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深入的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教师应当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做出引导,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往后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45
前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融入我国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有着差异化的核心素养。就小学语文来说,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能力上获得有效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的情况下,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
一、有效互动,感知文本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发展和知识积累方面都有待提升,这就意味着学生很难凭借自身来理解文本中的思想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寻找恰当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引导,考虑到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及教学有效性,可以发现交互式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循着教师的思维路径思考问题,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亲切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学习《将相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就近结成小组讨论问题,“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争斗呢?如果同学们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呢?”教师提问以后学生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当学生结束讨论以后,教师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将本组的讨论结果汇报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们就会摆脱以往的接受式学习,转而变成自主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在和学生活动时要注意引导,既要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也要防止学生过度随意导致教学效率受到消极影响。正如有学生回答“蔺相如肯定是畏惧廉颇的威势,所以才不敢和他斗争。”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引导“那为什么廉颇敢于面对秦王的威胁呢?”,当学生觉得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用逻辑性思维考虑问题,“如果蔺相如不是因为胆小,那么肯定就是因为其他的因素”,然后在转到“将相和,平天下”上来。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可度也随之提高,从而在文本学习中学会了如何去思考。
二、让学生从质疑和提问中发展思维
学贵存疑,素质化教育希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提问就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不过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在书本权威、教师权威下接受知识,却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当用包容的态度面对学生,当学生提出问题以后,首先要想的不是驳斥这种“挑战权威”的行为,而是认真思考学生问题的合理性,即使问题本身存在谬误,但是提问的出发点合理就给出肯定。正如《铁杵成针》的故事会让很多学生感到惊叹,不过也有学生会认为故事就是杜撰,然后向教师提出问题“铁杵那么粗真的可以磨成针吗?”,学生的这个问题是从常理性的角度提出,并且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基本不存在,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自主思考的角度来看是值得肯定的。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态度做出表扬,然后再借助教学情境创建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个问题很不错,铁杵磨成针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态度的问题,而且语文中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不用学习铁杵成针的方法,但是一定要知道故事背后的意义”。教师讲完以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水滴石穿”的图片,以及王羲之苦练书法染黑水池的动画,在情境化教学和质疑提问下,学生们会在努力组织语言的同时获得思维上的发展,并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随大流式的学习。
三、分层练习,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量比较少,在阅读课文时比较难以领会作者的意图,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总是会出现偏颇。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分层式教学的方法,将教学互动拆分成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中获得思维锻炼。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尽量选择思维性比较强的课文,如学习《乌鸦喝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对文章的主要思想作出概括;其次,课文中有几处乌鸦喝水的情景变化,教师可以从这里入手将课文分层,如乌鸦怎样找到了水?乌鸦怎么能喝到水?乌鸦最后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经过逐层理解以后,学生们就很认识到,尽管乌鸦喝水的过程十分艰难,但它却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困难。经过从面到点的分析以后,学生们就从课文整体脉络中了解到了主旨大意,并且逐渐在学习中养成思维习惯。
四、语文阅读也需要背诵
培养学生背诵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经典文章,对这些文章进行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文写作素材同时可以提供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让学生乐于背诵,且背诵效果好,成为老师教授语文的一个关键点。这要求老师善于设计文章的兴趣点,例如将文章的精华之处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组织一些背诵活动激发学生背诵文章的热情,达到乐于且易于背诵的目的。
例如:《荷花》首段:“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老师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课前制作荷花的PPT,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老师在课堂上介绍荷花的组成部分为藕、根茎、荷叶、荷花、根茎等。老师又将我国历史文化大家赋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做介绍。这时学生既从外形构造上了解了荷花,也从文化渊源上理解了荷花,学生看图背诵,背诵时头脑中想象出荷花,依據荷花构造和赋予的人文信息,背诵就快了许多。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背诵,将背诵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当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理念做出扬弃,采用合理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思儿.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0(06):138.
[2]陈育青.浅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05):73-74.
黄珠洲中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45
前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融入我国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有着差异化的核心素养。就小学语文来说,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能力上获得有效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的情况下,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
一、有效互动,感知文本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发展和知识积累方面都有待提升,这就意味着学生很难凭借自身来理解文本中的思想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寻找恰当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引导,考虑到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及教学有效性,可以发现交互式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循着教师的思维路径思考问题,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亲切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学习《将相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就近结成小组讨论问题,“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争斗呢?如果同学们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呢?”教师提问以后学生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当学生结束讨论以后,教师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将本组的讨论结果汇报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们就会摆脱以往的接受式学习,转而变成自主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在和学生活动时要注意引导,既要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也要防止学生过度随意导致教学效率受到消极影响。正如有学生回答“蔺相如肯定是畏惧廉颇的威势,所以才不敢和他斗争。”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引导“那为什么廉颇敢于面对秦王的威胁呢?”,当学生觉得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用逻辑性思维考虑问题,“如果蔺相如不是因为胆小,那么肯定就是因为其他的因素”,然后在转到“将相和,平天下”上来。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可度也随之提高,从而在文本学习中学会了如何去思考。
二、让学生从质疑和提问中发展思维
学贵存疑,素质化教育希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提问就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不过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在书本权威、教师权威下接受知识,却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当用包容的态度面对学生,当学生提出问题以后,首先要想的不是驳斥这种“挑战权威”的行为,而是认真思考学生问题的合理性,即使问题本身存在谬误,但是提问的出发点合理就给出肯定。正如《铁杵成针》的故事会让很多学生感到惊叹,不过也有学生会认为故事就是杜撰,然后向教师提出问题“铁杵那么粗真的可以磨成针吗?”,学生的这个问题是从常理性的角度提出,并且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基本不存在,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自主思考的角度来看是值得肯定的。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态度做出表扬,然后再借助教学情境创建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个问题很不错,铁杵磨成针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态度的问题,而且语文中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不用学习铁杵成针的方法,但是一定要知道故事背后的意义”。教师讲完以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水滴石穿”的图片,以及王羲之苦练书法染黑水池的动画,在情境化教学和质疑提问下,学生们会在努力组织语言的同时获得思维上的发展,并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随大流式的学习。
三、分层练习,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量比较少,在阅读课文时比较难以领会作者的意图,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总是会出现偏颇。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分层式教学的方法,将教学互动拆分成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中获得思维锻炼。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尽量选择思维性比较强的课文,如学习《乌鸦喝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对文章的主要思想作出概括;其次,课文中有几处乌鸦喝水的情景变化,教师可以从这里入手将课文分层,如乌鸦怎样找到了水?乌鸦怎么能喝到水?乌鸦最后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经过逐层理解以后,学生们就很认识到,尽管乌鸦喝水的过程十分艰难,但它却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困难。经过从面到点的分析以后,学生们就从课文整体脉络中了解到了主旨大意,并且逐渐在学习中养成思维习惯。
四、语文阅读也需要背诵
培养学生背诵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经典文章,对这些文章进行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文写作素材同时可以提供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让学生乐于背诵,且背诵效果好,成为老师教授语文的一个关键点。这要求老师善于设计文章的兴趣点,例如将文章的精华之处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组织一些背诵活动激发学生背诵文章的热情,达到乐于且易于背诵的目的。
例如:《荷花》首段:“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老师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课前制作荷花的PPT,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老师在课堂上介绍荷花的组成部分为藕、根茎、荷叶、荷花、根茎等。老师又将我国历史文化大家赋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做介绍。这时学生既从外形构造上了解了荷花,也从文化渊源上理解了荷花,学生看图背诵,背诵时头脑中想象出荷花,依據荷花构造和赋予的人文信息,背诵就快了许多。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背诵,将背诵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当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理念做出扬弃,采用合理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思儿.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0(06):138.
[2]陈育青.浅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05):73-74.
黄珠洲中学