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提出,“核心素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为实现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要素的达成,应创新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才会水到渠成。
【关 键 词】 新课改;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与此相应,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作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就地理教学而言,面对人类生活的地球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让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基础教育,提高其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1. 空间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2. 动态性: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由一个逐渐培育、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情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反复、渐进的动态过程。
3. 综合性。地理课程综合性表现不仅表现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还体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能从综合的视野去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其他分科课程不具备的特点。
4. 社会实践性。过去的地理教学常常受“考试分数”的左右,常以达成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主要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受教育者的行为参与与实践体验。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应从主干知识、特色能力、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全球视野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主干知识:即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特色能力:(1)空间定位;(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人地观念: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念、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识,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的问题,意识到区际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具备全球视野。
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 教学内容的创新。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发现,甚至创新。教师应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经历成为自己学习的台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教学形态的创新。严格来讲,地理并不像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具有室内的探究性实验。地理教学过程中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演示实验。大自然才是地理学真正的“实验室”,观察体验应成为地理教学的常态。
3. 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精心构建知识支架、结构化教学内容,通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推进基于学生兴趣的问题化学习。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把教材开发设计成为学生的学材。
4. 教学思维的创新。实施深度教学,才能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实现同步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理性思考。
5. 教学考核的创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逐步变单一的书面笔试为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的书面考试中添加野外考察和社会实践的环节,把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进去。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启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探究创新、形成方案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素养和责任感的形成。让学生积淀发展意识、捕获发展时机,让学生体验发展之乐、充盈发展之情,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袁孝亭. 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J]. 课程·教材·教法,2002(4).
[2] 何美龙. 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地理素养[J]. 地理教学,2012(5).
[3] 陈胜庆. 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J]. 地理教学,2015(4).
【关 键 词】 新课改;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与此相应,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作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就地理教学而言,面对人类生活的地球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让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基础教育,提高其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1. 空间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2. 动态性: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由一个逐渐培育、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情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反复、渐进的动态过程。
3. 综合性。地理课程综合性表现不仅表现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还体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能从综合的视野去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其他分科课程不具备的特点。
4. 社会实践性。过去的地理教学常常受“考试分数”的左右,常以达成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主要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受教育者的行为参与与实践体验。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应从主干知识、特色能力、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全球视野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主干知识:即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特色能力:(1)空间定位;(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人地观念: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念、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识,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的问题,意识到区际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具备全球视野。
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 教学内容的创新。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发现,甚至创新。教师应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经历成为自己学习的台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教学形态的创新。严格来讲,地理并不像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具有室内的探究性实验。地理教学过程中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演示实验。大自然才是地理学真正的“实验室”,观察体验应成为地理教学的常态。
3. 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精心构建知识支架、结构化教学内容,通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推进基于学生兴趣的问题化学习。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把教材开发设计成为学生的学材。
4. 教学思维的创新。实施深度教学,才能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实现同步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理性思考。
5. 教学考核的创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逐步变单一的书面笔试为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的书面考试中添加野外考察和社会实践的环节,把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进去。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启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探究创新、形成方案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素养和责任感的形成。让学生积淀发展意识、捕获发展时机,让学生体验发展之乐、充盈发展之情,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袁孝亭. 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J]. 课程·教材·教法,2002(4).
[2] 何美龙. 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地理素养[J]. 地理教学,2012(5).
[3] 陈胜庆. 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J]. 地理教学,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