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珍藏清代玉如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而美玉就得到了人们的万般垂爱。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中国人一直是喜欢寓意深刻的玉器,如意因为名称吉祥,所以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喜爱,而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光明,是人们普遍的心理,于是人们借助如意之名,传达一种如意的意愿,以求事事称心,万事如意。如意作为雕刻艺术品,是玉雕件中较为特殊的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关于“如意”起源及其功能说法不一,大致有这么几种:
  其一,据《事物纪原》记载,如意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秦始皇埋藏的宝物:“吴时秣陵有掘得铜匣,开之得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螭、彪、蝇、蝉等形。胡综谓秦始皇东游埋宝以当王气,则此也。盖如意之始,非周之旧,当战国事尔。”
  其二,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对如意在生活中的作用作了比较详细的注解:“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也就是说如意是古代的抓挠用具,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
  其三,如意,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执如意的菩萨像。如意是说法、讲赞、法会时,讲师手持以示威仪的用具。《汉语大词典》在解释“如意”一词说:“现在所用瘙痒之具,叫‘痒痒挠’‘不求人’,即古时如意之遗制。”
  魏晋南北朝如意得到广泛的使用,成为帝王及文人雅士手中之物,实用性上除了用它搔痒外,还用它具有权杖的作用。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为一种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的艺术品,如意长度变短,柄端变体为灵芝形、云朵形状等;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优美华丽。质地方面又增加了金属、珐琅、陶瓷、琉璃、牙角、骨器、漆器等贵重材料,此外亦有不少嵌宝玉石的竹木柄三镶式如意,工艺有浮雕、镂空、镶嵌及景泰蓝等工艺,而且装饰了精细华丽纹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翡翠灵芝式如意、沉香木雕八仙纹如意、木嵌各种玉石瓜果灵芝式九九如意、紫檀木嵌宝石花卉三镶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代时如意已成为宫廷的珍宝之一,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乾隆一朝乃玉雕如意发展的最鼎盛阶段。每逢皇帝登基、婚礼、寿辰、节日等,皇帝周围的王公大臣们,为了博取皇上的欢心,制作整套如意向皇上进贡。当年乾隆皇帝60岁生日时,大臣们专制了60柄金丝编织的如意,共用黄金1361两(42546克),这60柄如意至今仍完好无损的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慈禧60岁生日时,进献了81柄如意,寓意“九九八十一”,“九九”是最高的吉祥之数。此外如意还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据《故宫周刊》记载,光绪选后的情景,在场的太监唐冠卿有过细致的描述:“光绪十三年冬,光绪皇帝在体和殿选后,事前准备了玉如意一柄,绣花荷包两对,谁收到玉如意就是皇后,收到荷包为嫔妃。光绪手持玉如意来到德磬的长女面前,刚要递如意时,慈禧太后大声说‘皇帝!’,并暗示光绪将玉如意交给桂祥的女儿。光绪无奈,只好照办。慈禧强迫光绪选择了并不喜欢的皇后,又担心德磬的女儿,一旦选入嫔妃,必有夺宠之忧,于是不让光绪自己再选,直接授意将荷包交给长徐的两个女儿,也就是后来的珍妃、瑾妃。”结果,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光绪帝将玉如意授予隆裕,立为皇后。到了清代中后期,如意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逢年过节都用如意做礼物,贵重的如意还作为镇宅之宝,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本文所呈,即为四川博物院珍藏的清代玉如意,其材质有雄黄石、青玉、白玉、碧玉、岫玉、翡翠。如意首形状如心、如云、如芝,长柄宛曲,一柄在握,赏心悦目。现从珍藏中精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和非常经典的如意珍品,以飨读者,意在共赏其中之乐趣,介绍如下:
  清乾隆刘海戏蟾玉如意(图一)
  如意系一整块和田白玉料雕琢而成,玉质优良,紧密细致,润泽而纯净,长36厘米,首最宽8厘米,首最高5.5厘米,重495克。首为如意云纹状,上浅浮雕“刘海戏蟾”,四周云山围绕;器身高浮雕或蹲、或立憨态可掬、手持宝物的人物,脚踏祥云由上而下依次排列;柄尾饰海水纹,末端系黄丝绦结成的盘肠,穿一红色珊瑚珠,并垂一黄穗。又增添了如意的富丽堂皇之感。器物采用浮雕工艺,刀工娴熟,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神形俱现。
  “刘海戏蟾”是玉雕艺术品中吉祥图案的题材,有福神带来财富的吉祥寓意。刘海为五代时人,仕燕王为相,后学道成仙,是传统文化中的“福神”。民间传说:刘海少时上山打柴,看见路旁一只三足蟾蜍受伤,便赶快上前为之包扎伤口,蟾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与刘海成婚生子,妻子能口吐金钱和元宝;另一种传说是刘海作为一个神童或者白发老者双手各持钱串,喜笑颜开地戏耍三足金蟾,三足金蟾举世罕见,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可以致富、辟邪。刘海戏蟾寓意步步钩金钱,财源广进,大富大贵。
  清乾隆“万寿无疆”玉如意(图二)
  如意以材质上好的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优美,首和尾部略带黄皮,油脂光泽,厚质温润,脉理坚密,水灵通透,有玻璃光泽,长39厘米,首最宽10.4厘米,首最高4厘米,重675克。器物采用浅浮雕工艺,首为如意云纹形,上刻篆书“万寿无疆”,两旁饰双螭纹瑞兽,相向而立,柄呈拱形,末端向上翘起,刻装饰图案。
  如意用料精良,做工考究,琢磨精细,纹饰不作过多的雕饰,简洁流畅,为玉如意中之上品。“万寿无疆”篆书,即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此“如意”当为大臣所献添福祝寿之珍贵贡品。
  清代灵芝葫芦式碧玉如意(图三)
  此如意为整块碧玉雕琢而成,玉质明润色深,长37厘米,首最宽7.3厘米,首最高3.7厘米,重420克。如意工艺精巧,以灵芝为主体,首呈灵芝状,上镂雕一葫芦,器身缠枝葫芦藤叶作缀饰,寓意“长寿如意”。末端系一淡绿色盘肠,并垂红绿白三色穗。   灵芝自古以来是我国珍贵药材,在民间被称为“瑞芝”或“瑞草”,是吉祥的象征,于是以灵芝这种植物雕成的如意,即是寓为健康长寿之意。葫芦谐音为福禄,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既是“福禄寿”。葫芦与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世世荣昌,这两种植物常常雕刻成富贵吉祥的玉石工艺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清代蝙蝠灵芝式玉如意(图四)
  如意由整块碧玉镂雕而成,深绿色玉,长37.5厘米,首最宽8.6厘米,首最高3厘米,重300克。灵芝造型,以圆雕、透雕技法,所塑灵芝,枝杆缠绕,四灵芝分布其间,首以浮雕手法雕刻成如意形,并攀附一只飞翔蝙蝠,因“蝠”与“福”谐音,古人将它与福联系在一起,寓意“福寿如意”。柄为自然生成的虬曲形,饰小朵灵芝附于器身,造型十分优美,芝首圆润自然,碾琢精美,抛光好,为宫廷如意的精品。
  清代雄黄石如意(图五)
  如意以雄黄石为材料,颜色艳丽,表面光滑,质地极为珍贵,乃以雄精黄矿中的结晶体“雄精”拼接碾琢而成,长15厘米,首最宽5.5厘米,首最高5厘米,重220克。如意呈长条形,首碾琢成大花朵如意状,柄身点缀四朵小花于枝蔓上,花朵分布匀称,枝蔓婉转曲折,末端系金黄色丝穗。
  雄黄石是雄黄矿中的结晶体,色橙黄,是贵州的特产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代时曾兴盛一时,到了清代末年逐渐衰退,因提炼“雄精”困难,因而产量很小,非常名贵,用雄精雕刻工艺品,存世较少,独具特色。
  清代紫檀嵌玉三镶如意(图六)
  如意以紫檀木为柄,柄光素无纹,呈s形微曲,线条流畅。以三块不同形状的白玉雕出人物山水纹,分别嵌于首、腹、尾。长55厘米,首最宽14厘米,首最高10厘米,重1120克。三块白玉运用高浮雕技法,将山水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自然写实,工艺细腻规范,画中点景人物或雕二寿星和一童子,或雕一寿星和一童子,寓意“福寿延年”。图案布局合理,疏密相间,加工精致,末端系绿色盘肠,下垂两金黄色丝穗。
  三镶如意是乾隆时创造的一种新形制,尤其是嵌古玉者,更是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叹为“汉玉香檀接柄长”“得一含三趣可详”。紫檀器身衬托着首、腹、尾部的三镶玉饰,富丽华贵,为清代中期宫廷三镶玉如意的精品。
  清代紫檀嵌玉三镶如意(图七)
  紫檀木作柄,柄首、腹、尾分别嵌大小形状不同的三块白玉,珠联璧合,通长58.2厘米,首最宽17厘米,首最高10厘米,重1125克。三块玉质纯净温润,选料极其精良,柄身细长微曲,呈流线形。首为如意云纹状,浮雕“福寿吉祥”图案,柄腹以长方形白玉浮雕一展翅的蝙蝠,口衔玉磬,磬下饰一菱形盘肠;尾部圆形白玉浮雕两条鲶鱼口衔一结,相对而游,腹、尾两幅图寓意“吉庆有余”。紫檀木柄从上至下镶嵌“暗八仙”纹螺钿,四周边缘用小圆形螺钿装饰一圈,闪闪发光。尾部系红、黄色盘肠各一,下坠碧玺两粒,并垂绿黄色两丝穗。“暗八仙”又称为“道家八宝”,是指八仙所持的八种法器,即葫芦、团扇、宝剑、花笼、莲花、鱼鼓、横笛、阴阳板,寓意吉祥。
  整件如意玉质极好,形制极其典雅,每一镶纹饰无不显得生动流畅,呈现出福寿延年的祥和之气、如意吉祥平安的灵动之态。紫檀木柄上配以螺钿“暗八仙”装饰,更显皇家之气,具有乾隆时期玉器制作工艺的典型特征。
  清代松竹梅玉如意(图八)
  如意以青玉整雕而成,玉质温润细腻,长33.2厘米,首最宽9厘米,首最高3厘米,重445克。整器以“岁寒三友”作装饰,首呈如意“心”状,上刻松、鹿纹饰,松枝舒展,松针呈放射状,松树下为一小鹿,作回首仰望状;柄身以梅花、竹子作缀饰,梅花呈仰合卷舒状;竹叶脉络分明成犄角势,尾系红色盘肠,下垂红色丝穗。如意首已残断,用铝皮连接修复。
  “岁寒三友”乃松、竹、梅之合称。梅开放于冬末与早春,因其凌寒傲雪,作为高洁的象征,同时梅花乃是百花之魁,花中寿星,花开作五瓣,故也有“五福”之解。竹为禾本科中最大的木质化植物,其不畏寒暑,四季苍翠,挺拔正直,寓意崇高气节。松乃常绿乔木,耐干旱贫瘠,生机盎然,四时常青,古人以之为长寿、坚贞之引喻。松竹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为天寒地冻,欣欣向荣,一派生机,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因此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清代蝙蝠寿桃水仙玉如意(图九)
  如意由白玉琢成,器身有绺裂纹,玉质细腻,长27厘米,首最宽8.9厘米,首最高5厘米,重335克。首呈如意云纹状,浮雕两寿桃,衬以蝙蝠,寓意“福寿双全”;器身饰一盛开的水仙花,素洁的花朵超凡脱俗,高雅清香,格外动人,水仙花寓意友谊、幸福、吉祥的象征,被人们视为吉祥、美好、纯洁、高尚的象征。尾部饰灵芝、竹子纹,由此组成一幅福禄寿喜的图案,为吉祥的预兆,是“岁朝清供”之佳品。此如意体大厚重,给人以浑厚感。
  综上所述,可见四川博物院所珍藏清代玉如意不仅以简单的造型取其如人之意,更主要是采用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饰相组合,如仙花瑞草、祥瑞之物、名人仙士、奇珍异兽等等,寓意幸福、健康、长寿、事事如意等吉祥之意,是清代玉如意中的佳品。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宫廷礼仪、民间往来、程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因造型优美、纹饰繁华、寓意吉祥却被人们接受并流传下来,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欣赏,成为雅俗共赏,雅俗乐用的工艺品。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2014年伦敦中国艺术的盛事,莫过于大英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明代展:皇朝盛世五十年”(Ming:50 years thatchanged China,以下简称“明展”)。此展览由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Graig Clunas)和大英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联合策划,可谓是中国艺术界的顶级盛宴。展览位于大英博物馆新装修的展厅之中,吸引了全世界的中国艺术
期刊
毛笔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  毛笔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写、画主要工具。从考古发现的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从有些陶器绘制的纹饰中,可以看出使用毛笔特有的笔锋。自有文字以来,毛笔更成为不可缺少的书写工具。孔子作《春秋》载:“笔则笔,削则削。”《国语·晋语》记士茁与赵襄子的
期刊
台北宇珍国际艺术春季拍卖隆重呈献“重要中国瓷杂工艺精品”及“臻雅荟萃-中国书画及当代艺术-紫砂清赏·翡翠首饰暨陈设器”二场质量俱佳专场。拍卖为4月19日,预展4月11-18日,地点在台北市重庆南路二段15号中华文化总会大楼。本次春拍项目囊括瓷器、玉器、铜鎏金佛、景泰蓝、铜器、翡翠、寿山石及文房类器物外,更汇集沉香、紫砂壶、字画及当代书画等各类品项,共计282件拍品,丰富多元,精彩可期。  重要中国
期刊
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敞口束颈,溜肩敛腹,胫部外撇,颈部、肩部与胫部突现对称的四道戟状棱柱,故名。圈足较浅,足端旋修工整。其造型为仿古青铜尊,初见于雍正朝,为乾隆朝所沿袭,品种多见单色釉。整件器物通体施茶叶末釉,其釉面平整光润,质地细腻匀净,肩部装饰如意为耳,更见精巧,为乾隆早期官窑单色釉精品。足底阳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方款。此瓶典雅隽秀的器型与
期刊
天津: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  2月10日,“江南双盛——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幕。有清一代,清初的绘画艺术成就更为辉煌。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同时产生于清初之际,是清初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天津博物馆将这两个画派的作品首次做全面、系统的展示,将使观众对这两个绘画流派的艺术面貌与成就有所认识。展期至12月10日。  杭州:明清书画作品展  3月12日,“神韵明清——四
期刊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凌家滩遗址是近年考古发现、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该区域史前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该遗址规模庞大、文化遗存丰富,其中墓葬内随葬的大量玉器尤为令人瞩目,无论是玉器的数量还是玉器的种类,在长江下游地区都属于突破性的发现。编号07M23的墓葬是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对含山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时发现的,出土文物330件,包括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另有碎骨和绿
期刊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刘禹锡《赏牡丹》诗中的名句,我想以此来形容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老舍、胡絜青藏画展”所取得的成功。  展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人雅兴”,第二部分“夫子千秋”,第三部分“积萃藏珍”。整个展览共展出作品二百多件,“真”“精”“奇”“特”俱备,是一场文化饕餮盛宴和精神大餐,不仅能直接观赏到中国书画大家的高超技艺,享受书画艺术的丰富美感,还让我们在无限愉悦中感受
期刊
三、清官铜器制造的特点  如前所述,为了满足内廷、苑囿、坛庙的各种需求,更因为皇帝的爱好与志趣,内廷的炉作与铜作,在雍乾二朝,尤其是乾隆朝制造了大量的铜器。这些铜器与前代相比,在诸多方面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独有的时代特点,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工艺齐备,技艺精湛  打造金属器,成型工艺是前提。“清档”记录和实物显示,清官铜器制造的成型工艺分为两大类,即黄铜铸造和红铜打造。黄铜铸造
期刊
张立柱一再声称自己是“从泥地里挤进城”,“感悟了大跨度的人生差距”,却至今不能排除对城市的异己感,不能消解作为一个农家子弟的乡间情怀。张立柱这种魂牵梦绕的乡土情结使他在心理上对都市这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有一种天然的不适应和“断裂感”,但也正是这种“大跨度的人生差距”成为他思考和构建自己艺术的起点。  张立柱心中这种挥之不去的乡间情怀和乡土情结,使他与都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流行文化有一
期刊
中国古人认为,首是人最重要、最醒目的部位,即“首对身,首为尊”(见陶谷:《清异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年)。“首服”指戴于人头部用以保暖、遮蔽、装饰之物的总称。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三七〇:“首饰,冠也。”  “冠”是古代头上装饰的总称,在《淮南子·修务训》、《荀子·非相》、《论衡·是应》、《墨子·明鬼》等书中均有记载。历代的礼仪制度也对首服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它的使用不仅和官爵等级密切相关,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