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历经宋、元、明、清,一直为各封建王朝所采用,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成为学子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隋朝创立科举制度
  隋文帝立国后,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用试策方法选拔官吏,为庶族地主和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
  二、唐朝发展完善科举制度
  唐代沿袭隋制,科举考试的科目有:“常贡之科”,包括秀才、俊士、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还有特设科,包括道举、童子、一史、三史、开元礼、三礼、三传等科目。秀才科最难考,唐高宗废止。明经科重经书(考帖经、考墨义),进士科重诗赋(诗赋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唐高宗时再加考“杂文”)。
  科举在唐朝分地方和中央两级考试,每年考试一次。考生有生徒和乡贡两类,通过所在官学考试的生徒和所在郡县考试的乡贡通称“举人”,须到尚书省参加考试,叫作“省试”。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策,录取与否既要看成绩,也靠名人推荐。进士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后来改归礼部,所以称礼部试。礼部试及格后,有时皇帝还亲自考一次,是为殿试(武则天开创)。但唐代中了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得到实际的官职,还须经过吏部的“选试”,选试的内容有身、颜、书、判四个方面,通过者才能呈请皇帝授予官职,通不过者则只能等待,或到地方官那儿当幕僚。科举考试中姓名弥封、进场搜身等保密措施,唐代已开始实行。
  三、宋朝的科举改革
  1.形式上的改革
  首先是放宽录取和任用的范围,扩大录取的名额。宋朝进士分成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赐“进士出身”,三等称赐“同进士出身”。其次是确定了殿试制度。即吏部考试后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考试。此后便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考生在殿试及格后可直接授官。北宋时殿试的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南宋以后改称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宋朝科举考试的年限初不固定,到英宗时才正式规定每三年开科一次。
  2.内容上的改革
  宋初的考试科目除进士、明经外,还有五经、九经等。王安石变法,并其他科目为进士一科,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王安石的改革失败后,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因而出现了“诗赋进士”和“专经进士”。
  四、元朝的左右两榜
  元朝初年,依靠世袭、奏补等特权和荐举得到相当的官职。中叶以后,为了笼络汉人,才开科取士,分为左右两榜: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只考两場,题目容易;汉人、南人为左榜,要考三场,题目较难。除考试内容有难易的区别之外,录取标准的宽严也有差别。委派官职时,蒙古人比色目人高一等,色目人又比汉人、南人高一等。
  五、明朝的八股取士
  明朝实行四级考试制,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以前有小考,考生参加县试和府试及格,称“童生”。然后参加省、府所在地方的书院考试,院试及格称“生员”,俗称“秀才”。秀才与国子监的监生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三年一考,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考试,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叫“大比之年”。考期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三场,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或“乙科”。在乡试的第二年,即每逢辰、戌、丑、未年,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是考三场,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还要到奉天殿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一场策试,殿试后分三甲出榜,三甲皆称“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殿试考中进士,称“甲榜”,按规定分别授予官职。明代乡试、会试均考三场,而以头场的八股文的优劣作为录取的标准。
  六、清朝的满汉两榜
  清朝科举考试沿用明朝旧制,但也像元朝一样贯彻民族歧视政策,优待满人,雍正以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受特殊的优待,只考翻译(满文译为汉文)一篇称“翻译科”。此后,虽然改为旗人、汉人一同考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最多。因为旗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考试。
  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为稳定君主统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历史发展中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能否通过考试选拔出天下英才,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政治是否清明,考试要求和办法是否恰当、公正。公元1905年,随着现代学校的推行,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也走到了尽头。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化单项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注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原则及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验研究  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是语文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进行了系统的课程改
生态文明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将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进入的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内在统一及经济社会
期刊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生理心理特点,
本届奥运会上,真正意义上的巅峰对决并不多。很多比赛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的“巅峰”竞技水平,却没有让我们看到“对决”。而2012年8月5日晚进行的羽毛球男单决赛中,中国选手林丹和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联手奉献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精彩对决。这场比赛,不仅代表着当今男子羽坛最高水平,也被认为是羽毛球进入奥运会20年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这场比赛耗时74分钟,两人的比分始终胶着着,1-1,3-3,5-5,8-8,直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两组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手术,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观察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一天、一个月、三个月,两组的视力恢复情况稍有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
一只看不见的脚,踩住了奥运选拔的手。  2012年7月29日,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53公斤级B组比赛将一场尴尬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新华社记者如此写道:“?抓举开把95公斤,只比世界纪录低8公斤,17岁的周俊在B组其余八名选手都完成抓举后最后出场。她面无表情地走上台,一边的脸颊还有些痉挛抽搐,杠铃颤颤巍巍地举了起来,动作还没有稳定住,就‘咣当’一声掉到地上。”来自湖北的周俊三次抓举95公斤都告失败,以零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
介绍吴远华副教授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MG)(眼肌型)的临证经验。吴教授认为小儿多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肾常有不足,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应补虚为本、健脾益肾,同时
初中语文中的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最真诚的情感.因此,通过注重情感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为重要.与此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
目的:分析抗抑郁治疗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所有老年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