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为例,分析了专业建设在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中的重要性,以及常德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优质高职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策略。
关键词: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区域经济
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又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元素。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德职院)于2009年8月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2010年又获批常德市政府示范院校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把握好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专业建设内容,完成示范带动的社会责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学院的工作核心。
一、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1.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多学科、大规模的综合性办学模式,关键是应该办出学校特色,而其中特色专业的建设是核心。学院应致力于培养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打造品牌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起到示范性作用,这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
2.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地,它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的内生需求,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改变、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的速度等不断调整,并优化自身的发展。只有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常德经济发展对优质高职人才的需求
1.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的建设需要交通、贸易、物流、制造业、投资等方面的大量人才。2007年国务院同意湖南省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根据湖南的发展实际,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等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带动湖南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需求大量的交通、贸易、物流等领域的人才。
2.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纲要上,常德市政府提出了“数字常德、工业强市”的口号,打造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汉寿经济开发区、鼎城经济开发区、桃源创元工业园为钮带的“工业走廊”,重点发展医药、机械、烟草、食品、纺织、纸业、铝材加工等行业,在常德市实现工业强市的过程中机械制造、医药、电子信息、种植、加工等关键行业的人才急缺。
3.常德被称为“桃花源里的城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载入吉尼斯纪录的常德诗墙、闯王归隐的夹山寺、奇峰异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等构成了常德丰富的旅游资源。2007年常德市与张家界市签署了《共同构建旅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实现两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配套互为补充,进行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建设绿色旅游通道。因此旅游经营管理者、具备国际导游资格的导游人才也急需补充。
三、常德职院专业建设现状与服务区域经济对接的制约因素
1.专业发展不均衡
本院开设了护理、医疗、药学、模具、汽车检修等25个专业,现有学生11000多人。但各专业间发展极不均衡,仅护理一个专业学生数就达5000多人,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近8000人,而对区域经济有重大支持作用的园林、机电、制造、经管、旅游专业力量非常薄弱,学生总数不足2000人,并且2010年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停招。
2.专业建设规划不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院制定的“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中把护理、医疗等专业做重点特色专业打造,但护理与医疗人才并不是常德经济发展过程中紧缺人才,因而学院应大力支持机械制造、旅游、园林等专业的建设,打造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品牌。
3.人才培养的质量普遍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水平
由于学院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直接上岗的技术能力,企业又不愿意支付高校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所需的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因此,社会用人单位对常德职院的毕业生质量普遍感到不满意。
4.优秀毕业生流失率高
学院就业办统计的数据表明,每年的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向往大城市或返乡创业,不愿在常德发展,出现了地方政府“苦恨年年压金线,却为他人做嫁衣”的现实。
四、特色专业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对接策略
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发展优质高职教育是根本途径,可从以下5个方面推进专业建设,积极回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1.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来加强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地方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物质基础。根据常德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医药、机械、农业技术等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常德职院应根据自身的软硬件条件,对原有25个专业进行优化重组,调整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打造制造、生化与药品、农林牧渔、旅游等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与企业的需要,对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地方行业与企业的资源,建立长效的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如药学专业与德海制药、洞庭制药和益丰药业公司,制造类专业与中联重科,农林专业与洞庭养殖、金键米业集团等在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深度合作。
2.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
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常德职院应以专业教学改革引领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在学校原有基础上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中,应邀请本地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参与课程开发、教案制定、技能考核、教学评价等全过程。构建一个基础厚、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素质高、技术过硬、技能拔尖的技术型人才,做到毕业生能够推得出、用得上、留得住,才能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3.学院与企业共建资源共享开放式的实训平台
常德职院与企业先后建立了覆盖所有专业的160多个校外岗实习基地,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我院“2+1”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不少学生毕业即在实习岗位就业。进一步加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4.加强“双师”教师的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常德职院自成立以来,师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2名教授成为省级教学名师,3名教授成为省专业建设带头人,3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正高职称教师2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17人,“双师”教师136人,但这与示范院校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高职称的专家教授在专业上分布不均衡,少数专业缺少带头人,“双师”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学院应通过改革用人机制,实施开放式社会化的师制建设制度。骨干教师坚持下企业现场锻炼,提高实践技能;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大批技师等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从而形成既有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又有一支流动的能胜任高职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此形成一支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在高职院校起示范和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5.把专业建设与为社会培训相结合
专业建设为社会培训提供了教学平台,社会培训为专业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以加强对社会培训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常德市是一个工业大市、农业大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的经济总量居湖南省第3位。随着常德的市场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广大群众日益深切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常德职院的专业建设应与为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劳动力提供培训服务结合起来。常德职院2008年牵头成立常德职业培训教育集团,包含国家建造师培训基地、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省移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基地等,为常德市及周边地区培训学员7000多人次,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培训服务与专业建设结合不紧密,培训活动体现的是教师个人行为,没有教学团队参与其中;有的培训内容过分注重理论性知识,缺乏实用技能知识;社会培训有时注重于形式,而忽视了过程及培训效果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创造学院社会培训的品牌,并为农林、制造、土建、财经等大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滕勇.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19).
[2] 蓝洁,唐锡海.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3).
[3] 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关键词: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区域经济
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又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元素。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德职院)于2009年8月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2010年又获批常德市政府示范院校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把握好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专业建设内容,完成示范带动的社会责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学院的工作核心。
一、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1.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多学科、大规模的综合性办学模式,关键是应该办出学校特色,而其中特色专业的建设是核心。学院应致力于培养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打造品牌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起到示范性作用,这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
2.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地,它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的内生需求,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改变、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的速度等不断调整,并优化自身的发展。只有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常德经济发展对优质高职人才的需求
1.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的建设需要交通、贸易、物流、制造业、投资等方面的大量人才。2007年国务院同意湖南省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根据湖南的发展实际,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等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带动湖南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需求大量的交通、贸易、物流等领域的人才。
2.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纲要上,常德市政府提出了“数字常德、工业强市”的口号,打造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汉寿经济开发区、鼎城经济开发区、桃源创元工业园为钮带的“工业走廊”,重点发展医药、机械、烟草、食品、纺织、纸业、铝材加工等行业,在常德市实现工业强市的过程中机械制造、医药、电子信息、种植、加工等关键行业的人才急缺。
3.常德被称为“桃花源里的城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载入吉尼斯纪录的常德诗墙、闯王归隐的夹山寺、奇峰异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等构成了常德丰富的旅游资源。2007年常德市与张家界市签署了《共同构建旅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实现两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配套互为补充,进行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建设绿色旅游通道。因此旅游经营管理者、具备国际导游资格的导游人才也急需补充。
三、常德职院专业建设现状与服务区域经济对接的制约因素
1.专业发展不均衡
本院开设了护理、医疗、药学、模具、汽车检修等25个专业,现有学生11000多人。但各专业间发展极不均衡,仅护理一个专业学生数就达5000多人,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近8000人,而对区域经济有重大支持作用的园林、机电、制造、经管、旅游专业力量非常薄弱,学生总数不足2000人,并且2010年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停招。
2.专业建设规划不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院制定的“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中把护理、医疗等专业做重点特色专业打造,但护理与医疗人才并不是常德经济发展过程中紧缺人才,因而学院应大力支持机械制造、旅游、园林等专业的建设,打造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品牌。
3.人才培养的质量普遍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水平
由于学院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直接上岗的技术能力,企业又不愿意支付高校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所需的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因此,社会用人单位对常德职院的毕业生质量普遍感到不满意。
4.优秀毕业生流失率高
学院就业办统计的数据表明,每年的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向往大城市或返乡创业,不愿在常德发展,出现了地方政府“苦恨年年压金线,却为他人做嫁衣”的现实。
四、特色专业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对接策略
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发展优质高职教育是根本途径,可从以下5个方面推进专业建设,积极回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1.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来加强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地方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物质基础。根据常德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医药、机械、农业技术等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常德职院应根据自身的软硬件条件,对原有25个专业进行优化重组,调整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打造制造、生化与药品、农林牧渔、旅游等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与企业的需要,对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地方行业与企业的资源,建立长效的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如药学专业与德海制药、洞庭制药和益丰药业公司,制造类专业与中联重科,农林专业与洞庭养殖、金键米业集团等在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深度合作。
2.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
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常德职院应以专业教学改革引领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在学校原有基础上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中,应邀请本地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参与课程开发、教案制定、技能考核、教学评价等全过程。构建一个基础厚、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素质高、技术过硬、技能拔尖的技术型人才,做到毕业生能够推得出、用得上、留得住,才能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3.学院与企业共建资源共享开放式的实训平台
常德职院与企业先后建立了覆盖所有专业的160多个校外岗实习基地,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我院“2+1”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不少学生毕业即在实习岗位就业。进一步加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4.加强“双师”教师的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常德职院自成立以来,师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2名教授成为省级教学名师,3名教授成为省专业建设带头人,3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正高职称教师2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17人,“双师”教师136人,但这与示范院校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高职称的专家教授在专业上分布不均衡,少数专业缺少带头人,“双师”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学院应通过改革用人机制,实施开放式社会化的师制建设制度。骨干教师坚持下企业现场锻炼,提高实践技能;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大批技师等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从而形成既有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又有一支流动的能胜任高职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此形成一支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在高职院校起示范和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5.把专业建设与为社会培训相结合
专业建设为社会培训提供了教学平台,社会培训为专业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以加强对社会培训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常德市是一个工业大市、农业大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的经济总量居湖南省第3位。随着常德的市场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广大群众日益深切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常德职院的专业建设应与为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劳动力提供培训服务结合起来。常德职院2008年牵头成立常德职业培训教育集团,包含国家建造师培训基地、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省移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基地等,为常德市及周边地区培训学员7000多人次,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培训服务与专业建设结合不紧密,培训活动体现的是教师个人行为,没有教学团队参与其中;有的培训内容过分注重理论性知识,缺乏实用技能知识;社会培训有时注重于形式,而忽视了过程及培训效果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创造学院社会培训的品牌,并为农林、制造、土建、财经等大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滕勇.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19).
[2] 蓝洁,唐锡海.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3).
[3] 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