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了解,恢复高考的30年来,通过
高考共为国家选拔了3600万人才,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977年和1978年的冬、夏两季招生,共录取了40.1万名大学生,只是参考人数的1/29,与今日中国高校2 :1的录取比例相比,真有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30年来,高考和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是公费读书、毕业分配工作,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并轨、扩招、学费增加、自主择业,再到本世纪初的分省命题、自主招生。高考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在争议中前行。
1998年11月,当时在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工作的汤敏和夫人左小蕾,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呈交给国务院领导一封信。在信中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包括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等在内的高层认可。1999年初,有关部门拟定一个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后来觉得幅度还不够大,几个月后增至47%。
于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竭尽其所能地一改过去稳步发展的常态,跃跃欲试,开始了扩招大提速,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前所未有。所有的高校都想在中国高等教育这个以人才为经济增长点的大舞台上抢占制高点。
在高校大扩招这块诱人的大蛋糕的诱惑下,1999年以来,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更是大幅增长。
自扩招以来,全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8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30万人。截至2005年,在校生人数从413万人增加到2300万。其中民办高校278所,本专科在校生约280余万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只有115万,2004年是280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
二
扩招犹如铆足了劲的发条,勇往直前,增速不断,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那并不让人乐观的就业率。
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1年到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高校年年乐此不疲的扩招。部分高校的盲目扩张之风,已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还在继续,且有愈演愈烈之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93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国家发改委预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495万人。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有的毕业生甚至表示,只要给其工作,宁肯不要工资。
其实,我们不应该因考试的弊病而否定这一制度,而应该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来改革这一制度。扩招与就业也并非一对必然的矛盾体。因为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不断地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
三
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才刚刚步入“国际化”发展阶段,但就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而言,当今,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并不多,一旦与发达国家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而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之所以发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教在某些领域某些专业的供给的增速上,大大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速。结果,整个社会的吸纳能力远远赶不上大学扩招的步伐,由此,出现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脱钩、不相适应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高校扩招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它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家庭对高教投入的大幅度提升,读不起大学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使不少人对高等教育丧失信心。但这不全是扩招的错,从某种意义讲,扩招不过是教育乱收费、高收费,就业压力增大的替罪羊。
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不断推动大学教育规模的增长,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出路。
高考共为国家选拔了3600万人才,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977年和1978年的冬、夏两季招生,共录取了40.1万名大学生,只是参考人数的1/29,与今日中国高校2 :1的录取比例相比,真有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30年来,高考和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是公费读书、毕业分配工作,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并轨、扩招、学费增加、自主择业,再到本世纪初的分省命题、自主招生。高考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在争议中前行。
1998年11月,当时在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工作的汤敏和夫人左小蕾,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呈交给国务院领导一封信。在信中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包括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等在内的高层认可。1999年初,有关部门拟定一个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后来觉得幅度还不够大,几个月后增至47%。
于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竭尽其所能地一改过去稳步发展的常态,跃跃欲试,开始了扩招大提速,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前所未有。所有的高校都想在中国高等教育这个以人才为经济增长点的大舞台上抢占制高点。
在高校大扩招这块诱人的大蛋糕的诱惑下,1999年以来,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更是大幅增长。
自扩招以来,全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8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30万人。截至2005年,在校生人数从413万人增加到2300万。其中民办高校278所,本专科在校生约280余万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只有115万,2004年是280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
二
扩招犹如铆足了劲的发条,勇往直前,增速不断,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那并不让人乐观的就业率。
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1年到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高校年年乐此不疲的扩招。部分高校的盲目扩张之风,已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还在继续,且有愈演愈烈之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93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国家发改委预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495万人。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有的毕业生甚至表示,只要给其工作,宁肯不要工资。
其实,我们不应该因考试的弊病而否定这一制度,而应该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来改革这一制度。扩招与就业也并非一对必然的矛盾体。因为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不断地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
三
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才刚刚步入“国际化”发展阶段,但就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而言,当今,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并不多,一旦与发达国家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而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之所以发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教在某些领域某些专业的供给的增速上,大大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速。结果,整个社会的吸纳能力远远赶不上大学扩招的步伐,由此,出现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脱钩、不相适应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高校扩招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它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家庭对高教投入的大幅度提升,读不起大学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使不少人对高等教育丧失信心。但这不全是扩招的错,从某种意义讲,扩招不过是教育乱收费、高收费,就业压力增大的替罪羊。
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不断推动大学教育规模的增长,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