峰巅撑起了画幅纵向的高度,成为整个长卷最为沉稳厚实的依托。第三组实是以左侧流云切出的山脉和画幅右侧东去的大江形成V字结构,相较于中段下沉式的主峰脉,第三组群峰以中远景的山峦逶迤和江水远流而将画面推向远方,烟锁江峡,雾笼要津,飘渺离合,更给人以无限遐思。
  如果说,这幅山水长卷通过三组起伏跌宕的叠嶂峡江,分别奏响了“满天朝霞”、“重峦叠翠”和“大江东去”这三个乐章,那么,流云和江川则是将这些巨岩深壑穿缀在一体并形成峰峦起伏、山脉逶迤的灵魂。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审美境界,也是画家以此构织出宽阔幽远、气象万千的绘制方法。也即,画面虽画了三组群峰,但通过播烟布云、构江置流,形成了远远大于画面内容的宏大境界。显然,相对于画面中那些具体的峰峦山石,流云飞瀑、漫烟淡云都只是一种虚写,但这种“虚”的运用,却巧妙地让那些静若处子的群峰飘动起来。
  此作是继《江山如此多娇》、《黄河,母亲河》之后在人民大会堂落壁的又一幅山水巨幛。与前者不同的是,此作以传统青绿山水画法绘就。画面既以水墨为基,又施以金碧青绿,色彩既富丽庄重,也清雅飘逸。富丽庄重者,在于沐浴朝晖的群峰众峦以朱砂、赤金勾填,在于山阴麓背以石青、石绿泼绘,集金碧之堂皇、青绿之庄穆于一体;清雅飘逸者,在于画幅始终以水墨勾皴点染铺底,不论如何勾金、如何泼彩,都不失水墨之玄妙、勾写之灵动,尤其是烟云的泼墨、山麓的积翠和整幅画面墨彩的率性挥洒随意渗化,都显示了中国画运笔使墨赋彩的独特魅力。作品在意写与工笔、水墨与色彩、灵巧与厚实之间达到了审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富有画家艺术个性的切入点与平衡点。
  长年生活于陕南秦岭的万鼎,最熟悉的是那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大秦岭的苍茫幽远,因而,他画此卷《看山还看祖国山》,实际是以大秦岭的崇山峻岭、流泉飞瀑为胸中粉本。不过,他画的此卷又不局限于大秦岭的山川地貌,而是将在大秦岭长期积养的浩然之气吐纳于画面,学养、修为和胸襟才最终决定了此作恢宏的气象、壮丽的华彩。在某种意义上,万鼎所描绘的又绝不是他个人看山览胜的审美经验,而是为我们这个崛起了的中华民族谱写的一曲彩墨淋漓、荡气回肠的祖国颂。
  气象宏阔 吞吐大千
  古人讲“江山代有才人出”,看了陕西画家万鼎的山水画巨制《看山还看祖国山》,不禁深深的感到振奋:毕竟有人能够无愧繁荣兴盛的时代,也无愧师辈们的教导和期待,终于创作出可以代表这个时代水准的精品杰作。
  万鼎这件作品犹如一件工程,从酝酿、构思,到确定图稿制作,包括作画的材质工具,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过程。首都人民大会堂建成以来一直是全国人民崇仰的殿堂,宏大的厅堂体现了十三亿人民泱泱大国的气派,其壁上的绘画无疑应当与之匹配。同样,这些绘画更是强烈地折射出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
  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前辈画家深入生活,注重写生,令山水画境界大为改观,北京的以李可染为代表,南京的傅抱石代表的金陵画派,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山水,陆俨少代表的传统风格,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代表的长安画派等等,都作出了极大的创造性的贡献。其中尤其是长安派画家在山水画的宏大境界方面,探索最多。泼墨之法由来已久,黄宾虹老人总结“五笔”法“七墨”法,其中即有“泼墨”一种,源自“唐代王洽,泼墨成画”、“每欲作画必沉酣之后,解衣盘礴,先以墨泼幛上,因其形似,或为山石。或为林泉,自然天成,不见墨污之迹,盖能脱出笔墨畦径,自成一种意度”。至于泼彩,道理自然和泼墨一样。话虽如此说,毕竟时代不同了,王洽的泼墨如何我们是看不到了,就是何海霞的老师张大千的泼彩画法结合其程式笔法形成的空灵飘逸风格,仍然未脱传统文人山水的藩篱,而何海霞的境界就扩大得多。到了万鼎的这件作品,又从深沉浑厚中不乏灵动,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给与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应该说这是画家万鼎沿着大师们的足迹迈出了自己的一步。
  万鼎的《看山还看祖国山》,从主题立意到构思绘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整件作品在泼墨泼彩的统一节奏下,又十分生动地描绘了瀑布溪流、山间居屋,尤其突出的是画面中部滔滔汩汩的江水和岩间迎风挺立的劲松,令画面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完全没有程式概念以及常见的装饰味的痕迹。应该讲,如此安排远观进取,造成宏观与微观的交融,从我个人以观赏者角度的体会,站在此画前感到既气势撼人又赏心悦目,的确是一次兴奋的审美体验。
  刘曦林
  览大美之景 生壮美之怀
  甲午金秋,天高气爽,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周年华诞。万鼎君为人民大会堂奉献巨制,题日《看山还看祖国山》,炎黄之子拳拳之心日月可鉴也。
  万鼎君乃当今中国山水画家之佼佼者,早年从长安画派巨擘何海霞老学艺,深得青绿金碧兼泼彩山水一脉精要;复能师法造化,踏遍群山,尤得秦岭深秀雄奇之致,心悦江山妩媚,魂悟心源内美,于画坛独树一帜。
  是图以中国画之观念,施丙烯颜料于画布,历时数月始成。方法既新,意境亦高,视觉震撼,品鉴可思。宏观之,崇山峻伟,丛碧深翠,云外复云,山外有山。一水中分,深邃流远,悠悠岁月千古文明尽在其间。细察之,左方云蒸霞蔚,曙光初照,金碧辉煌,乃江山前途之喻;右端云海如涛,掩映青峰,隐约现江流大地,令人有大河东归人海生生不息之想。此虚笔也,却将遐思留于画外之画,此可谓中国梦乎!面是卷,览大美之景,生壮美之怀,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意;赏笔墨语言,沉雄博大,五色辉耀,诚新时代新画卷之精品。史家慨日,不令希孟《千里江山》、张爰《长江万里》专美于前也。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天津: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  2月10日,“江南双盛——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幕。有清一代,清初的绘画艺术成就更为辉煌。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同时产生于清初之际,是清初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天津博物馆将这两个画派的作品首次做全面、系统的展示,将使观众对这两个绘画流派的艺术面貌与成就有所认识。展期至12月10日。  杭州:明清书画作品展  3月12日,“神韵明清——四
期刊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凌家滩遗址是近年考古发现、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该区域史前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该遗址规模庞大、文化遗存丰富,其中墓葬内随葬的大量玉器尤为令人瞩目,无论是玉器的数量还是玉器的种类,在长江下游地区都属于突破性的发现。编号07M23的墓葬是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对含山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时发现的,出土文物330件,包括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另有碎骨和绿
期刊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刘禹锡《赏牡丹》诗中的名句,我想以此来形容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老舍、胡絜青藏画展”所取得的成功。  展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人雅兴”,第二部分“夫子千秋”,第三部分“积萃藏珍”。整个展览共展出作品二百多件,“真”“精”“奇”“特”俱备,是一场文化饕餮盛宴和精神大餐,不仅能直接观赏到中国书画大家的高超技艺,享受书画艺术的丰富美感,还让我们在无限愉悦中感受
期刊
三、清官铜器制造的特点  如前所述,为了满足内廷、苑囿、坛庙的各种需求,更因为皇帝的爱好与志趣,内廷的炉作与铜作,在雍乾二朝,尤其是乾隆朝制造了大量的铜器。这些铜器与前代相比,在诸多方面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独有的时代特点,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工艺齐备,技艺精湛  打造金属器,成型工艺是前提。“清档”记录和实物显示,清官铜器制造的成型工艺分为两大类,即黄铜铸造和红铜打造。黄铜铸造
期刊
张立柱一再声称自己是“从泥地里挤进城”,“感悟了大跨度的人生差距”,却至今不能排除对城市的异己感,不能消解作为一个农家子弟的乡间情怀。张立柱这种魂牵梦绕的乡土情结使他在心理上对都市这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有一种天然的不适应和“断裂感”,但也正是这种“大跨度的人生差距”成为他思考和构建自己艺术的起点。  张立柱心中这种挥之不去的乡间情怀和乡土情结,使他与都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流行文化有一
期刊
中国古人认为,首是人最重要、最醒目的部位,即“首对身,首为尊”(见陶谷:《清异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年)。“首服”指戴于人头部用以保暖、遮蔽、装饰之物的总称。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三七〇:“首饰,冠也。”  “冠”是古代头上装饰的总称,在《淮南子·修务训》、《荀子·非相》、《论衡·是应》、《墨子·明鬼》等书中均有记载。历代的礼仪制度也对首服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它的使用不仅和官爵等级密切相关,且
期刊
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而美玉就得到了人们的万般垂爱。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中国人一直是喜欢寓意深刻的玉器,如意因为名称吉祥,所以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喜爱,而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光明,是人们普遍的心理,于是人们借助如意之名,传达一种如意的意愿,以求事事称心,万事如意。如意作为雕刻艺术品,是玉雕件中较
期刊
摇钱树是西南地区(以四川为主,包括重庆、云南、贵州、汉中等地)东汉至三国晚期流行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明器。摇钱树由树座和青铜树组成,树座有石质和陶质两种,以陶质较多。树座一般是上小下大,树座上端是一中空的柱,用以插物。树座上有的浮雕羊、蟾蜍、天禄、辟邪,有的浮雕歌舞的人、持瓶骑于羊身的人或坐于龙虎座上的西王母,有的浮雕方格纹、串枝纹和方孔圆钱。青铜树分为树干和树枝,采用分段铸造然后组装的方式。
期刊
在四川平武县城东南方向3公里处的苟家坪,有一座高大的土丘,当地群众称为“九女坟”。1964年冬修建电站挖渠取土时发现了墓葬,四川省博物馆会同平武县文化馆及时对墓葬进行了发掘。经发掘确认,此处为明初洪武年间龙州知州薛继贤和八位妻妾的合葬墓群。  薛继贤,字廷玉,祖籍山东历城(今济南),明初洪武年间龙州土司。因其父薛文胜的功绩,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给新继位的薛继贤(薛文胜长子)一道铁卷:“克服松潘、降番数
期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把绘画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与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相提并论,无疑有着独到的见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中,留存至今的绘画艺术珍品汗牛充栋,是我们学习、欣赏、了解、继承前辈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宝贵财富。其中,汉代画像砖艺术无疑是一朵奇葩。  画像砖就是以模印或拍印的方法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