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宏非的事业基础,
都构筑在嘴上,
写美食而成美食家,
攒饭局谈笑而成社交家,
如今转而写专栏剖析情感,
由美味而风月,
顺水推舟。
沈宏非这么描述他自己,你爱信不信。“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其低下的执行能力之间挣扎的人。对,我是个对自己很不满意的人。”剩下的概括词儿还有悲观主义者,失败者,宿命论者。不管是写“食”,还是写“色”,在沈宏非看来,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
这位写饮食男女的馋宗大师,激扬文字向来洋洋洒洒,而且享有最佳声誉,绝不拖稿,侃侃而谈说自己,他却惜字如金。
他表示,自己对生活一点都不讲究,和真细致的人比起来,简直算是粗人—可是为什么穿着定制的白衬衣?因为买不着合身的;为什么玩烟斗?因为想戒烟,但后来烟没戒掉,烟斗又玩上了;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打理自己的胡子造型?因为剃了就会感冒!真讲究还是真不讲究?你爱信不信。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才子,现在的金牌专栏,被好友小宝称为,“有道是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有专栏处有宏非”的风月大师,沈宏非用文字建构了一个“食色生活家”的形象。但是,文字总给人带来错误的幻觉—比如沈爷虽然写过不少情感专栏,简直是男版《欲望都市》,但其实就谈过一次恋爱,现在和初恋女友都奔着银婚去了。
馋宗修行之路
1979年,少年沈宏非写了篇纪念张志新的文章,获得了《青年报》举办的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第一名,保送上了暨南大学新闻系。“作文比赛一等奖,相当于那个年代的韩寒吧?”,“差不多,但是含金量没他那么高。”
拿到录取通知书,沈宏非心花怒放—老子这下终于可以放开谈恋爱了!
在沈宏非的记忆里,80年代的广州很好—有各种各样的进口食品,流行音乐,同学里有日本来的、有台湾来的,暨大是侨校,侨校的传统就是教学品质一般,生活设施倍儿好。
但那时候沈宏非没顾上享受广州美食,“年轻人不大关注吃的,能吃饱就行。年轻人关注的就是人,自我。”之前在上海的时候,沈宏非玩蛐蛐,玩音乐,玩摄影,上大学主要是跟人玩,谈恋爱。
80年代初,《上海文学》编辑了一本《百家诗会选编》,其中有首《美丽的红蜻蜓》:“我有过童年/却没有天真……呵/我是怎么样机械地把手高举/跟着众人高呼那莫名其妙的口号……做一个天真的孩子,这个幻想/已经如梦一样地破灭……”作者有个女性化的名字——沈宏菲。后来女朋友追到了,诗也不写了。在大学学了四年政策,理论水平堪比省级党报主编,毕业之后,沈宏非一本正经地做起了最严肃的报道门类—时政新闻。
现在和过去唯一的相像或许只有形象,“胡子是上大学就开始留的,我们那个年代的范儿是要弄老成的、艺术的。你看《编辑部的故事》,很多骗子导演都是这个造型,学校里都流行这个。”当时毛发生长没有这么厉害,沈宏非天天用酒精擦。时间长了之后,也想过改造型,但发现有问题,全都剪了,老爱感冒。“这个好处是没有人说我老,因为很久以前就有人说过了。”
沈宏非是在成为自由撰稿人之后开始写美食专栏的,“我当时为什么写美食专栏?就是因为这些朋友老在一起吃饭,这报纸要改版说需要一个美食专栏,大家说就你写吧,认为我交稿还比较准时,半推半就就开始了。我不能算是懂吃的,我还是跟厨艺、制作保持距离”。在上海,沈宏非三个字是餐饮界响当当的名头,各餐馆见其前来,都要嘱大厨拿出看家手艺,竭诚招呼,而且经常不好意思要钱。品评人事颇为苛刻的陈丹青说,沈宏非的美食文章是一绝:“寓教益于戏说,显器识于扯谈。玩弄字词,游刃有余,好比天生的画家随便撩撩都好看。” “阅”菜无数,兼有毒舌、妙笔,写美食不久,就顺理成章成了“馋宗大师”。
掌舵《天下美食》杂志的时候,沈宏非曾在上海设私房小餐厅,就在杂志社楼下,并不对外营业,只招呼私淑好友,地方不大,仅可供十人吃喝,设备却专业,从炉具到炊具,都是上选,食客更是了得,往来无白丁,王朔、王安忆、蔡澜、陈村,都是旁人谒见一面也难的妙人,沈宏非还有本事撺掇得他们洗手做羹汤,比如王安忆就曾在此亲自下厨料理大闸蟹款待众人。这小餐厅有“味觉实验室”之实,沈宏非自己却从不下厨,多假手他人,在他看来,好吃未必要近庖厨,不是中国文人的沙文主义思想作祟,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写美食多年,味蕾已经不那么容易被打动,出席的饭局,已是半为社交,半为吃,如今的他,常在微博上图文并茂引逗众人:开始怀念今天的午饭之莼菜鸽蛋;开始怀念今天的午饭之油爆虾;开始怀念今天的午饭之蜜汁火方……引来口水无数,自己却有了意兴阑珊的意思,说“我现在去吃饭,乐趣不大。”被问及改变他生活的技术,答曰nespresso奶泡机,不为喝咖啡,只为了丰富美妙、新鲜热乎的奶泡,这位号称不爱吃的美食家,依然重视味觉周遭的每个小细节。
男女痴恨本是人生春膳
在美食界成名之后,沈宏非继续向情感界迈进,由美食而风月,正所谓人间有味是男女,推出了新书《痴男怨女问沈爷》。在好友毛尖看来,《痴男怨女问沈爷》是一本现实主义杰作:出场人物近百,面子上是情色问题,骨子里是人间喜剧,而沈爷的好处是,他绝不姑息小资和浪漫,对于那些自以为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纠结的大小女生,他都当头棒喝:“这位小三!”“这位剩女!”言辞辛辣,抨击贬损,毫不留情。
沈宏非自己没经历过太多情感问题,自称不是情场老手,只是性喜八卦,多年开专栏纸上谈兵,他很坦然,“如果厨师相当于电影导演,写饮食充其量就是个写影评的,影评人大多不会拍电影。”情感专栏作家,在个人经历上大多也没什么花头,所以他给自己的定位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而是一个算命的,而且是一种特别不靠谱的、特别低级的,在街上摆摊设档,见风使舵,察言观色那种。“其实我也不大懂,你随便跟我说点什么,我就瞎给你忽悠一顿,我忽悠的东西基本是我自己的经验以及我对你一些察言观色的东西。要是真能解决问题,那可是不幸中的万幸。”也难怪,沈爷剖析他人情事,如老饕剥壳剔蟹,兴致昂然,追根揭底,宗旨却是娱乐,“把你不高兴的事,说出来让我们高兴一下。”
现实和文字总是两码事。几年前也传出过沈宏非要开餐馆的消息,名字都起好了,叫“西红柿炒自己”,但最终不了了之。“开餐厅细节特别多,这个我脑袋擅长,行动不行。而且餐厅需要团队协作,我也干不了。我作为一个评论者,还是不要介入了。”
沈宏非最拿手的是开一个“传说中的餐厅”—找一个特别好的地儿,让大家出去放风,说多好吃多好吃,然后自己天天坐在门口,不让别人进来,制造悬念,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
沈宏非一点不觉得自己生活闲散,“没有,我很累的。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是欠谁多少字。我只是不用打卡而已,我心里有一个打卡机。”每天早上,沈宏非9点钟起床,吃完早饭,就开始无休止地写稿子。作为一个处女座,他擅长准时完成答应别人的事儿和焦虑。原来也晚上写,后来觉得这么晚了在家里写东西很苦;原来还觉得自己是个搞创作的,现在就觉得自己是个交活的。“每天一篇,不能有搞创作的心态。”
就像揭穿所有感情问题外面的社会化外衣一样,沈宏非也试图打破自己身上的媒体想象,“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就好像舒国治老师,所有媒体只想问他一个问题,你不上班,为什么活得那么好。其实他也有苦恼,柴米油盐都一样。”在沈宏非看来,所有人对彼此的生活都是有误解的,或许没有小孩,人生大概可以算个账,但是他还要再等女儿几年。
回到明朝
小宝曾写道,“文章为世人所重,日子无衣食之忧,常有文酒之会,那才是沈公的极乐天堂……从一点私心出发,科举制度实在不应废除。有科举制度在,文章取士,沈公40岁前必中进士。”
但是真问到沈宏非是否有生不逢时之感,他身为处女座的务实之感又表露无遗,“你要是把我写成一个古代人,我可不能接受了。没有人经历过古代,那纯粹是一种想象。我觉得基本上有一个规律,距离100年的历史,容易造成一种审美,变成一种美学。像现在大家都喜欢民国的东西,就是因为上面附着很多想象。”
看国产电视剧的时候,沈宏非经常会流泪,因为他们煽情煽的很低级,所以就会哭。但是在写作上,他的路数是《上流社会知识竞赛》一类,谈到培养文字的趣味感,他又回到了明朝,建议少看现在的书,都太一本正经了,“我的一些语言、语感的来源,更多还是传统戏剧,我非常喜欢传统戏剧,京戏里面那些人怎么说话的,以及评书里的人怎么说话。”另外就是多读明清文学,明代的书会写一些特别无聊的事情,比方说研究怎么吃饭,怎么种花,落点比较小。倒是市井之中有滋味。
到底是正经还是不正经?玩世不恭还是悲观主义?所有回答都在文字游戏中远去。还是在嬉笑怒骂中做一个不靠谱的黄粱一梦:要是我生活在明朝,以我这种偏科这么厉害的人,既然不考数学,应该可以考个小功名,弄个小官。然后和别人意见不合,愤然辞官,回到乡下,薄有田产。我当官的时候,大概接受了一点小贿赂,不会两袖清风,回来后造个园子,三妻四妾的,大概就这样吧,然后给后世留下一部随园食单。
都构筑在嘴上,
写美食而成美食家,
攒饭局谈笑而成社交家,
如今转而写专栏剖析情感,
由美味而风月,
顺水推舟。
沈宏非这么描述他自己,你爱信不信。“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其低下的执行能力之间挣扎的人。对,我是个对自己很不满意的人。”剩下的概括词儿还有悲观主义者,失败者,宿命论者。不管是写“食”,还是写“色”,在沈宏非看来,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
这位写饮食男女的馋宗大师,激扬文字向来洋洋洒洒,而且享有最佳声誉,绝不拖稿,侃侃而谈说自己,他却惜字如金。
他表示,自己对生活一点都不讲究,和真细致的人比起来,简直算是粗人—可是为什么穿着定制的白衬衣?因为买不着合身的;为什么玩烟斗?因为想戒烟,但后来烟没戒掉,烟斗又玩上了;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打理自己的胡子造型?因为剃了就会感冒!真讲究还是真不讲究?你爱信不信。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才子,现在的金牌专栏,被好友小宝称为,“有道是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有专栏处有宏非”的风月大师,沈宏非用文字建构了一个“食色生活家”的形象。但是,文字总给人带来错误的幻觉—比如沈爷虽然写过不少情感专栏,简直是男版《欲望都市》,但其实就谈过一次恋爱,现在和初恋女友都奔着银婚去了。
馋宗修行之路
1979年,少年沈宏非写了篇纪念张志新的文章,获得了《青年报》举办的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第一名,保送上了暨南大学新闻系。“作文比赛一等奖,相当于那个年代的韩寒吧?”,“差不多,但是含金量没他那么高。”
拿到录取通知书,沈宏非心花怒放—老子这下终于可以放开谈恋爱了!
在沈宏非的记忆里,80年代的广州很好—有各种各样的进口食品,流行音乐,同学里有日本来的、有台湾来的,暨大是侨校,侨校的传统就是教学品质一般,生活设施倍儿好。
但那时候沈宏非没顾上享受广州美食,“年轻人不大关注吃的,能吃饱就行。年轻人关注的就是人,自我。”之前在上海的时候,沈宏非玩蛐蛐,玩音乐,玩摄影,上大学主要是跟人玩,谈恋爱。
80年代初,《上海文学》编辑了一本《百家诗会选编》,其中有首《美丽的红蜻蜓》:“我有过童年/却没有天真……呵/我是怎么样机械地把手高举/跟着众人高呼那莫名其妙的口号……做一个天真的孩子,这个幻想/已经如梦一样地破灭……”作者有个女性化的名字——沈宏菲。后来女朋友追到了,诗也不写了。在大学学了四年政策,理论水平堪比省级党报主编,毕业之后,沈宏非一本正经地做起了最严肃的报道门类—时政新闻。
现在和过去唯一的相像或许只有形象,“胡子是上大学就开始留的,我们那个年代的范儿是要弄老成的、艺术的。你看《编辑部的故事》,很多骗子导演都是这个造型,学校里都流行这个。”当时毛发生长没有这么厉害,沈宏非天天用酒精擦。时间长了之后,也想过改造型,但发现有问题,全都剪了,老爱感冒。“这个好处是没有人说我老,因为很久以前就有人说过了。”
沈宏非是在成为自由撰稿人之后开始写美食专栏的,“我当时为什么写美食专栏?就是因为这些朋友老在一起吃饭,这报纸要改版说需要一个美食专栏,大家说就你写吧,认为我交稿还比较准时,半推半就就开始了。我不能算是懂吃的,我还是跟厨艺、制作保持距离”。在上海,沈宏非三个字是餐饮界响当当的名头,各餐馆见其前来,都要嘱大厨拿出看家手艺,竭诚招呼,而且经常不好意思要钱。品评人事颇为苛刻的陈丹青说,沈宏非的美食文章是一绝:“寓教益于戏说,显器识于扯谈。玩弄字词,游刃有余,好比天生的画家随便撩撩都好看。” “阅”菜无数,兼有毒舌、妙笔,写美食不久,就顺理成章成了“馋宗大师”。
掌舵《天下美食》杂志的时候,沈宏非曾在上海设私房小餐厅,就在杂志社楼下,并不对外营业,只招呼私淑好友,地方不大,仅可供十人吃喝,设备却专业,从炉具到炊具,都是上选,食客更是了得,往来无白丁,王朔、王安忆、蔡澜、陈村,都是旁人谒见一面也难的妙人,沈宏非还有本事撺掇得他们洗手做羹汤,比如王安忆就曾在此亲自下厨料理大闸蟹款待众人。这小餐厅有“味觉实验室”之实,沈宏非自己却从不下厨,多假手他人,在他看来,好吃未必要近庖厨,不是中国文人的沙文主义思想作祟,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写美食多年,味蕾已经不那么容易被打动,出席的饭局,已是半为社交,半为吃,如今的他,常在微博上图文并茂引逗众人:开始怀念今天的午饭之莼菜鸽蛋;开始怀念今天的午饭之油爆虾;开始怀念今天的午饭之蜜汁火方……引来口水无数,自己却有了意兴阑珊的意思,说“我现在去吃饭,乐趣不大。”被问及改变他生活的技术,答曰nespresso奶泡机,不为喝咖啡,只为了丰富美妙、新鲜热乎的奶泡,这位号称不爱吃的美食家,依然重视味觉周遭的每个小细节。
男女痴恨本是人生春膳
在美食界成名之后,沈宏非继续向情感界迈进,由美食而风月,正所谓人间有味是男女,推出了新书《痴男怨女问沈爷》。在好友毛尖看来,《痴男怨女问沈爷》是一本现实主义杰作:出场人物近百,面子上是情色问题,骨子里是人间喜剧,而沈爷的好处是,他绝不姑息小资和浪漫,对于那些自以为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纠结的大小女生,他都当头棒喝:“这位小三!”“这位剩女!”言辞辛辣,抨击贬损,毫不留情。
沈宏非自己没经历过太多情感问题,自称不是情场老手,只是性喜八卦,多年开专栏纸上谈兵,他很坦然,“如果厨师相当于电影导演,写饮食充其量就是个写影评的,影评人大多不会拍电影。”情感专栏作家,在个人经历上大多也没什么花头,所以他给自己的定位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而是一个算命的,而且是一种特别不靠谱的、特别低级的,在街上摆摊设档,见风使舵,察言观色那种。“其实我也不大懂,你随便跟我说点什么,我就瞎给你忽悠一顿,我忽悠的东西基本是我自己的经验以及我对你一些察言观色的东西。要是真能解决问题,那可是不幸中的万幸。”也难怪,沈爷剖析他人情事,如老饕剥壳剔蟹,兴致昂然,追根揭底,宗旨却是娱乐,“把你不高兴的事,说出来让我们高兴一下。”
现实和文字总是两码事。几年前也传出过沈宏非要开餐馆的消息,名字都起好了,叫“西红柿炒自己”,但最终不了了之。“开餐厅细节特别多,这个我脑袋擅长,行动不行。而且餐厅需要团队协作,我也干不了。我作为一个评论者,还是不要介入了。”
沈宏非最拿手的是开一个“传说中的餐厅”—找一个特别好的地儿,让大家出去放风,说多好吃多好吃,然后自己天天坐在门口,不让别人进来,制造悬念,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
沈宏非一点不觉得自己生活闲散,“没有,我很累的。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是欠谁多少字。我只是不用打卡而已,我心里有一个打卡机。”每天早上,沈宏非9点钟起床,吃完早饭,就开始无休止地写稿子。作为一个处女座,他擅长准时完成答应别人的事儿和焦虑。原来也晚上写,后来觉得这么晚了在家里写东西很苦;原来还觉得自己是个搞创作的,现在就觉得自己是个交活的。“每天一篇,不能有搞创作的心态。”
就像揭穿所有感情问题外面的社会化外衣一样,沈宏非也试图打破自己身上的媒体想象,“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就好像舒国治老师,所有媒体只想问他一个问题,你不上班,为什么活得那么好。其实他也有苦恼,柴米油盐都一样。”在沈宏非看来,所有人对彼此的生活都是有误解的,或许没有小孩,人生大概可以算个账,但是他还要再等女儿几年。
回到明朝
小宝曾写道,“文章为世人所重,日子无衣食之忧,常有文酒之会,那才是沈公的极乐天堂……从一点私心出发,科举制度实在不应废除。有科举制度在,文章取士,沈公40岁前必中进士。”
但是真问到沈宏非是否有生不逢时之感,他身为处女座的务实之感又表露无遗,“你要是把我写成一个古代人,我可不能接受了。没有人经历过古代,那纯粹是一种想象。我觉得基本上有一个规律,距离100年的历史,容易造成一种审美,变成一种美学。像现在大家都喜欢民国的东西,就是因为上面附着很多想象。”
看国产电视剧的时候,沈宏非经常会流泪,因为他们煽情煽的很低级,所以就会哭。但是在写作上,他的路数是《上流社会知识竞赛》一类,谈到培养文字的趣味感,他又回到了明朝,建议少看现在的书,都太一本正经了,“我的一些语言、语感的来源,更多还是传统戏剧,我非常喜欢传统戏剧,京戏里面那些人怎么说话的,以及评书里的人怎么说话。”另外就是多读明清文学,明代的书会写一些特别无聊的事情,比方说研究怎么吃饭,怎么种花,落点比较小。倒是市井之中有滋味。
到底是正经还是不正经?玩世不恭还是悲观主义?所有回答都在文字游戏中远去。还是在嬉笑怒骂中做一个不靠谱的黄粱一梦:要是我生活在明朝,以我这种偏科这么厉害的人,既然不考数学,应该可以考个小功名,弄个小官。然后和别人意见不合,愤然辞官,回到乡下,薄有田产。我当官的时候,大概接受了一点小贿赂,不会两袖清风,回来后造个园子,三妻四妾的,大概就这样吧,然后给后世留下一部随园食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